1,四大主要財務指標是什么
主要財務指標包括:償債能力指標、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成 長能力指標與現金流量指標。營運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短期償債能力 長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指標收入,成本,稅金。利潤。
2,企業主要財務指標有哪些
財務報表分析主要的包括四方面內容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比較常用的指標有: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 總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總資產 營業收入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凈額 以上三個指標值越大,盈利能力越強。 2、償債能力分析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該指標應大于1,否則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有問題,最佳值為2以上。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其中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待攤費用,該指標大于1較好。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可與行業平均值比較。 3、資產營運能力分析 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總資產,相似可以計算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凈資產周轉率等。 存貨周轉率=銷貨成本/存貨平均余額 應收賬款周轉率=賒銷凈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其中賒銷凈額常用主營業務收入代替。 周轉率指標越大,說明資產周轉越快,利用效率越高,營運能力越強。 4、成長能力分析 總資產增長率=本年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 營業收入增長率=本期營業收入增長額/上期營業收入 注:以上指標公式中,有“平均”二字的,都是用期初數與期末數平均計算而來的。
3,財務可行性指標有哪些
主要的指標有:靜態指標:①投資利潤率,②投資利稅率動態指標:內部收益率,②凈現值,③投資回收期盈虧平衡點企業生態責任的財務評價指標依據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設置反映企業持續發展的指標,包括:(1)單位收入材料消耗量。為企業主要材料消耗量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生產對材料的消耗強度。計算式為:單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值越小表明企業對材料的節約和對子孫后代的負責;反之,則是對材料的浪費和子孫后代的不負責。(2)單位收入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為企業消耗不可再生資源量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生產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強度。計算式為:單位收入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值越小越好。(3)材料用廢率。是企業利用回收的可循環使用資源(如銅、鐵、紙等)加工的材料與生產消耗材料的比,該指標反映企業對資源的珍惜和節約程度。計算式為:材料用廢率=可循環使用的廢舊資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總額。該指標為正指標,比值越大,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越強;比值越小,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越差。但對于不能使用可循環使用資源企業來說,不適應該指標。(4)單位收入耗能量。為企業能源消耗量與營業收入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生產對能源的消耗強度。計算式為:單位收入耗能量=企業能源消耗量÷營業收入。該指標值越小越好。值得注意的是為加強單位收入能耗的可比性,應將耗能量統一換算為熱值。(5)單位收入耗水量。為企業水資源消耗量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生產對水資源的消耗強度。計算式為:單位收入耗水量=水資源消耗量÷營業收入。該指標值越小越好。(6)單位收入排廢量。為企業未達標“三廢”排放量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反映企業對人類生存環境所承擔的生態責任。其計算式為:單位收入排廢量=企業未達標“三廢”排放量÷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值越小表明企業對社會責任感越強;反之,越弱。值得關注的是“三廢”排放量的確定只能依賴于企業的自愿披露,目前尚無強制披露要求。(7)環保投資率。為企業環保設備凈值與固定資產凈值的比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對人類生存環境的責任感。其計算式為:環保投資率=環保設備凈值÷固定資產凈值×100%。該指標計算應取環保設備凈值和固定資產凈值的平均值,為分析結論的有用出發,該指標需輔以環保設備開工率指標進行分析。(8)單位收入研發費。為企業年研發費與營業收入總額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對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責任。其計算式為:每股研發費=年研發費÷營業收入。單位收入研發費越多企業的開發力度越大,為人類進步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發費的確定,包括計入管理費用的研發費和計入無形資產成本的研發費。

4,看哪些財務指標
一、償債能力指標 (一)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年末流動負債×100% (二)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1.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2.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二.營運能力指標 (一)人力資源營運能力指標 勞動效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或凈產值÷平均職工人數 (二)生產資料營運能力指標 1.流動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1)應收賬款周轉率(次)=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平均應收賬款×360÷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2)存貨周轉率(次數)=主營業務成本÷平均存貨 存貨周轉天數=平均存貨×360÷主營業務成本 (3)流動資產周轉率(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流動資產總額 流動資產周轉期(天數)=平均流動資產總額×360÷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2.固定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固定資產平均凈值 3.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三.盈利能力指標 (一)企業盈利能力的一般指標 1.主營業務利潤率=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2.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成本費用 3.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4.資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觀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權益÷年初所百者權益×100% (二)社會貢獻能力的指標 1.社會貢獻率=企業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 2.社會積累率=上交國家財政總額÷企業社會貢獻總額 四.發展能力指標 1.銷售(營業)增長率=本年銷售(營業)增長額÷上年銷售(營業)收入總額×100% 2.資本積累率=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者權益×100% 3.總資產增長率=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100% 4.固定資產成新率=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固定資產原值×100%財務指標的觀察,必須基于對于企業的觀察,要結合企業的經營來理解。如果脫離了這些東西,財務指標就成了天馬行空的教條了。譬如,輕資產型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凈資產收益率往往會比較高,但這樣的企業債務也必然多,你就要關注他的還債能力,從流動比例,速動比例,到未來現金流對于長期負債的覆蓋能力情況;重資產型的企業,你必須關注他的折舊,企業必須預留足夠的資金在生產設備折舊完報廢的時候來做資產的更新。連鎖類的企業你要關注他的單店利潤率,尤其是新開店的利潤率水平變化情況;關注企業的資本開支速度,能否跟他的現金流匹配。很多開連鎖的,不斷地開新店,資本開支很大,而單店平均收入卻快速下降,成本快速上升,很多店子出現虧損,一旦規模大到某個程度時,企業會出現現金流無法支撐正常運營的情況。又譬如資源類等周期性行業的企業,你可能要從較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很多年的毛利率變化狀況,看看企業在經濟周期低潮的時候的盈利能力,以防自己在行業景氣的時候介入,然后行業的景氣度開始下滑。要關注企業的成本,假如在經濟低潮期,還能否盈利,也要重點關注企業的財務安排能力,能否有足夠的過冬準備。再譬如制造型的企業,你必須非常關注企業的成本構成,根據宏觀經濟狀況來分析其成本可能出現的變化情況。企業的優勢到底在哪里,是人力成本優勢,還是原材料成本優勢,還是技術優勢還是品牌優勢等等。制造型企業你還必須考慮規模的擴大和利潤率的變化。大量的制造型企業往往是在規模不斷擴大,銷售收入不斷增加的時候,但實際上單位資產的利潤確實在不斷下降的。制造型企業還必須關注可產品的替代行。有些行業,新的產品的出現,意味著宣布老的產品的消亡。譬如當年的傳呼機。。。當然這個可能看似跟財務報表沒有關系,不過產品的被替代往往有一個過程,在企業的盈利能力、市場規模(收入)的變化可以得到一些線索。要結合產業的實際變化來看財務報表。消費類的企業你可能要很關注凈利潤和經營現金流之間的差額,看看企業的凈利潤的組成,看看應收帳款占了凈利潤的比例,應收帳款的周轉率、存貨的周轉率,現金中間還有多少應付帳款需要支付,多少資本開支需要開支等等。又如金融性企業,企業規模(譬如總資產)的擴張速度變化,自有資金和桿杠資金之間的比例,業務結構、壞賬率、撥備率、企業的總資產收益率,融資成本、投資能力,還有一些專項指標等等都很重要。等等等等。。。不一而囑,上面很多財務指標有些是某個行業的特性,也有很多是絕大部分行業和商業企業的共性,大千世界,說不完的,我所懂的也非常有限。指標的高低固然重要,但經驗的積累或許更重要,而運用之道,存乎一心,同樣的一堆數據,能夠看多深,就看你在財務和行業企業理解的功力了。
5,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都有什么
每股指標: 每股收益(元) 每股收益(扣除)(元) 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元) 加權平均每股收益(扣除)(元) 每股凈資產(元) 調整后每股凈資產(元) 每股資本公積金(元) 每股未分配利潤(元) 每股現金凈流量(元) 每股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元)獲利能力: 銷售毛利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 銷售凈利率(%) 總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 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經營能力: 應收賬款周轉率(次) 存貨周轉率(次) 固定資產周轉率(次) 股東權益周轉率(次) 總資產周轉率(次) 營業費用率(%) 管理費用率(%) 財務費用率(%)償債能力: 流動比率(倍) 速動比率(倍) 股東權益與固定資產比率(倍) 長期負債與營運資金比例(倍) 利息保障倍數(倍)資本結構: 資產負債比率(%) 股東權益比率(%) 固定資產比率(%)發展能力: 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營業利潤增長率(%) 凈利潤增長率(%) 利潤總額增長率(%) 凈資產增長率(%) 總資產增長率(%)現金流量分析: 現金比率 經營凈現金比率 經營現金負債總額比 全部資金現金回收率 凈收益營運指數 現金營運指數 銷售現金比率一、 假設前提存在的缺陷 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是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但這些指標是以企業清算為前提的,主要著眼于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而忽視了企業的融資能力及企業因經營而增加的償債能力,或者說這些指標都是以一種靜態的眼光看企業的償債能力的。另外,在速動比率指標的計算中假設企業的應付賬款的償債能力比存貨的償債能力強,有時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因為有些應付賬款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收回,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收回。 二、 指標的定義缺乏統一性 許多財務指標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例如,某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為10%,或者某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1000萬元,這些指標并不能說明企業的什么問題,而只有通過與別的企業比較(橫向比較)或和自己的歷史情況進行比較(縱向比較)才能反映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或者經營狀況。也就是說財務指標必須具有很強的可比性,而可比性的前提指標的定義必須統一。例如,主營業務利潤率是用利潤除以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得到的,而企業的利潤至少有主營業務利潤、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等形式,到底應該采用哪種利潤卻并未有統一的界定,這使得主營業務利潤率缺乏統一性。 三、 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被割裂 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各有優劣,而在實踐在,財務分析往往將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割裂開業,并過分重視相對指標而忽視絕對指標。而實際上,有些絕對指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凈資產、凈利潤等指標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可以分析一個企業的銷售規模,凈資產可以反映該企業的資產規模,凈利潤可以反映該企業的獲利能力。這些問題對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最好將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結合起來,更加全面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我們只知道某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率為30%,就不能對該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規模有很深的了解,但如果同時知道了該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0000萬元時,就會對該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規模有了比較具體的了解。 四、 財務指標沒有反映其內容結構 財務指標是由各種數字表達的,但這些數字往往只是反映了該企業有關項目的表面現象,對于數字背后的真實情況是很難知道。例如:應收賬款這一常指標,在報表中告訴我們的只是一個總數,到底有多少是剛剛發生的,有多少已經逾期,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是難以收回的,企業外的人是無從知道的,而這些對于分析該企業的應收賬款的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 五、 財務指標容易被內部人控制 由于目前會計制度采取權責發生制的基本原則,內部人可以利用這一制度虛構某些交易與事項,從而達到內部人希望達到的財務數據,于是各種操縱財務指標的現象便應運而生了。在我國目前上市公司中嚴重地存在這種現象,幾乎使人們喪失了對股票市場的信心。 從以上可以看到,財務指標在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時所存在的種種缺陷,要求財務分析者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應該考慮到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獲得企業真實的財務信息。對于投資者來說,通過企業的有關財務指標獲得上市公司真實的財務信息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應該采取措施,對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進行規范: 1. 在進行財務分析時,不僅應該從靜態的角度看問題,更應該從動態的眼光對企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 2. 在利用財務指標進行財務分析時,應該將近三年的財務數據結合起來,一方面注意有關數據的勾稽關系,另一方面注意產生不正常變化的指標,重點對這些指標進行分析; 3. 對財務指標進行統一的定義,只有計算口徑一致,對比分析才有意義; 4. 對特別重要的財務指標進行重點分析,并盡可能采用多種方法驗證其真實性; 5. 注意將絕對指標和相對指標結合起來分析; 6. 注意該企業在無形資產方面的投入情況,分析該企業的發展潛力; 7. 從會計法規的角度,對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進行嚴格規定,防止內部人對財務數據的人為操縱,特別是對于關聯交易的有關信息應該及時而準確的披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