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編在網上收錄到的有關“棉花糖實驗說明了什么 棉花糖實驗說明什么”的主要內容,里面將有關“棉花糖實驗說明了什么 棉花糖實驗說明什么”的內容拆分成了幾小段,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棉花糖實驗說明什么?
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后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然而有疑問提出,自制力,而非戰略策劃能力(strategicreasoning),是否是影響行為的因素之一。
棉花糖效應是什么?
棉花糖理論是指通過等待獲得更大的利益,即“延遲滿足”。
棉花糖理論起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40年前進行的一次研究。被研究的對象是一群孩子,每個人都獨處一室并分得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鐘以后再吃。如果誰能等待15分鐘,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塊棉花糖作為獎賞。
研究結果14年之后才水落石出:通過種種評估發現,那些為了得到另一塊棉花糖而肯于等待的孩子,比那些馬上把糖吃掉的孩子后來無論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都更為成功。
因此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成功和失敗,似乎并不單靠工作努力或腦瓜聰明,而更有賴于是否具備“延遲享樂”的心理素質。那些不急著吃掉棉花糖的人,為了實現目標而肯于忍耐,所以獲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馬上吃掉的人,則不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圖一時痛快,往往與機遇擦肩而過。
棉花糖實驗的目的和過程?
前兩天和幾個媽媽討論:如果孩子在商場看中一件玩具,要不要跟他買?
說起要不要馬上滿足孩子的需要,每個媽媽都有自己的育兒觀念。有的表示如果價格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還是會買的,不想孩子的童年有什么缺憾。
有的媽媽卻提出不同的想法:孩子想要的東西,不能馬上去滿足,要延遲滿足,這樣以后學習才更有耐性。
延遲滿足常常和意志力、耐力和自控力掛鉤,的確關系到孩子以后學習的狀態。不過在我看來,許多家長顛倒了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因果關系。有可能不僅沒有達到想要實現的教育效果,還破壞了親子之間的信任感。
為什么這么說呢?
不妨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有關兒童延遲滿足感與自控力的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到底說明了什么?
相信許多父母從各種育兒書籍里,都看到過了這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在上個世紀60年代,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特·米歇爾找來一群4歲的小朋友,跟他們講明獲得獎勵的規則:一個房間里放上2份零食,如果小朋友能等上15分鐘,就可以得到兩份零食;如果忍不住,還可以選擇立刻吃掉1份,那么實驗就提前結束了。
根據實驗結果以及后續的跟蹤調查顯示,那些能夠為了獲得雙份零食而等待的孩子,具有更好的學習成績和競爭能力,更擅長處理各類壓力。
不少家長從這個實驗里得出了教育啟發,為了培養孩子較好的自控力,所以需要孩子學會等待,以及抵抗誘惑。而延遲滿足"就被當做教育手段,也應運而生。
事實上,這些家長所理解的內容,剛好顛倒了關系。
1."延遲滿足"不是"延遲滿足需求"
在英語里,"延遲滿足"的寫法是"deferredgratification",也可以翻譯為"延遲滿足感",對應的是"即刻滿足感",指的是"被延遲滿足的感受"。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在等待之后獲得的滿足感受,而不是教育孩子時使用"延遲滿足需求"的手段和方式。
2.因為有較好的自控力,所以才能抵制誘惑
還有一些家長,會把實驗的因果關系顛倒。結合對"延遲滿足"的理解偏差,會認為那些能等待的孩子,是因為之前接受過"延遲滿足"的訓練,所以日后才能取得更優秀的成績。因此,家長也就會著急在自己孩子身上嘗試,想通過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們獲得較好的自控能力。
可如果換一個角度理解"棉花糖實驗"的結果,卻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我認為,恰恰是那些孩子本身就具備不錯的自控能力,才會想辦法抵制住誘惑,等待更多的獎勵。擁有自控力才是"因",而不同的孩子出現不同的結果,是由孩子個體差異和發育水平不同造成的。
顛倒了因果關系,將"延遲滿足"當做"因",就很容易讓家長以為這是唯一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方法,從而焦慮不止。
消除對"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執念
△不能以單一實驗結果,倒推教育方法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想,假如一個自己特別喜歡想吃的東西放在眼前,我們又有多大幾率,能克制住自己拿起的欲望?
2007年,美國還做過一項有關"自控力"的有趣實驗,而這次實驗對象換成了成年人和黑猩猩。規則同樣是不等待可以拿2顆葡萄、等待2分鐘以后則可以拿6顆葡萄。實驗結果是令人驚訝的。在這項測試中,72%的黑猩猩愿意等待,而只有19%的成年人愿意等待。
這能說明黑猩猩比成年人類更睿智和理智嗎?實際上,成年人內心還會算一筆賬:我現在吃兩顆葡萄就立即能得到快感,而6顆葡萄我下次可以自己買著吃啊,為什么非要等2分鐘?
由此可見,干擾自控力的因素有很多。
我相信,斯坦福大學教授做"棉花糖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求證自控力對孩子的重要性,研究其對人一生的影響作用。而家長不能以單一的實驗結果,去倒推教育方法。
△是否滿足孩子需求,不應該以培養"自控力"為目的
假如父母盲目這樣做,多次嘗試用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為誘惑,又不馬上給要孩子反復等待,就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根據另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白熊實驗",我們能知道越要求大腦不去想一個事物,心里就會越惦記。因此,孩子在漫長的等待和期盼之中,變得過于在意自己的需求,將關注點都放在了物質上。
成人都無法抵制大腦的基本運行規律,何況對待一個幾歲的孩子,這樣的反復嘗試不是在"逗他玩"嗎?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得不償失。
這也就能解開很多家長的困惑,不用再為"到底要不要滿足孩子需求"而糾結了,我們不需要把"培養自控力"作為選擇的枷鎖。
家長在決定是否滿足孩子需求的時候,更應該看中孩子需求的本身,當然不能事事都滿足孩子,但也不要輕易破壞掉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
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自控能力
弄清了"棉花糖實驗"結果真正能說明的問題,也就能消除家長對"延遲滿足孩子需求"這種教育方法的執念。我們能理解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有良好自控力的愿望,但我們也需要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自控能力。
為什么要特地提出"客觀看待"呢?我們能夠感受到,生活里許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充滿了焦慮的情緒。不少家長總認為孩子"沒耐力""意志力差""自控力差",一方面生怕自己哪里疏忽,導致孩子習慣不好,一方面又覺得自控力似乎是天生的,很難有所改善,左右都挫敗感。

為了培養出一個更有自控力的孩子,我們得要知道是什么原因讓孩子看起來抵制不了誘惑。
△孩子自控力受大腦發育水平局限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專門開設了一門關于自控力的課程,從腦科學角度解釋了,自控力的神經學原理。
人類的大腦中有一塊神經區叫做"前額皮質",負責判斷、決定、推理等高級思維活動,自控力也受到這一區域的影響。
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名鐵路工人,原本意志力非常頑強,受到周圍人的尊重。可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有一個鋼筋插筋了他的頭骨。盡管他奇跡般活了下來,并且身體機能也得到恢復,可鋼筋插入的剛好是他前額皮質區域,從此他性情大變,酗酒、暴怒、工作不專心,仿佛變了一個人。
可見,人們的自控力受大腦內前額皮質的影響。
而根據兒童大腦發育水平,前額皮質區域直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成熟。也就是說,要求孩子能和成人有同樣的自覺性及自控能力,實在強人所難。
△這些行為也證明孩子具有一定自控力
以前我也總擔心孩子耐心不夠,家里有快遞了,連飯都不想吃,迫不及待要開箱看看;什么新鮮玩意,也都不想被落下,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跟著湊熱鬧。
后來孩子上了幼兒園,一次學期末,他拿回一個小袋子。我一看包裝還是玩好的,問他是什么?他馬上跟我交代:"老師說了,拿好回家再打開。現在到家了,我要打開看看!"
原來是小班最后一天,班上三位老師給每個孩子準備的一點點小禮物。只是因為老師交代了一句,孩子就聽話的回家再打開。
其實,類似這樣能聽老師安排,或者能遵守日常的各種規則,看起來十分不起眼,哪怕是滿足"吃完飯再看電視"的要求,卻都是有自控力的表現。
看待孩子自控力的問題,我們不能一味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企圖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能自己判斷事情的厲害關系、進行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是一種奢望。擅于發現生活中的細節,自然會看到孩子的許多閃光點。
如何正確培養孩子自控力?
解決了家長不必要的焦慮感,那么,培養孩子自控力,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盡量減少誘惑對自控力的影響
棉花糖實驗里還有一些有趣的細節:大多數孩子是盯著零食看,沒過多久就堅持不住,選了1份零食。能成功等待的孩子,大多沒有盯著零食。有的撇過頭故意不看,有的把零食推得遠遠的,不讓自己夠得著。
從這里可以看出,那些成功抵制誘惑的孩子,不是傻傻的盯著誘惑,去幻想零食的美味,而是采取了各種各樣排除干擾的措施。
如果家長不想讓孩子被某件事物誘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減少他出現在孩子面前的可能。
例如在學習和做作業時,若是家長故意把電視打開,或者把手機放在旁邊,顯然是不明智的行為。
我們沒必要刻意去"釣魚執法",這樣做往往都得不到最初的教育效果。我們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保持較高的學習效率,不如直接給孩子營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
△必要時,可以讓孩子等待
有些家長會想著故意制造讓孩子等待的機會,比如帶孩子去超市看玩具卻又不馬上跟他買,要談條件。
其實并不需要這樣做,去傷害孩子的感情,生活中有很多"必須等待"的場景,例如排隊、等上菜等等。一樣可以有鍛煉孩子的機會,而且更自然,不會引起孩子反感的情緒。
這些"必須等待"的場景,是利用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這個時候必須要懂得自我控制,不能隨心所欲。
△教孩子認識"自控力"
家長還可以在合適的場景,教孩子認識這就是"自控力",對孩子的自控行為進行肯定。
比如家庭聚會,要做很長時間的籌備,孩子在等待中一定早就急不可耐了。家長可以表揚孩子:"你今天能等到和大家一起,沒有要求先吃蛋糕,我們寶寶會自我控制啦,真厲害!"
孩子有了這樣一次次的切身經歷,明白了這樣的行為就叫做"自我控制",也能強化自己"自控力好"的意識。
"延遲滿足孩子需求"不是一個有效的教育方式,更不是唯一培養"自控力"教育方式。濃濃地焦慮感會使父母變得盲目,我們可以更客觀理智地看待孩子現階段的自控能力,并在生活里不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他們不是沒有自控力,在正確的引導下,終有一天會變成能力健全且優秀的成年人。
"
1970年斯坦福教授做的實驗?
在1970年的時候,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WalterMischel和EbbeB.Ebbesen,做了一個叫做“TheMarshmallowTes”的棉花糖實驗,目的是在研究所謂的“延遲滿足(delayedgratification)”這個心理。
他們的實驗者是4到6歲的小孩,讓他們坐在空房間里,桌上放著他們自己選的一樣零食(奧利奧餅干、棉花糖或是蝴蝶餅),接著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掉,不過如果等15分鐘都不吃掉的話,就可以再多得到一個零食。
有些小孩馬上就把零食吃掉,有些小孩忍了幾分鐘才吃掉,而有些小孩真的等了15分鐘。不過最令人意外的發展是,這些小孩持續被追蹤了30年之后,發現當初等了15分鐘的小孩幾乎都成為了成功人士,而當初馬上就把零食吃掉的小孩大多做什么都很失敗,甚至還有些人成為了罪犯。
棉花糖效應?
斯坦福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者會讓一個孩子獨自在一個房間里面對一塊棉花糖15分鐘。
實驗者離開之前會告訴這個孩子,如果你忍不住了你可以吃掉它,但是如果你15分鐘不吃這塊棉花糖,那你就會得到兩塊棉花糖作獎勵。
簡述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兩種實驗設計?
1、每個人都有的讀心術:1973年,愛因斯沃斯采用陌生情境測驗,從嬰兒和母親的研究中界定了親子關系的三種基本類型:安全型關系、矛盾——焦慮型關系、回避型關系。
2、棉花糖實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Mischel),于1968年在斯坦福大學旗下的Bing幼兒園舉行的,有關于幼兒如何抉擇“即時與延遲獎勵”的實驗。
延遲滿足實驗是誰做的?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沃特爾·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開設的棉花糖實驗,是他成為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
在實驗中,兒童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研究者發現,那些能夠堅持較長等待時間的孩子通常有非常好的人生表現。
以上就是有關“棉花糖實驗說明了什么 棉花糖實驗說明什么”的主要內容,如果沒法解決您的問題,可以直接在本文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哦~或者您也可以點擊本站其他欄目,還有更多精彩干貨供你學習和參考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