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0年底滬深交易所成立為起點,至今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30年的發展。30年間,中國證券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末這樣購買股票的場景, 如今是再也看不到了。
以1990年底滬深交易所成立為起點,至今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30年的發展。30年間,中國證券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0年,最初在滬深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只有13只。30年后,中國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超過4100家。滬深兩市總市值不斷實現突破,2000年突破5萬億元,2006年突破10萬億元,2007年接連突破20萬億元、30萬億元關口。截至2020年12月30日,滬深兩市總市值已達80萬億元。
上市公司數量、市值不斷擴大背后是股票發行制度的不斷進化,從最開始的行政審批制到核準制再到如今的注冊制試點范圍不斷擴大。
1993年,以行政主導的審批制建立,先后經歷了“額度管理”和“指標管理”兩個階段;1999年核準制建立,旨在強化機構責任,擺脫行政干預,經歷“通道制”和“保薦制”兩個階段后,市場化改革繼續;2019年,科創板在上交所開市,注冊制試點正式落地,中國資本市場開始進入了又一新的階段;2020年,深交所創業板開啟注冊制試點,注冊制改革進入存量板塊。
隨著科創板平穩運行,注冊制進入存量板塊,新三板改革加速,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基本建立。2004年5月,深交所在深市主板內設立中小板,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開辟了渠道;2009年,首批28只股票創業板掛牌上市,創業板正式開通;2019年7月,首批25只科創板股票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科創板正式開市;2020年7月,新三板精選層平穩開市,年內實現41家企業掛牌;2020年8月,創業板注冊制首批18家企業掛牌上市。
深入參與企業上市、交易、再融資、并購重組等一系列業務,資本市場的各類參與機構也在不斷壯大。以證券公司為例,從1987年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成立至今,中國的證券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35家,其中39家實現了內地上市,15家完成了境外上市。截至2020年9月30日,13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57萬億元,凈資產為2.24萬億元,凈資本為1.79萬億元,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1.56萬億元,受托管理資金本金總額11.23萬億元。
2020年12月28日,中國證監會舉辦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座談會。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座談會上表示,目前,我國股票、債券市場規模均居全球第二,商品期貨交易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為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30年來,資本市場累計實現股權融資超過21萬億元,科創板開板以來,IPO融資金額已占同期A股的近一半,資本市場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明顯增強。
打造世界一流交易所
1988年4月1日,深圳發展銀行在特區證券公司開始了最早的證券交易,隨后深圳市國投證券部和中行證券部相繼開業,“老五家”股票在“老三家”證券部交易,深圳證券市場初具雛形。
1989年,深圳市政府決定建立深圳證券交易所。1990年1月,深交所籌備小組在國貿大廈三樓正式掛牌辦公,同年12月1日,深交所開始試營業。1991年4月1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獲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批準成立。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并于12月19日正式開業。首批有8只股票掛牌交易,這8只股票是新中國最早公開上市交易的一批股票,因此被稱為“老八股”。
1991年7月15日,上交所股價指數發布,也就是后來的上證綜合指數。30年間,上證指數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最高達到6124.04點。
中國資本市場各項制度完善之后,企業上市步伐也開始加快。2004年5月,證監會批復同意在深交所設立中小板,這為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開辟了新渠道。同年6月,中小板首批8家公司上市。
中小板推出五年后,創業板開始登上資本市場舞臺。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只股票創業板掛牌上市,創業板正式開通,一些成長預期較好但盈利能力尚未滿足主板上市要求的公司陸續登陸創業板。2020年4月27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通過。8月24日,創業板注冊制首批18家企業成功上市。
30年來,滬深交易所無論是在上市公司數量,還是成交規模都實現了高速增長。1991年,深交所僅有6家上市公司,2000年達到514家, 2010年上市公司達到1169家,截至2020年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達到2367家。
從成交額來看,1991年深交所成交額356億元,2000年增長至3.31萬億元, 2010年為24.13萬億元,2020年12月底達到122.84萬億元。
上交所發展亦如此。此前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30年來,上交所從一個規模較小的區域性市場,發展成為在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全國性市場。上交所開業之初,僅有來自上海、浙江的8家上市公司,市值12.34億元。目前,上交所上市公司達到1785家,股票總市值近45萬億元,占GDP的比例超過40%。上交所總市值已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紐交所和納斯達克。
30年來,上交所從僅有股票債券的單一市場,發展成為產品線涵蓋股票、債券、基金、衍生品的綜合性市場。截至2020年11月底,債券市場現券掛牌數超過2萬只,托管市值約13萬億元,日均成交460億元,近十年分別增長了31倍、17倍和15倍。基金產品總市值超過9000億元,年成交額近10萬億元,分別位居亞洲第二、第一。
此外,上交所從一個僅可對內服務的封閉市場,發展成為可以推動市場化配置境內外兩種資源的開放市場。“滬港通”“滬倫通”先后推出,A股納入三大國際主流指數。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資持股市值增至近3萬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增至4.6%。
證券市場參與機構由弱到強

三十載櫛風沐雨,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參與機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同時也隨著市場不斷發展壯大。
易會滿總結道,1987年首家專業證券公司在深圳特區創立,行業發展迅速起步。但由于內外部約束機制不健全,早期探索中積累了一些問題。后采取風險處置、日常監管和推進行業發展“三管齊下”的措施,實施證券公司綜合治理,有效解決了長期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頑癥痼疾,推動證券行業走上了規范發展的軌道。
“證券公司業務種類不斷豐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全面合規風險管理體系基本建立,資本實力明顯增強。期貨公司的規范運作水平和專業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機構、企業年金等境內專業機構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正在逐步形成,市場資金結構呈現趨勢性改善態勢。”易會滿稱。
1987年9月,新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30年后,中國已有135家證券公司,包括境外券商、合資券商,其中39家實現了內地上市,15家完成了境外上市。
但證券公司的發展歷程也充滿曲折。有券商已退出歷史舞臺,也有券商正在不斷崛起。2001年至2005年,A股經歷了長期熊市,國內券商出現倒閉潮,曾經三大全國性券商的南方證券和華夏證券陸續退出歷史舞臺。
2003年起,券商綜合治理穩步推進,2005年后牛市到來,券商行業逐步改善。2007年大牛市,國內證券行業迎來了第一個營收高峰,全行業實現營收2835.85億元,這一營收紀錄于2015年被打破。2015年券商業實現營收5751.55億元,是2007年的2倍。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08年107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251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882億元,占比高達70.5%。2020年前三季度,135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423億元,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900億元,占比僅為26.3%。
在總資本方面,證券公司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8年12月31日,107家證券公司報表總資產為1.2萬億元、凈資產為3585億元、凈資本為2887億元。而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135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8.57萬億元、凈資產為2.24萬億元、凈資本為1.79萬億元。
相比之下,基金公司起步較晚。1998年3月,國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分別在上海及深圳成立;隨后華夏基金、華安基金、博時基金、鵬華基金先后成立,成為國內基金業“元老”。2000年,國內只有15家基金公司。但是到2020年,基金公司的數量已經達到161家。
基金公司的規模隨著二級市場起伏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2006年,基金規模新增3873.45億元,達8564.61億元,同比增長83%;2007年突破3萬億元,多家基金公司歷史性邁入千億俱樂部;201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20年,公募基金整體規模突破20萬億元“大關”,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5萬家,管理資產約16萬億元。
上市公司成為國民經濟“基本盤”
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市之初,中國上市公司數量不到10家。而到2020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突破了4100余家,總市值超過了84萬億元。根據《全球資本市場競爭力報告》,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場規模排名長期居前,功能指標也在不斷提升。
截至2021年2月18日,上交所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824家,總市值超過48萬億元,平均市盈率17.72倍。其中主板上市公司1595家,總市值44.68萬億元。科創板企業229家,總市值3.48萬億元。深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為2382家,股票總市值為36.26萬億元,平均市盈率36.64倍。其中主板468家,中小板1002家,創業板912家。
A股上市公司市值離百萬億市值更加接近。截至2021年2月18日,中國A股總市值達到了89.57萬億元。實際上,A股市值一路上快速增長。1995年初,A股市值僅為0.36萬億元。到2000年底,A股市值接近5萬億元;2010年底,A股市值已經達到了31萬億元。2015年,A股市值再度增長至57萬億元,接近翻倍。
總市值的增長,一方面源自上市公司數量增多,另一方面也是上市企業自身市值增長導致。1995年,市值超過百億的企業數量只有5家,市值最高的是上海石化,為151億元。而目前,市值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數量是1255家,是當時的251倍。
2010 年 4月16日, 中國證 監會副主席桂敏杰為滬深300股 指 期貨合 約上市鳴鑼。圖/ 新華
截至2021年2月18日,A股有7家上市企業的市值超過了萬億。超過千億的有148家。其中,市值最高的為貴州茅臺,總市值超過了3萬億元;排在第二位的工商銀行總市值為1.87萬億元。建設銀行、中國平安的總市值也分別達到了1.78萬億元和1.40萬億元。
股價方面,1995年股價最高的外高橋僅為17.3元/股。2000年,股價最高的華工科技已經達到了68.91元。到2010年,A股已經出現了17只百元股,最高的為洋河股份,224元/股。貴州茅臺以183.92元/股價格位列其后。2015年,貴州茅臺以218.19元/.股的價格穩居A股最貴股票,也是唯一一只超過200元的股票。此后,貴州茅臺一直穩居最貴股票榜首。截至2021年2月18日,貴州茅臺的股價已經達到了2471元/股。
中國A股從百元股到千元股不過十年時間,創造了眾多的白馬股。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從1995年至今,股價上漲幅度超過百倍的個股達到了17家,股價上漲幅度超過10倍的達到了252家。
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A股市場的再融資功能也得到充分體現,實體企業發展獲得巨額資金支持。2016年,滬深兩市803家公司定增,募資金額高達1.66萬億元,而在2002年,僅有1家定增,募資2.04億元。2020年,共計360家上市公司定增,融資8315.66億元。可轉債融資方面,2020年共計206家公司發行可轉債,募資總額2475.25億元,相對于2000年的28.5億元,增加了86倍。
30年來,上市公司行業分布也體現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目前,A股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是,機械設備、化工行業、生物醫藥、電子、計算機行業。這些行業普遍擁有高質量發展、產業轉型及國計民生概念。而近幾年新上市的企業中,一些新興細分行業陸續登場,這也昭示著中國資本市場經過30年的發展,包容度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大。
易會滿表示,30年來,資本市場有力推動了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健全,大大促進了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結構優化。從滬市“老八股”和深市“老五股”上市開始,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規范公司治理運行,持續推進市場化并購重組,目前上市公司已超過4100家,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相當于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的五成,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盤”、產業升級的“領跑者”,經濟運行“晴雨表”的功能日益提升。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