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文現在網上很多,我在上周也發過《請不要浪費每次大跌》在貼吧已成了熱門話題,今天沒有雞湯,換個大視角來看清投資的殘酷,人性的貪婪。
A股為什么這么差?
本周上證指數又跌到3000點以下,股市每隔幾年就來一次暴跌,有人感慨投資8年賺的錢不夠半年虧完了,還有人說十幾年都白干了,網絡上各種負面消息滿天飛,讓人寢食難安。失望、恐慌、無奈、比慘是目前的主旋律。
股市的高波動讓人很受傷,上證指數從2007到現在已經15年了,還在3000點徘徊,很多投資者調侃“把錢還我,不玩了”。
圖中只計算了三次牛市的基金漲幅,持續時間,回撤幅度和回本時間,可以看到前面的漲幅越大,回撤幅度也越大,對應的回本時間也更長,這個合乎常理。
圖中的2018和2011~12年都沒計算,這兩次回撤幅度都在30%左右,和當前差不多。
回撤>30%在過去15年已經上演過5次了,平均3年就要來一次,更可怕的是30%的回撤并不是最嚴重的情況。
那是什么原因導致A股和基金如此大的波動呢?
是投資者太極端,還是股市太不理性?
有人說,就是A股太不爭氣了,看看人家美股,年年創新高,人家就一直牛,那事實情況呢?
海外其它發達市場如何
不可否認,過去十幾年美股的波動比我們要小多了,不過下跌20%的情況也有四五次,如果再往前看,他們股市的波動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瘋狂程度讓人不敢相信。
2000年納指科技股破滅,暴跌78%,很多公司暴跌90%,有的企業破產、退市,指數用了15年才回到高點。
除此之外,2008,1987,1974等年份都出現過暴跌,最慘的是1929大蕭條,暴跌近90%,用了20年才回到高點,無數人破產,自s。
過去30年香港恒生指數,暴跌50%的就有4次,下跌30%就更多了,不想數。
日本股市1990年暴跌80%,到現在都過去30多年了,還沒回到高點。
除此之外,德國,中國臺灣等股市也都出現70~80%的暴跌,30~50%跌幅的同樣很多。
由此可見,不是大A不爭氣,很多國家/地區的股市都不理性,下跌50%是標配,30%根本排不上號,我們經歷的在發達市場早都經歷過了。
最可怕的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到,即使有的投資大師看到了風險,但股市還能持續上漲好幾年,眾人去嘲笑他們太老,不適應環境了,然后極度樂觀的把泡沫越吹越大,很多非理性就是這樣來的。
查理·芒格大師說過:“如果你沒有準備好在投資生涯中經歷兩到三次50%的跌幅,如果你無法平靜面對這種波動,那么你并不適合做一名投資者”。
股市大跌的原因
從歷史走勢來看,暴跌的前夕通常都伴隨著超級大牛市,因為脫離價值中樞太遠,均值回歸的引力更強,傷害也更大。
跌幅大于50%的前夕,通常指數上漲幅度都在4倍以上,日本在暴跌前漲了10倍,美國納斯達克在暴跌前漲了16倍,所以他們更慘烈。
(點擊可放大)
這兩個都是美股指數,藍線的道指漲幅空間更小,后期的跌幅也小,回本時間更快,紅線的納指漲幅巨大,傷害也更大,是前者的3倍左右,這個在A股上也曾上演過,比如2015年創業板VS滬深300等。
也就是說,人性的貪婪導致股市的非理性繁榮,當股市產生的價值不支持這些泡沫就會產生回歸,在回歸的途中又因為人性加劇了恐慌,導致過度糾偏,股市就這樣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
當然,除了過度貪婪,還有突發事件原因,比如:戰爭、經濟增長降低、金融危機、政策等原因也會導致大跌,但是在面對同樣的危機時刻,不同指數間的價值偏離帶來的傷害也有所不同。
如果沒有之前的非理性泡沫的配合,一般不會產生超級大跌,恢復時間也比較快。一句話:漲得越高,風險越大,事件只是導火索。
波動這么大,還怎么投資?

有人說,今年30%的跌幅都很痛苦了,再來50%以上暴跌那不是要命了嗎?
其實,沒有風險意識才是最大的風險,如果真的認識到風險,反而沒這么悲觀了,因為這個風險波動本身就在你的認知范圍內,而且完全有方案去化解,例如:
1.通過資產配置降低權益類比重,權益和固收5:5就可以減少一半回撤;
2.根據市場估值水平,調整權益類比重,估值越高,權益類越低,反之,亦然。
3.盡量在低位便宜的時候多買,抗風險能力會更強。比如現在跌這么多,這幾年我依然是有盈利的,相對抗壓能力自然更強。
4.一定要把投資資產全盤考慮,看整體的波動和回撤風險,提高認識范圍。不要只盯著某個基金,盯著權益類這部分,這樣只會加劇恐慌。要是只看單個基金下跌50%,我也接受不了。
當然,權益類30%的回撤,在歷史上是很常見的,這個我們無法精準規避,這次不能,未來也很難,只有通過配置去降低整體資產的波動率,同時在嚴重過熱時更換調倉,減少風險暴露。
暴跌和高波動是股市的一部分,而且無法割舍,只要參與這個市場,必須要接受它,另外,如果你足夠理性,視野夠大,高波動對你來說更多的是機會。
因為波動越大,貪婪和恐慌的人越多,犯錯的也越多,為什么這十幾年A股上的公募基金會跑盈指數這么多,而成熟市場卻很難跑盈指數?原因就在此。
(點擊可放大)
上圖是過去18年來,偏股主動基金、滬深300、納斯達克的收益率,波動率對比情況。
偏股混合基金就是我們當前主要投資的偏股主動基金,它的收益是滬深300的3倍之多,甚至比十幾年牛市的納指還要高出400%,高波動確實會給投資者帶來傷害,但是如果把握得當,也會帶來巨大的機會。
如果真能看懂并做到,未來收益一定很可觀。我能成為自由職業投資,并不是我的預測能力有多強,而是早就把它看透了。
當前這波下跌如何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回到當下,如何看待這波下跌呢?
首先,下跌的背景是部分熱門行業漲幅過大,比如核心資產,白馬股,賽道股在這幾年漲幅已達2~3倍。
地緣沖突、疫情原因對經濟有些影響,形成了催化劑,加劇了市場下跌,但跌幅最大的還是前期漲幅大的行業板塊,符合歷史規律。
另外,在這次下跌之前,漲的是有點高,但與歷史上的狂熱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所以回撤空間不會很大,整體不會出現50%的暴跌(漲幅大的行業除外)。
經過現在的下跌,有些板塊的估值已經回歸到正常和偏低水平,且它們多數是優質資產,未來前景大,上漲動力更強,此時完全沒必要再恐慌,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去發現機會。
總結:
風險是漲出來的,市場越狂熱,暴跌的空間越大。
市場風險不可預測,但可以做預防。
只有買得便宜,安全系數才更高,收益空間才更大。
無論A股還是其它市場,只要嚴重偏離了價值,盡早要回歸的,做投資不是比誰更聰明,而是比誰看得更遠。
如同文章開始所說,每隔幾年就來一次大跌,未來依然是這樣,而且會有比這次更慘烈的暴跌,如果想做好投資,必須要提高自己的認知,多一些逆向思考,不要跟隨大眾情緒。
回顧百年金融市場,股市的長期收益率是最大的,貨幣,債券這些類固收的收益率還要下降,房產的黃金時代也過去了,未來的大機會就在股權投資。
前幾年就說過,不要和基金談戀愛,當某個基金或行業過熱,嚴重偏離價值中樞,要學會主動退出避險。
好了,就聊這么多,希望能為大家打開思維,提高風險認知,把這次的風險教育多吸收一點,未來也能少一點損失,希望與你共同進步。
目前我主要的是考慮如何把握這次下跌后的機會。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