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發布交易干貨的網站
    用實戰期貨交易系統和心得助你重塑交易認知

    正規期貨開戶 | 手續費只+1分

    90%交易者的手續費都被加收超1倍,一起看看最新的交易所手續費一覽表吧!

    證券公司是做什么的,2022這一年!券商十大盤點來了

    中國基金報 券商組

    “年年難過年年過”,2022年即將作別,業內券商整體表現如何?

    年度業績數據尚未出爐,但據中證協披露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42.42億元,同比下降16.95%;凈利潤1167.63億元,同比下降18.90%。疊加四季度A股市場的跌宕起伏和債券市場的頻繁踩踏,“券業大年”將在2022年摁下暫停鍵。

    雖然業績不盡如人意,但復盤2022年,資本市場政策頻出,持續給證券行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從科創板做市業務的落地,到股票互聯互通標的范圍擴大;從“一參一控一牌”的放開,到公募REITs試點深入推進,這也令業內對券商相關業務機會有了更多期待。

    中國基金報券商組就此對券商行業十大事件進行盤點,并預祝證券行業2023年能有更多新業務開花結果。

    來看詳情——

    1.經紀業務

    “看天吃飯”收成欠佳 財富管理轉型持續深入

    作為證券公司各項業務中的基本盤和老本行,證券經紀業務在2022年的跌宕起伏的市場行情下,表現相對欠佳。

    中證協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42.42億元,同比下降16.95%;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含交易單元席位租賃)877.11億元,同比下降12.36%。雖然好于整體營收降幅,但經紀業務在各業務條線中降幅排在第二位(首位為自營),仍體現出來自市場的“寒氣”。

    開戶情況上,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證券行業為客戶開立A股資金賬戶數達3.2億個,較上年末增長7.78%。前三季度,證券公司代理客戶證券交易額558.19萬億元,同比增長10.51%,其中代理機構客戶證券交易額占比為38.1%,同比提高7.3個百分點。

    代理交易額持續提升,但代理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卻持續下降,這無疑與證券行業近年來仍在走低的傭金率直接相關。在“看天吃飯”的經紀業務收入下降之際,財富管理成為券商業務轉型的關鍵抓手。

    例如,在中證協2022年前三季度業務數據披露中,首次披露了“代理銷售金融產品保有量”的數據,為2.74萬億元。公募基金代銷方面,根據中基協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末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規模前100名單,券商入圍數量升至53家,市占率亦有提升。

    另外,個人養老金業務的上線,也為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上月,證監會公布《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機構名錄》,37家機構入圍,其中券商數量達到14家。近期,各家券商已陸續上線個人養老金頻道,提供養老規劃、產品選購、策略定投、市場解讀等服務,在開拓新業務的同時提升客戶黏性。(閆晶瀅)

    2.投資銀行

    股債承銷超11.5萬億 監管強化投行質量管理

    作為資本市場的“看門人”,券商投行業務在2022年風生水起。據中證協公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業務數據,140家券商合計實現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446.03億元,同比增長7.22%,是各業務條線中為數不多實現同比正增長的領域。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年內A股股權融資規模已達到1.5萬億元。其中IPO首發家數已有411家,首發募集資金超5200億元。債券承銷方面,年內券商總承銷金額突破10萬億元。合并計算來看,年內券商完成股債承銷金額已超11.5萬億元。

    光大證券非銀團隊指出,投行業務是券商優質資產的核心流量入口,以投行業務為切入點,綜合拓展資本市場業務是投行業務的重要發展方向:一是與投資業務的聯動,具體包括子公司的戰略跟投、第三方資管產品的設計等;二是上市公司的董監高作為高凈值客戶儲備,券商可為其提供財富管理服務。展望未來,全面注冊制的推廣有助于投行業務實現發行數量和發行質量的雙重提升。

    另外,中證協在2022年首度開啟券商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評價項目覆蓋2021年審結的全部主板、創業板、科創板首發和再融資項目,并于近期發布結果。參評的77家券商中,共有12家被評為A類。獲評A類的券商中,既有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券商,亦有國元證券、中原證券、五礦證券等投行特色明顯的公司。

    回顧2022年的投行項目罰單來看,“奇葩”故事也層出不窮。從保代擅自大幅刪減申報文件、刪減內核意見,到質控負責人同時擔任保薦代表人未落實回避要求等,均令市場大呼“想不到”。

    證監會強調,全面合規、有效運行的投行內控機制是投行執業質量的基礎。證監會將常態化開展投行內控現場檢查,從“帶病申報”“一查就撤”、執業質量存在嚴重缺陷等典型問題入手,重點檢查投行內控制度是否健全、運行是否有效、人員及保障是否到位等,促進保薦機構真正發揮“看門人”功能,為注冊制行穩致遠夯實基礎。(閆晶瀅)

    3.資管業務

    受益政策松綁 券商資管加速公募化浪潮

    2022年,券商資管獲取公募牌照迎來政策利好,眾多頭部券商資管摩拳擦掌進入公募的大戰場。多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監管政策支持壯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并徹底放松“一參一控一牌”限制,使得券商開始紛紛“搶灘”公募資管業務布局,未來這是一個廣闊深海,也是一個廝殺劇烈的紅海。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證券資管子公司、保險資管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專業資產管理機構依法申請公募基金牌照,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5月,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表示在繼續堅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參一控”政策前提下,將放寬公募持牌數量限制。

    政策利好之下,券商資管加速公募化浪潮。今年6月,華安證券公告稱,擬設立的資管子公司。同月,證監會對中金資管子公司的設立申請提出反饋意見。7月,長城證券公告稱,擬出資10億元設立長城證券資管子公司。同月,國金證券也公告稱,其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獲得證監會核準批復。此外,開源證券也向證監會遞交《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申請材料被接收。10月中旬,國泰君安官宣成功拿下華安基金控股權,持有華安基金的股權比例由43%上升至51%。國泰君安也成為“公募新規”后業內首家“一控一牌”證券公司。11月初,申萬宏源證券獲批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12月中旬,證監會官網顯示,財信證券提交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申請。

    根據Wind數據,整體來看,目前已設立資管子公司的券商有包括國泰君安資管、申萬宏源資管、廣發資管、華泰資管、中泰資管、招商資管、海通資管、財通資管、浙商資管、長江資管、銀河金匯、渤海匯金、東證融匯、光證資管、興證資管、東證資管、安信資管、天風資管以及德邦資管在內21家。

    目前,仍在排隊申請資管子公司的券商還有10家,分別為萬聯證券、國海證券、中金公司、華創證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東興證券、國聯證券和國信證券和華安證券。而作為早期獲批設立和首家獲得公募基金業務資格的東證資管和財通資管旗下的公募規模,分別超過了2000億元和1500億元,華泰資管的公募規模也在800億元以上。

    此外,目前券商系公募機構數量已達66家,既有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等頭部公募,也有創金合信基金、長城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華北一位證券非銀分析師表示,在新規之下,如今申請公募牌照不再受限。多家券商已提前布局資管子公司,為下一步申請獨立公募牌照夯實根基。但券商的公募化轉型也絕非易事,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業務本身就有不小差別,在向公募化轉型的過程中也面臨著管理制度、合規、投研等諸多問題。

    滬上一家中小型證券公司則指出,目前多數券商主要通過參控股公募金公司參與公募市場,券商資管直接申請牌照的家數較少。公募基金業務牌照限制放寬為“一參一控一牌”,券商資管有望申請牌照享受更多長期穩健的利潤貢獻,與此同時也面臨激烈競爭,還需基于自身稟賦構造差異化競爭力。

    隨著各家券商加速入局公募行業,公募化已成為未來券商資管行業轉型的大方向。多家券商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從產品改造、吸納人才、打造投研體系,還是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方面,券商資管公募化改造都成效顯著。

    滬上一位券商資管相關負責人表示,下半年以來,券商資管大集合參公改造的名單中,保證金加速落地。目前,公司已完成全部存量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工作,整改進度處于行業前列。公司已初步構建了以穩健風格為主的公募化大集合產品線,涵蓋中短債、純債、固收 轉債、固收 股票等各類策略,完成了“保證金理財”“現金管理 ”“固收 ”等產品布局。(曹雯璟)

    4.做市業務

    股票期權做市商擴容 券商瞄定做市業務

    10月中旬,證監會分兩批公布14家科創板做市商名單:首批8家為申萬宏源、華泰證券、銀河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財通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第二批獲批券商6家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興業證券、東吳證券、浙商證券。

    10月底,科創板做市業務正式開閘,首批做市商對44只科創板個股開展做市業務。截至12月16日,科創板做市標的增至77只,規模持續提升。

    科創板市場之外,后續北交所也將推出做市制度。11月18日,北交所發布相關做市制度文件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將根據意見反饋情況進一步完善相關規則,履行有關程序后發布實施。

    政策不斷加持之際,做市業務逐漸被更多券商所重視,有望成為自營“去方向化”的重要抓手,助力券商業績增長。

    在首批科創板做市商獲批后,近期更多券商開始謀求做市資格的申請。2022年10月底,國聯證券公告稱,擬申請股票期權做市業務資格以及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11月中旬,財通證券亦公告稱,其董事會審議通過開展上市證券、股票期權做市業務的議案。

    天風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夏昌盛提出,從海外經驗來看,做市商機制是競價交易的有力補充,可提升市場流動性、促進價格發現及穩定市場。長期看將有效盤活券商自營資產,增厚業績并改善業績穩定性,以及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

    海通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孫婷指出,券商做市業務空間廣闊。預計2022年、2023年券商行業做市收入分別約為393億元、518億元,占券商行業2021年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8%、10%。10年后,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券商做市資格的放開,預計券商行業做市收入有望達到2500億元左右。(閆晶瀅)

    5.研究業務

    搶人大戰繼續、頭部研究所遭挖角 監管嚴控分析師言論/輿情

    2022年,中小券商研究所“高舉高打”的情形仍未改變,招兵買馬、四處挖“角”仍在持續。從頭部券商引入副所長/明星分析師,“新官上任”之后,再老東家處挖來原有團隊成員或其他同事,從而實現團隊快速增長。

    今年年初,中泰證券原副所長、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蘇晨加入國金證券,擔任研究所所長,同期申萬宏源證券原石油化工首席分析師謝建斌就任東海證券研究所所長,西南證券研究所原副所長周勵謙出任華福證券首席戰略官兼研究所所長。今年6月,太平洋證券原研究院院長黃付生加入中郵證券,任職分管研究業務的高管,同時兼任首席經濟學家和研究所所長。近期,華西證券研究所原副所長、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孫遠峰加盟華金證券,出任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

    證券公司是做什么的,2022這一年!券商十大盤點來了

    此外,明星分析師的“轉會”相當頻繁。例如,浙商證券研究所今年就招到方正證券原科技行業分析師陳杭、海通證券原有色首席施毅、寶盈基金原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高宇、申萬宏源原電新高級分析師張雷、招商證券原零售首席寧浮潔等多人加入。多家大型券商研究所遭“挖角”,不得不迅速從市場上引進分析師,以維持研究所人員規模平衡。

    另一方面,賣方研究的“卷”也愈加具象化,一個“拆”字形象地展示了行業研究從書本走向工廠的過程。從“拆比亞迪”到“拆特斯拉”、“拆激光雷達”,甚至有醫美分析師被傳為了出研報而體驗醫美項目,意欲“拆臉”。近期,又有賣方團隊攜人形機器人進行路演,并通過個人社交平臺進行多方傳播,可以說是“什么火做什么”“什么火拆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屢有分析師因不當言論而被迫“走紅”。從年初某美女分析師在小紅書上高調曬出工資收入,到造謠某上市銀行而遭到警方拘留。另外,研究所員工代做核酸引發疫情被警方立案、前分析師因參選世界小姐履歷遭質疑等等,無不令市場對分析師個人生活及行業產生種種聯想,進而影響行業整體形象。

    6.券商IPO

    候場隊伍持續加長 中小券商勇闖A股

    在馬太效應不斷加劇的生存現狀下,中小券商以IPO上市擴充資本實力的需求持續升溫。今年以來,多家中小券商也開啟了上市之旅。

    2022年以來,東莞證券、信達證券、首創證券先后通過了IPO發審會。其中,首創證券于12月22日正式登陸上交所,成為第42家上市券商。信達證券也已拿到了發行批文。而東莞證券于2月24日過會,至今已等待超9個月,但至今仍未獲得監管批文。

    目前IPO排隊的券商還有華寶證券、開源證券、財信證券、渤海證券等。其中,財信證券和渤海證券已預先披露更新;華寶證券、開源證券的狀態為已反饋。此外,萬聯證券已經終止審查。

    輔導備案方面,東海證券、申港證券、華金證券、國開證券等多家券商均處于輔導狀態。另外,近期華龍證券已IPO已完成輔導驗收,即將加入IPO排隊大軍當中。

    自2020年以來,A股上市券商股明顯增多。2020年,中銀證券、中泰證券、國聯證券、中金公司4家登陸上交所主板;2021年財達證券上市,成為A股第41家上市券商。Wind數據顯示,目前上市券商及券商概念股中,總市值在千億級別的有近10家。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券商在業務結構、收入構成、盈利模式等方面比較接近,業務同質化較為嚴重。在頭部券商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中小券商搶灘IPO,擴充資本實力打造差異化、特色化業務,勢在必行。

    滬上一位券商人士表示,近年來券商行業競爭不斷加劇,頭部優勢越來越明顯,中小券商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急需在中介業務、融資融券業務以及衍生品業務方面尋求快速發展,以爭取在行業中的地位,中小券商排隊IPO融資,就和爭取以上創新業務有關。如部分資產管理業務、融資融券等,都需要達到一定凈資本和流動性要求,而財富管理類業務的拓展、增設分支,招聘優秀人才,金融科技賦能等均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通過IPO補充資本金就是重要渠道。同時,券商上市后,通過定增等其他融資方式進行再融資的成本、難度就會相對較低,IPO后公司品牌知名度也會相應提升,也有利于再融資。整體看,中小券商IPO后,能保障業務運營資金的穩定性,減少成本。

    北京一位券商人士則坦言,從外部看,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疫情防控、中概股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下,今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很大,這不利于中小券商上市。此外,目前很多新興經濟行業都計劃上市,而且題材具有成長性,這些公司對資金有分流作用。監管層對這些行業的IPO更有傾向支持,金融行業相對處于弱勢,上市硬性指標難度相對更大。

    “不過,在當下“穩定金融”的大背景下,中小券商上市依然是補充資本金、降低融資成本、開展創新業務、增加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爭取到這方面的機會,需要更加考驗各個公司高層的管理能力、業績水平等內在指標。”他提到。(曹雯璟)

    7.券商股表現

    券商股估值歷史低位 上市券商“補血”頻繁

    2022年以來,資本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券商股也跌幅不小,不過在大幅下挫之后,券商股的估值已經到了歷史底部區間。

    截至12月16日,2022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12.97%,而申萬二級行業當中,證券行業指數卻下跌了25.35%,在125個申萬二級行業當中,漲幅排名位居107,屬于跌幅靠前的板塊。

    由于基礎市場疲弱,券商自營、經紀等主要業務受到較大影響,券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普遍出現下滑,盈利甚至出現腰斬。券商股也不受市場待見,出現較大跌幅。不過在跌下來之后,券商板塊整體估值位居歷史底部區域,申萬二級行業證券板塊的市凈率最新為1.2倍,位于歷史估值的10%分位以下。

    上市券商再融資方面,今年以來已有中信證券、東方證券、興業證券、財通證券4家券商完成配股,合計募資約572.97億元;國金證券、長城證券2家券商實施定向增發,134.33億元;銀河證券、浙商證券完成可轉債發行,合計規模為148億元。

    另外,中原證券、中金公司、國聯證券、國海證券等多家公司的再融資方案仍在推進當中。從融資使用方向上,業內多數券商選擇發展資本中介和財富管理業務。(劉明)

    8.股權變動

    年內多家券商股權變更 國資成為新股東

    2022年,券商股權變動也頻頻出現,國資成了多家券商的新股東。比如湖北省國資入主天風證券大股東;江西省國資控股國盛金控進而間接控股國盛證券的實控人,武漢國資拿下九州證券。華融證券在換了股東后,更名為國新證券。當然也有民營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指南針收購網信證券。此外,天風證券股權變動同時,天風證券梳理轉讓部分恒泰證券股份,恒泰證券的第一大股東也面臨換人。

    今年9月底,天風證券公告,宏泰集團將直接持有天風證券11.99億股股份,占天風證券總股本的13.84%。宏泰集團成為天風證券新晉第一大股東,并且是唯一持股比例超過10%的股東。宏泰集團是湖北省委國資國企改革后唯一一家省級金融服務類企業,以金融投資為主責主業。

    同時,天風證券公告,擬向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金融街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轉讓持有的恒泰證券2.49億股股份(9.58%),每股7.22元,作價18億元。該轉讓完成后,金融街集團與其控股子公司將合計持有恒泰證券股權比例29.99%,取代天風證券成為恒泰證券的第一大股東。

    國盛證券的間接控股股東也成了江西省國資。今年7月,國盛證券的母公司國盛金控公告,其50.43%的股權將由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等5家公司組成的聯合體斥資88.79億元受讓。

    今年8月份,華融證券正式更名為國新證券,名稱的變更源于華融證券控股權的變更,國新資本持有華融證券71.99%的股權,中國華融不再持有相關股權。12月份,九鼎集團轉讓九州證券72.5%股權獲得證監會批復,武漢市國資旗下多家企業入主。

    而今年3月份,指南針公告對網信證券進行重整,公司投入15億元重整投資款用于網信證券債務清償,并取得重整后網信證券100%股權。(劉明)

    9.人事變動

    多家券商“將帥雙換” 人事調整仍在繼續

    2022年,多家券商迎來“換帥”或“換將”。Wind數據顯示,48家券商股中,年內已有20位董事長/總裁發生變動。

    具體來看,年內新上任的券商董事長包括國元證券沈和付、申萬宏源劉健、紅塔證券景峰、銀河證券陳亮、財通證券章啟誠、光大證券趙陵、國聯證券葛小波、中銀證券寧敏、長江證券金才玖、東興證券李娟、國盛金控章啟誠、恒泰證券祝艷輝等。總經理則有招商證券吳宗敏、東方證券魯偉銘、湘財證券周樂峰、中原證券李昭欣、國盛金控陸箴侃、中泰證券馮藝東、東吳證券薛臻等。

    其中,2022年部分券商實現“將帥雙換”:中泰證券近期迎來新任董事長王洪和總經理馮藝東,原總經理畢玉國任副董事長,而原董事長李峰已履新山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由總經理“升任”董事長的情況也層出不窮。今年4月,中銀證券原董事長林景臻離職,總經理寧敏成為新任董事長。類似的,本月國元證券原董事長俞仕新到齡退休,總經理沈和付成功實現“一肩挑”,同時擔任董事長及總經理職務。

    受同一股東方決策,調任兄弟單位的情況亦有發生:例如,在銀河證券原董事長陳共炎到齡退休、原總裁陳亮升任董事長后,銀河證券新任總裁為自中金公司空降而來的王晟。而在光大證券高層變陣之際,光大銀行原董秘趙陵前往接任董事長一職。

    對于那些“轉戰他方”的券業領導們,理由也是多種多樣:有人到齡退休,有人“棄商從政”,更有人因追求個人理想而離開。12月12日,恒泰證券總裁牛壯因“專注個人職業發展事宜”,辭任總裁職務。牛壯在流量平臺上的“牛德林奇”賬號運營得有聲有色,被業內認為其離職或許與此相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陸續有券商因董事長/總經理長期出缺,而遭到監管點名。今年7月,因副董事長代為履行董事長職務的時間已超過6個月,恒泰證券被內蒙古證監局出具警示函。類似的,11月底,北京證監局對國新證券開出警示函,因其總經理一職空缺超過22個月。(閆晶瀅)

    10.國際開放

    外資獨資券商持續增加 “走出去”步伐加快

    引進來 走出去,證券行業的國際交流在2022年持續深入。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持續對外開放,外資券商隊伍逐漸開始增加,謀求全資控股地位的外資機構不在少數。繼高盛高華、摩根大通之后,瑞信證券預計成為第三家外資全資券商。今年9月,方正證券公告稱,擬向瑞信銀行轉讓瑞信證券49%的股權,轉讓對價為11.4億元。瑞信方面表示,將在獲得對證券合資公司全資控股的基礎上在中國提供財富管理服務,預計啟動時間不晚于明年第一季度。

    除了外資券商數量增加外,花旗證券、法巴證券、意才證券、渣打證券等多家外資控股券商、合資券商的申請也仍在推進當中。2022年內,法巴證券、意才證券兩家已獲證監會第一次意見反饋。

    在“走出去”領域,今年7月,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開通,開啟兩國資本市場合作的嶄新篇章。據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11月初透露,證監會將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安排,進一步便利境內外投資者跨境投資,更好支持企業跨境融資發展。健全GDR、CDR發行等市場互聯互通機制,推動企業境外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實施,支持各類企業依法依規赴境外上市。

    此后,頭部券商不斷傳出“打通”海外業務的消息。中金公司11月17日宣布,其旗下中金英國完成了上交所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GDR對德國的跨境轉換機構備案,成為全球首家完成滬深交易所對德國、英國、瑞士三國備案的互聯互通GDR跨境轉換機構。類似的,中信證券12月7日宣布,其國際業務平臺中信里昂證券(英國)完成滬深交易所對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的GDR跨境轉換機構備案。中信證券獲得英國、瑞士及德國三國證券交易所會員,并成功完成滬深交易所對三國交易所GDR跨境轉換機構備案。

    歐洲之外,亦有大型券商將視線放至東盟市場。10月底,銀河證券牽頭帶領5家公募基金代表們趕赴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東盟三國開展業務交流。相關機構與銀河證券旗下銀河國際、銀河-聯昌共同簽署備忘錄,約定將在東盟和中國市場開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拓展國際業務發展空間。(閆晶瀅)

    本文名稱:《證券公司是做什么的,2022這一年!券商十大盤點來了》
    本文鏈接:http://www.wuhansb.com/baike/218706.html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站內容均由用戶自發貢獻,或整編自互聯網,或AI編輯完成,因此對于內容真實性不能作任何類型的保證!請自行判斷內容真假!但是如您發現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疑似詐騙、虛假不良等內容,請通過底部“聯系&建議”通道,及時與本站聯系,本站始終秉持積極配合態度處理各類問題,因此在收到郵件后,必會刪除相應內容!另外,如需做其他配合工作,如:設置相關詞匯屏蔽等,均可配合完成,以防止后續出現此類內容。生活不易,還請手下留情!由衷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在此先謝過大家了~

    我要說說 搶沙發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

    切換注冊

    登錄

    忘記密碼 ?

    切換登錄

    注冊

    我們將發送一封驗證郵件至你的郵箱, 請正確填寫以完成賬號注冊和激活

    簧色带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