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全球財說
身負“北交所一哥”、“全球負極材料龍頭”等名頭的貝特瑞,突發負面輿情。
在業績表現出色、股價卻重挫的情況下,50億元定增尚未完成,董事長此時被立案調查,影響幾何?
7月20日晚間,貝特瑞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賀雪琴因涉嫌證券市場內幕交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對其立案。
同時表示,本次立案調查事項僅為對賀雪琴個人的調查,目前不會影響公司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也不會影響賀雪琴個人的正常履職。
即便如此,賀雪琴自1992年加入中國寶安集團、自2005年起擔任貝特瑞董事長,目前仍為中國寶安集團總裁助理、貝特瑞董事長,對于貝特瑞而言地位舉足輕重。
正是出于此原因,以及貝特瑞“北交所一哥”的身份,公告發布后北京證券交易所火速下發問詢函,要求說明公司董事長賀雪琴涉嫌內幕交易標的是否為公司股票,是否存在未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及內幕信息提前泄漏等情形。
同時,要求說明董事長賀雪琴被立案調查是否影響公司股票發行事項的正常推進,以及為推進已披露的募投項目,公司是否還有其他融資安排。
此前6月23日盤后,貝特瑞曾發布的2022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說明書(草案),擬定增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
毫無疑問,貝特瑞此次定增將主要用于擴產,其中包括4萬噸硅基負極材料擴建項目、5萬噸高端石墨負極材料綜合配套項目、年產2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一體化基地項目等。
貝瑞特也坦言,“碳中和”目標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為負極材料行業提供長期良好發展機遇,鋰電負極材料市場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公司面臨負極材料產能瓶頸,亟需擴產以滿足客戶需求,隨著公司業務規模擴張、技術研發投入、高端產品結構優化,也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
也正是受益于全球新能源鋰離子電池需求強勁,2022年上半年,貝特瑞預計實現歸屬凈利潤8.5億-10億元,同比增長16.37%-36.91%。
業績亮眼的背后,是貝特瑞跌跌不休的股價。
截至7月20日,貝特瑞報收73.83元/股,總市值達537億元,仍為北交所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深化新三板改革、平移精選層制度,以及設立北交所等多重利好接踵而至,貝特瑞股價曾出現大幅拉升。
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開市交易,貝特瑞股價自5月以來逐步拉至高點,達到198.08元/股(前復權131.82元/股)的歷史最高,市值一度逼近千億元。
但是,北交所開市也意味著貝特瑞股價漲勢的終結,此后其股價便不斷下跌,至4月27日A股階段低點時,股價僅不足50元/股,市值也縮減至不足400億元。
期間自2020年三季度便進入貝特瑞的葛衛東不斷減持,彼時2020年三季報顯示葛衛東持有貝特瑞827.98萬股,位列第五大股東;2021年第三季度再度增持50.62萬股,持股達到878.6萬股。
即便是2021年初貝特瑞股價自精選層上漲后跌至低點,葛衛東也從未進行減持。
北交所開市后,2021年第四季度,葛衛東減持貝特瑞162.20萬股,2022年第一季度,再度減持78.44萬股。

同時,自2021年6月起,貝特瑞便不斷發布董監高減持計劃。最新一份減持計劃公布于2022年1月7日,雖然至5月減持時間過半時并未正式實施減持,但仍被市場認為信心不足。
4月股價低點時,貝特瑞董事會秘書張曉峰曾對外表示,暫無維護股價計劃、暫無轉板計劃。
除股價下跌外,業績背后也出現隱憂。
以2021年年報為例,貝特瑞實現營業收入104.91億元,同比增長135.67%;實現歸屬凈利潤14.41億元,同比增長191.39%;實現扣非凈利潤11.20億元,同比增長238.17%。
但是隨著貝特瑞不斷擴大正負極產能,疊加原料上漲等因素,成本攀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毛利率。
2021年,負極材料毛利率為31.35%,較上年同期減少3.70個百分點。雖然正極材料毛利率增高,但負極材料收入占比較大,整體毛利率由26.91%下降至25.02%。
并且,毛利率下降趨勢仍未停止。2022年一季度末,貝特瑞的整體毛利率再度下降至21.68%。
同時,貝特瑞的負債也逐步攀升,資產負債率由2020年末的39.93%升至2021年末的51.86%,至2022年一季度末則攀升至57.71%。
截至2022年3月31日,貝特瑞短期借款為23.2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5.70億元、長期借款為16.31億元,有息負債合計45.23億元,并且還有14.83億元的應付票據。
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各項負債數據均較2021年末有所提升,同時貨幣資金僅為24.15億元,其中7.25億元銀行存款還處于凍結受限狀態。
所以,50億元的定增方案除擴產外,補充流動資金也迫在眉睫。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方面便是,產能會不會過剩?
而貝特瑞董秘張曉峰則回答稱,“鋰電池材料廠家大幅擴產產能,隨著后續擴產產能陸續投產,會否產能過剩,取決于市場供需關系”。
多機構預計,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負極材料需求量將達150萬-230萬噸左右。
但是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國內負極材料行業規劃產能超過600萬噸,單從數字來看遠超市場需求。
此前貝特瑞董事長賀雪琴曾對媒體表示,貝特瑞擴產最基本的邏輯在于堅定市場需求,對于產業趨勢的把握,敢于布局,優化產品投資組合,面對未來目標實現的技術與產能規劃,在戰略機會點上搶占機會。
并且,明確表示“未來會出現產能過剩”。
東吳證券研報顯示,全球負極產能集中分布在中、日、韓三國,截至2021年底,全球負極廠商名義總產能110萬噸,其中中國負極廠商總產能達94萬噸,占比85%。
按照東吳證券預測,2022年末僅國內負極廠商總產能便能達到184萬噸。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