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每股盈余)=盈余/流通在外股數,傳統的每股收益指標計算公式為:每股收益=期末凈利潤÷期末總股本。EPS為公司獲利能力的最后結果。每股盈余高代表著公司每單位資本額的獲利能力高,這表示公司具有某種較佳的能力——產品行銷、技術能力、管理能力等等,使得公司可以用較少的資源創造出較高的獲利。
ROE,即凈資產收益率(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 Equity )的英文簡稱,又稱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的計算方法是:凈資產收益率=報告期凈利潤/報告期末凈資產
PE即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即P/E ratio)也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
個股的PE至少有五種算法。
常見有三種粗略算法,基本公式:
PE=總市值/凈利潤
兩邊同時除以總股本,就得:
PE=股價/每股收益
這里的關鍵就是分母凈利潤有三種取法:
取過去一年的利潤數據,得靜態市盈率;
取過去12個月的利潤數據,得滾動市盈率;
取預估的當年的利潤數據,得動態市盈率;
因此,個股這三個pe會差別很大。
針對“現在”這個點,對公司進行估價:
靜態市盈率最滯后;
滾動市盈率最貼近;

動態市盈率具有預測性,指向未來。
PB:Price/Book value :平均市凈率
股價 / 賬面價值
其中,賬面價值的含義是:總資產 ? 無形資產 ? 負債 ? 優先股權益;可以看出,所謂的賬面價值,是公司解散清算的價值。因為如果公司清算,那么債要先還,無形資產則將不復存在,而優先股的優先權之一就是清算的時候先分錢。但是本股市沒有優先股,如果公司盈利,則基本上沒人去清算。這樣,用每股凈資產來代替賬面價值,則PB就和大家理解的市凈率了。
PEG:市盈率相對盈利增長比率
PEG指標最先由英國投資大師斯萊特《祖魯法則》提出,,在美國著名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努力下,使這一投資理念發揚光大、深入人心,于是,更多的人將PEG方法的功績歸功于彼得·林奇。
PEG最大的優勢就是彌補了市盈率的估值缺陷,其不但考慮了本會計報告期的財務狀況,同時也考慮了未來幾年企業的發展機遇。計算的邏輯就是股票回本年限(市盈率)與企業的凈利潤增速的比值是多少。
公式:
PEG=市盈率(PE)/凈利潤增長率(G)
因為公式中也要用pe,因此我們也面臨使用哪個pe的問題。大部分人認為取滾動市盈率為宜。
而G的取法也可以取同比增長率;
也可以取公司未來3或5年的每股收益復合增長率。未來是不可測算的。
那么常見是是取過去3-5年復合利潤增長率。
一般認為:
當PEG =1時,股票價格合理;
當PEG<1時,股票價格為低估狀態,且數值越小證明低估越明顯;
當PEG>1時,股票價格處于高估狀態,越大,越存在泡沫。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