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消息在證券業界朋友圈廣泛傳播:位于煙臺黃渤海新區的力高(山東)新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與海通證券簽署輔導協議,正式向首次公開募股(IPO)發起沖刺。
昔日鳳高飛,今朝歸巢來。眼下的黃渤海新區,這種“力高現象”越來越多。無可否認的是,新區強勁的產業基礎,良好的營商環境、創業環境、人文環境,是“鳳歸巢”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這里 有企業發展“資源庫”
11月,黃渤海新區經濟要事頻出:獲批全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省內唯一,清科嘉研究院入選“2022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一類新藥上市數量居全國首位……
清科嘉研究院效果圖
這些都“映射”出全區經濟發展勢頭穩成色足。最新數據統計:前三季度,黃渤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同比高于全國、全省2個和1個百分點。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近五年年均增長10%,“四新”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近4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3/4。
“聚焦聚力產業立區,以實施鏈長制為抓手,緊緊圍繞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和優勢集群,全面發起產業培育攻堅突破行動。”黃渤海新區經發科創局相關負責人,寥寥幾句道出了當前經濟形勢嚴峻復雜的形勢下,黃渤海新區經濟逆風起飛的原因。
當下,新區緊盯五大集群、16條產業鏈,已梳理產業鏈圖譜20個、納入信息庫項目185個、產業資源390個、目標庫企業488個;分兩批啟動了20個新一代制造業特色產業園建設,總投資達2000億元,全部建成后年產值達4000億元;選取100家重點企業納入倍增培育計劃,力爭到2025年實現產值、規模、投資、效益“四個倍增”。
科技、人才方面,全區市級以上企業創新平臺累計達到363個,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占全市1/3,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全市1/3,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占全市近1/4,全區人才資源總量累計達到21萬人。
“我們選擇落戶煙臺黃渤海新區,主要看好了這里疊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韓產業園等國家級戰略功能區的諸多政策優勢。”“這里企業密集,發展機遇多,有市場主體6.6萬家,規上企業454家,高新技術企業392家,上市企業12家。”“這里謀劃八角灣中央創新區、海洋經濟創新區、環磁山國際科研走廊、環東島國際科教走廊,集聚煙臺先進材料與綠色制造山東省實驗室等一批科教基地,科技潛力無限。”落戶在這里的企業,都找到了自己的契合點。
英雄所見略同,力高技術也不例外。該公司擁有50多項專利、20項軟件著作權,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力高,早在2020年11月,就進入山東首批50家科技型企業科創板上市培育庫。公司融入黃渤海新區豐富的產業“資源庫”,這也和黃渤海新區豐富產業資源形成耦合。
王仁勇/攝
這里 有營商環境“最優解”
在黃渤海新區,還有一個韓國企業“鳳歸巢”的故事。
故事要從煙臺鳳歸巢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正植說起。2017年,他把位于廣東的公司遷到黃渤海新區,2021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公司又順利遷進中韓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二期項目,與韓國眾多企業一起抱團發展,實現了“鳳歸巢”。
中韓煙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鳳歸巢”,歸的是優良的營商環境。近年來,黃渤海新區在政務服務、獲得信貸、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跨境貿易、納稅、保護中小投資者等七大領域涌現出21項全國、全省首創和試點。
尤其在“國字號”首創首推方面,全國首創外商獨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設立審批新路徑、首推“境外投資一件事”審批服務、首推“遠程幫辦代辦”、首創增值稅“留抵貸”、首單人力資本概念的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落地、首推“備貨貸”“訂單貸”“庫存貸”、首推“中日韓跨國審批”、首創“關保通”通關便利化改革新模式、首創投資建設項目“四書合一”“三一審批”。
自貿煙臺,制度創新成果更是達270余項,平均每5天推出1項制度創新成果。“多方聯動構筑海洋生物資源‘大養護’格局”成為山東省唯一入選的全國“最佳實踐案例”,“協同培育優質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型海洋牧場新業態”被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簡報推廣。同時,還有4項被海關總署備案,24項得到國家相關部委認可并向全國示范推廣、28項創新在全省復制推廣。
引進“改革前沿之花”,培育“創新突破之花”,澆灌“數字審批之花”,栽種“以人為本之花”,耕植“系統集成之花”,黃渤海新區在政務服務方面聚焦需求、對標一流,正依托信息技術迭代升級,強化審批服務流程再造,建設具有開發區特色、彰顯自貿區氣質、承擔黃渤海新區發展、透射陽光政務文化的“城市之窗”。

回想2020年力高技術落戶時,為緩解公司現金壓力,黃渤海新區創新項目招引方式,積極協調國資平臺開展調研,確定了以“國資直投 扶持政策”的整體招引思路,敲定項目落戶。僅用時1個月,完成項目評審、決策并簽署投資協議;同時,為企業安排廠房辦公、預留工業用地。在這里,力高技術充分享受到了黃渤海新區“營商溫度”。
這里 有創新創業“圓夢師”
“這筆貸款來得太及時了,有力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日前,煙臺黃渤海新區凱樂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文娟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為盡快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黃渤海新區人社局采取綠色審批的模式特事特辦,協助凱樂商貿短時間內辦完擔保貸款業務,幫助企業成功申請貸款156萬元。
聚焦解決“缺資金”問題,擴大創業補貼和擔保貸款的政策范圍,為創業者提供更加優惠、便捷的融資服務。近兩年,黃渤海新區累計發放創業補貼2700余萬元,創業擔保貸款2.5億元,貸款貼息600余萬元,惠及市場主體1500余個,形成一批新的就業增長點。聚焦解決“缺場所”問題,加強創業載體建設,培育開創互聯網產業孵化園、雙美孵化園、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創業創新園區,為創業者提供辦公場地、政策咨詢、融資對接等全鏈條創業服務。
聚焦解決“缺氛圍”問題,黃渤海新區連續成功舉辦全區七屆創業創新大賽,吸引近千名優秀人才參與,參賽項目900余個,發掘培育出恒遠科技、臺芯電子、力凱數控等眾多省、市優秀企業。通過發動、助推,34個企業在煙臺市創業大賽中獲獎,7個企業在山東省創業大賽中獲獎,3個企業在“中國創翼”創業大賽中獲獎。
緊盯創業大舞臺,在煙臺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另一幕高科技產業場景讓人印象深刻:一張薄如蟬翼的神經修復膜,裹住受損神經,就可幫助其更好地恢復;一根細若蚊足的修復導管,就能讓神經按照需要的方向再生……雋秀生物的這兩項“拳頭”產品,一舉打破了外國企業對我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技術壟斷。
山東雋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秀巖感慨,創業初期,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公司治理、股權架構、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創業輔導,以及各類創業、創新資金,幫助他們渡過了“短暫迷茫”“資金短缺”的難關,他們能夠在科技前沿走得越來越好。
近年來,煙臺留創園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20余名,創辦企業1180余家,培育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山東省瞪羚示范企業6家、山東省專精特新企業2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40余家,形成了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為主的產業格局。
創業,也是力高技術一個核心話題。力高核心團隊成員主要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863計劃”電動汽車BMS課題承擔團隊、“863計劃”大容量儲能系統BMS副組長單位,牽頭起草《電動汽車用電池管理系統技術條件》等3項國家標準,已獲得30余項核心專利。在創新創業高地的黃渤海新區,力高技術不斷實現著新的跨越。
這里 有工作生活“好環境”
11月,煙臺黃渤海新區城市知名度不斷攀升。19日,“央young之城——微醺煙臺·分享之夜”全網直播觀看人次近1000萬,葡新報、非洲時報等160余件國際知名大報大刊、網站熱烈報道,節目相關話題閱讀量破4.2億次。22日,煙臺亞東柒號文創園于成功斬獲第七屆REARD全球地產設計金獎。
黃渤海新區在城市塑造上對標國際一流,在城市建設上追求高端大氣,既要精致時尚的“國際范兒”、又要便利宜居的“煙火氣”,傾力打造滿足市民休閑需求的全新活動空間,不斷打造城市新品牌。除天地廣場,后沙廣場、亞東文創園等網紅“打卡地”接踵而至,郁金香園、花卉長廊、城市微景觀與藝術雕塑等設施建設高質量打造,黃渤海新區這座年輕的濱海城市魅力無限。
“今年以來,我們選取特色公建、特色街巷、街心公園等進行微改造,初步選定27個公建、32段街巷、20處微綠地、3個微循環綠道選線列入研究名單,打造活力多元、包容宜居的‘15分鐘生活圈’。”黃渤海新區建設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在秉承留住城市記憶理念的同時,持續扮靚城市“顏值”,奮力打造舒適怡人的“宜居之城”、時尚現代的“精致之城”,進一步創造宜業、宜居、宜游的良好環境。
金沙灘 劉燦輝/攝
出臺《煙臺黃渤海新區駐外招才引智工作站管理辦法》、集聚青年人才來區創新創業“十條措施”、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配偶安置實施辦法;提升業達人才碼和業達青才卡服務能級,升級產權型人才住房保障措施;常態化舉辦“和聚業達·美美與共”人才家庭互動和“業達遇見你”青年人才聯誼等活動,為人才搭建親子交流、婚戀交友等平臺……
黃渤海新區不僅以良好的人居環境引才,更把“真金白銀”政策送給人才。下步,新區還將建設“一站式”國際人才服務中心,高標準規劃配套人才公寓、國際醫院、體育中心等設施,給予外籍人才創新創業“國民待遇”,全面為國際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務,創造和諧舒適的人居環境,加快打造成為具有煙臺特色的國際人才“集散地”。
通過黃渤海新區看力高技術發展,當前,在新區良好的發展氛圍和政策支持下,力高新能源汽車電池控制系統研發及智能制造中心項目開工進入倒計時,該項目投資總額2.5億元,建成投產后,將具備年產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百萬套生產能力。
再透過“力高現象”看黃渤海新區,新區正錨定產業立區、創新強區,持續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和城市發展環境,在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健。
文字:盧家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