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庫、準備金概念
每次銀行間市場資金面異動的時候,總有人來問筆者,為什么呀?這次是繳準還是退繳啊?昨天不是繳過了嘛?都在什么時候繳啊?這次緊張是繳稅?繳財政存款?外匯占款?今天不是IPO解凍嘛為什么反而會緊張?什么時候出頭寸啊?為什么有些銀行借了又出?出了又借?每天的頭寸到底是怎么定的?為什么有些銀行可以接受質押2A+的債有些只接受利率債有些卻無限制?為什么跨月和跨年的時候平時節操寬松的機構突然變得嚴肅起來只接受利率債質押?又或者對于企業而言,為什么我走款沒有預約就清算不了?看完這個系列,你就都懂了。
序
對于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很多人(包括企業、個人、以及基金、券商等非銀機構的老師)都充滿了好奇,銀行間最大的主體機構類型“銀行”的運作原理對他們來說是一塊迷一樣的領域,是一個黑匣子。對于企業和個人客戶來說,也不明白為什么有大額的走款要提前預報。筆者在《有關錢的事兒·記一次沒有預約的大額轉款》一文中也有提及。
答得多了,便想,何不寫出來,與更多的大家分享。如果能更好、更多的了解銀行機構特性,會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有著更加準確的判斷。反之,如果理解錯誤、有盲點,只能被動的接受市場迎面壓來的沉重變化,非常辛苦,甚至影響投資決策、判斷。而一旦掌握了這一秘密,就可以在市場變幻中掌握些許主動權。
筆者來到銀行間市場這個風云變幻又充滿激情的世界業已三年,之前在柜臺做了不到兩年。仍還記得入道時的辛苦與迷茫中的壓力,沒有針對性的書,無處建立系統的市場觀,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發力。于是和大家一樣,只能一點一點的摸爬滾打,在千萬片碎片中試圖拼出拼圖的全貌。
其實不光是非銀機構的小伙伴,很多銀行機構身處金融市場自營、司庫、資產管理(理財)、托管、清算、分行、風控、資產負債(計財部)的兄弟姐妹,可能也只能看到自己職能所屬的領域,但由于種種原因,難窺全貌。而筆者剛好由于機構特性和崗位原因,各條線都有一些接觸,恰好技能一覽表上有“充滿好奇心”這個屬性,所以就多少了解了一點點皮毛,而另外一個屬性“熱愛分享”則促使我把它整理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把皮毛連成破毛衣,今天特地拿來予你,請不要嫌棄它。
筆者雖然才疏學淺,身無長技,但也希望略盡綿薄之力,讓剛入道的新交易員少一些困惑,多一些興趣,早一些進入高速成長期,正如筆者在《一個優秀的交易員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中所描述的狀態,修性、修心、修德、修素養。也希望更多的有經驗的老師多提意見,不吝賜教,共同完善這個系列,為這個市場做一點小事情。同時也讓對銀行清算感興趣的企業,多一些對銀行的清算運作機制的了解。總有人要做的,那就由愚笨的筆者來拋磚引玉吧!
筆者之前在《銀行間市場參與者的一天是怎么樣度過的》中用調侃的語言,為大家掀開了銀行司庫頭寸管理員和資金交易員的工作片段,這次我們談的深入一些。
為保證行文流暢,讀者盡興,本文的定位在于應用層面,入門參考級,側重受體為銀行間交易員,同時也讓一天到晚跟銀行打交道的個人、企業財務看清楚銀行內部的情況。盡量簡潔,看了就懂,懂了能用,反正也沒人給你考試,在嚴謹性、理論性上請不要與專業分析領域老師的作品做對比,請各位多多加持包容之心,多多原諒一位晚輩的不嚴謹和稚嫩之處,多多幫助我。因為我身邊真的有太多比我優秀的前輩和人才,內心十分佩服和難以企及,所以現在非常忐忑。由于時間關系,不會羅列各項發文之出處,有心者可幫助查證加引。此外銀行流動性管理并無絕對統一成法,有相同亦有區別。而規模、銀行定位特性(政策、國有、股份、上市、城商、農商)等,會由量變帶來質變,但萬法不離其宗,原理是相同的。
最后,筆者供職于一家目前千數億規模的城市商業銀行,本職司庫頭寸管理員,做資金交易,也做債券交易。在寫本系列文章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來自監管機構、國有、股份、城商、農商不同崗位的好朋友的幫助,在此不再點名一一道謝。源于機構隱私及風險把控,會刻意抹去機構的特性,并多加請教、采納、融入各家機構的情況,做到中立性、普遍性和可借鑒性。
第一篇
司庫、準備金概念
知其然,先知其所以然,我們需要先把一些基礎概念,吃透,弄通,再帶著武裝后的專業素養,去揭曉算頭寸這個世界謎題!
一.何為銀行司庫?
司庫,顧名思義,就是司理倉庫的人,而銀行司庫,就是銀行的金庫(虛擬的)大管家,負責經營、管理、平衡資產負債表的兩端。所有的資金流入(存款、同業負債、銀行間市場的正回購、拆入等),及所有的資金流出(貸款、同業資產、銀行間市場的逆回購、拆出等),統一歸集在司庫,無法一一對應,卻最終達成平衡。既是量的平衡,又是定價的平衡。
一般司庫職能放在計財部或者資產負債部,也有些機構放在金融市場部,司庫讓一家銀行知道自己賺了多少賠了多少,可以做多少投資,應該投資什么。到最后,司庫不留存任何收益(原則上是這樣,但是某些機構會由經營性部門代理司庫,獲取相應代理收益),但需要在滿足留存法定準備金的基礎上,留存一定比例的備付金,以保證一家銀行機構日常的支付清算需求。定價、管理期限錯配、控制利率風險、并通過價格體現業務導向。
對于客戶經理來說,你替行里拉一筆存款,你要賣給司庫,司庫想了想說,啊,是1年的定期存款啊,10個億?那我給你定4.0%一年買你拉來的存款吧,于是客戶經理轉頭對客戶說,你存給我10個億,我給你每年3.5%的利息!結果客戶經理(所在支行)一年就賺了0.5%*10億=500萬元;這時候銀行自營的交易員跑來說,我要買債!司庫想了想說,啊,10個億?那我給你定4.3%賣給你一年吧,于是自營交易員轉頭跑過去買了一個AAA級CP,1年期,收益率4.6%,于是自營交易員(金融市場部)就賺了0.3%*10億=300萬元。等一等,不是說司庫不留存收益么?那中間的0.3%算幾個意思?那是因為,信用債是要占用行里的風險資產的,會影響到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是財務報表的一個重要健康指標之一),我們行話叫燒資本(這部分以后會講)。
事實上,資產、負債、價格都不是一一對應的,司庫在復雜的資產和負債中負責考量各種風險、額度,從而定價、定量,最終自己不留收益,然后讓內部各部門都分別賺到各自的錢。歸結起來就是銀行總的賺的錢。親兄弟,明算賬,管理起來有針對性,也方便。
這里要先說一個概念,在一家銀行開立伊始,銀行自己的錢只有Equity,股東的錢。后來銀行就開始拉存款啦。而所有個人、企業、機關、尤其是金融機構的錢,都不能飄在天上,其實都是存在銀行的,除非你是都提出以鈔票的形式放在衣柜里。而存在銀行,所有權及使用權是你的,但是銀行也有使用權,只要保證你要用、要提走時可以提走就行了。然后銀行又發債啦,次級債、二級資本債什么的,又打欠條,拿到了好多錢(雖然都是欠那些買它債的人的)。這些錢都計在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一端。雖然都是欠別人的(包括欠股東的),都計入負債端,但銀行也得用出去啊!不能白付利息啊!
于是到了資產端,銀行是可以用這些打欠條得到的錢用來放貸或者配置其他資產的,這也是銀行盈利的基礎。但是進一步,銀行的錢,都是存放在央行的,你可以理解為央行就是銀行們的銀行,因為這樣,銀行之間的清算才可以通過各種飛來飛去的清算報文,進行清算。比如企業B和企業A都存在銀行,企業B給企業A匯款10億,銀行就內部拿小賬本記錄上,銀行B記錄:企業B減少10億;銀行A記錄:企業A增加10億。而企業B(開戶在銀行B)給企業A(開戶在銀行A)匯款,就是銀行B給銀行A匯款。銀行B給銀行A匯款,央行也是在小賬本這么記錄的,銀行B減少10億頭寸,銀行A增加10億頭寸。層層嵌套,企業的錢是銀行的,而銀行的錢其實也就是央行的,央行最大,一切盡在央行掌握(描述也許有偏差請包容)。這跟債券買賣的時候中債登、上清所記賬有點類似。
說到這里,越來越逼近原貌了!也就是說,銀行欠了很多債,拿了一堆錢,然后配置貸款啊、債券啊各種負債去做資產配置,但是它也需要對那些債主(存錢在它這里的機構和人,我們銀行從業人員的衣食父母)做好保證,您的錢還是您的錢,只要提前說一聲兒,想用隨時用!于是衣食父母們放心了,不影響我該用錢的時候用錢就可以了唄!放心了就不會都提走,就該用的時候才用,平時就存著唄。
所以現實生活中,一家銀行比如有1000億存款,但是某個具體的一天,真正要用錢的人沒那么多,也許只用100億,同時那天又有其他機構和人存進來50億,或者150億,這都不好說。也就是銀行賬上不用留那么多錢,也許只留100億,只要保證那一天賬上的夠大家清算的就可以了。對于用錢單位來說,銀行的錢永遠是足足的!如果當天萬一不足(入款<出款),銀行就去銀行間市場借錢,如果萬一多了,銀行就去銀行間市場出錢(感謝便利的銀行間市場)!那借多少錢,借什么期限?出多少錢,出多少期限呢?用什么業務品種借錢?用什么資產來進行配置?
這就是司庫的牛逼之處了!建模也好,設定某些參數也好,一套復雜的管控計算和頭寸安排之后……長短搭配,風險平衡,結構合理,錯落有致,終于做到用戶體驗很好,做到讓用戶想用錢的時候就用!只有服務好客戶,滿足好客戶需求銀行才能賺錢,這就是司庫的重要職責,做好合理安排,規避利率風險……當家不易!
再詳細一點吧,舉個最鮮活的例子,比如銀行A賬上有100億,央行剛好要求晚上必須留100億(法定準備金),這時候企業B(開戶在銀行B)給企業A(開戶在銀行A)匯款了10億。叮咚!銀行A這時候賬上多了10億,然后在記賬的時候,企業A多了10億存款,銀行也多欠了企業A 10億,反正企業A今天也不用啊,留著怪可惜的,所以銀行A就跑到市場上把這10個億借給其他機構一天(隔夜)。銀行B少了10億,就去跑到市場上把這10個億借回來。
所以對于銀行間市場的小伙伴來說,你必須知道銀行司庫的重要性,因為資金正是司庫內部賣給銀行交易員(或者從交易員處買)的東西呢!有些機構的司庫和自營是獨立分開的,有些則是放在一起的,這點以后講。
總之銀行出入的每一分錢,都是司庫給銀行資金交易員傳遞的指令:
上午:借10個億隔夜!15個億7天!5個億14天!
下午:出20億的21天!10億的1個月!
噢,銀行間市場上銀行做交易,出錢,或者借錢,是由司庫定出來的!
企業的放貸,走款清算,也是由司庫來做授權的!企業不斷問,我網銀操作了一筆付款,什么時候能到賬?問司庫!(司庫:各位衣食父母,請稍安勿躁,我們會妥善安排、盡快清算的!)
一句話總結:司庫就是銀行的錢庫大管家,通過定價做引導,讓負債和資產的分布(類型、利率、期限、風險等)變得更合理。這里面就包含銀行間市場的負債和資產(回購、債券等)。
所以少年們,你們想知道司庫在小黑屋里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嘛?

二.何為法定準備金?
法定準備金全稱是法定存款準備金,是商業銀行按照法律規定,根據自身存款多少,按照一定比例,日終必須存在央行的錢。其中大型金融機構繳的比例多一些,中小金融機構繳的比例少一些,2014年發布的定向降準中允許一些特殊機構(審慎支持三農、支持中小企業)繳的比例更少一些。總之是差異化管理,根據監管需求定個比率。當然原則上同類型機構是相同的。
法定準備金的作用是什么呢?創世(國)伊始,央行成立,因為清算、交易的需求,央行印了一堆鈔票,這些鈔票就叫做[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又被稱為高能貨幣。一聽名字就知道這些錢特別的純,特別的真,特別的寶貴。而這些“真貨幣”是可以衍生的,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不用繳法定的前提下(也不考慮存貸比、貸款額度、風險資產等額度限制),比如整個中國只有一家銀行叫銀行A,只有一家企業叫做企業A。企業A有100億資金,存放在銀行A。那銀行A就有了100億存款(負債)。由于不用繳存準備金,銀行A可以把這100億存款全部用作放貸款。比如銀行A給企業A放貸了100億,那企業的賬上就有了200億資金,但這些資金不會飛到天上,實際上還是要存在銀行A的。于是貸款進入到銀行體系變成了衍生而來的存款,銀行擁有了200億存款,新增了100億。所以銀行A繼續拿新增的100億存款,繼續去放貸給企業A,企業A又新增了100億資金……
看的有點暈是不是?那我們再講詳細一些,增加些互動(原諒筆者的啰嗦,因為既然寫了,就希望您完全明白,如果你已經懂了,可以跳過)。
這就是貸款衍生出存款的過程。
衍生衍生,無窮盡焉!市場有無數的錢,央行根本控制不了啊,那還了得!太沒安全感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需要設定法定準備金呢。
而真正的基礎貨幣總量=現金+存款準備金。
如果法定準備金率是18%,超額準備金率是2%(用于日常支付),則銀行真正每日留存的準備金率是20%(法定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率),那么不考慮現金部分,極端情況下衍生出的最大貨幣總量就是:基礎貨幣量/20%=基礎貨幣量*5,計算過程請自行推導。而存款準備金就是貨幣總量*存款準備金率=基礎貨幣量*5*20%=基礎貨幣量。再加回現金部分,我們就明白了上面那個基礎貨幣總量的公式的含義。
所以大家知道為什么降準有這么大威力了!因為每降低1%個法定準備金率,釋放的頭寸不是基礎貨幣量*1%,而是在分母上減去1%!比如基礎貨幣量是100萬億,法定準備金率以前是20%,現在是19%,那最大衍生貨幣總量的變化值就是:100萬億/19%-100萬億/20%=526.3萬億-500萬億=26.3萬億,釋放的量最大可能達到基礎貨幣量的26.3%!你說降準的話10年國開該不該下40bp?該不該暴漲?(債券利率越往下走,債券價格越高)
下面我們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法定準備金。
如果我們把法定準備金賬戶想象成一個又大又粗的試管,而資金頭寸就是水,法定準備金的金額要求就是試管上一條紅色的刻度線,每天17:00大額系統支付關閉,人行就會把紅線以下的部分瞬間降至絕對0度,凍結成冰,而紅線以上的部分,仍然是水,我們稱之為超額準備金。到了每天早上9:00大額支付系統開啟,紅線以下恢復溫度,又變成了水。
這也是為什么在資金市場上,很多機構愿意出錢給直連機構,只有擁有法定準備金賬戶的機構才能稱之為直連機構(準備金賬戶直接連著中債和上清的資金賬戶,這里注意!不是所有的銀行都是直連機構,有一些小的農商行和小的聯社是沒有的,掛靠在大農商、省級大聯社的準備金賬戶上)。而到了早上9:00,直連機構紅線以下的部分“啪”就又融化成水了,有好多好多錢,可以在第一時間準點、自動還錢,絕對不耽誤出錢方的事兒。
準備金賬戶在日間可以低于紅色刻度線(法定準備金線),但是不能低于0。而到了日終則必須高于紅線。萬一到了下午五點,央行啪的把紅線以下部分凍結的時候,發現水不夠,你就死定了。有多嚴重?央行會狠狠的懲罰你,要你整改,停止你放貸,停止你的各種業務資質,總之慘不忍睹。相關領導和交易員等從業人員也會下課的。事關銀行的經營和個人的職業前途,稱之為生死線,毫不過分!
一句話總結:法定準備金就是央行要求銀行每日日終必須在法定準備金賬戶上留存的資金,法定準備金的存在意義在于控制存款機構的投資意圖。
三.何為超額準備金?何為備付金?
超額準備金,顧名思義,就是超過法定準備金部分的錢,這部分錢的作用在于我們之前提到的,客戶需要用到錢的時候可以隨時用的到(當然金額比較大的需要衣食父母們預約一下,這份舉手之勞會對銀行流動性管理有著極大的幫助!)一家銀行的存款,少則幾十一百億,多則十萬億,這可是錢啊,你想想看每天在中國的天空中來回飄蕩的錢會有多少!(畫面太美我不敢想)哪怕到了日終大額支付系統關閉了,也還是會有很多和筆者一樣掌握高科技、熱愛新生活的新時代少年在家刷淘寶買襪子什么的(雖然大額支付系統關閉了但是還有其他系統這點我們晚些談)。
所以賬上要留錢!法定準備金那是人行規定你必須有的,會凍結上的,不是讓你來替客戶支付支付寶買襪子的!這部分錢就非常有講究了:留少了,不夠滿足客戶流動性需求,不行;留多了,一年下來冗余資金成本會讓你損失數千萬甚至數億、數十億級別的利潤。
之前我們知道了央行是銀行的銀行,那其實一家銀行在央行是有很多賬戶的(稍后會一一介紹),其中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就是法定準備金賬戶,這也是一家銀行的生死線,人行只考核這個賬戶上的錢足不足。而一家銀行只有一個法定準備金賬戶(總行在總行所在地人行開立的)。
比如某銀行法定準備金是100億,那么如果它晚上賬上有110億,所以超額準備金就是10億嘛?不對!請繼續往下看。
剛才故事講到法定準備金賬戶,那個大試管,紅線以下的部分被凍結成冰棍兒之后,冰棍兒上面的水,稱之為超額準備金(的一部分)。剛才也說了,直接說這部分是超額準備金是不對的,為什么呢?因為在這個大粗試管周圍,圍繞著很多相對細一點的試管!
其實也就是為了滿足金融機構的清算需求的多樣性,央行在布局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一些主渠道之外其他的清算系統,從而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再也不怕午夜12點下單買襪子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同城系統、省金系統等。
主要的法定準備金賬戶,是總行開立在當地人行的賬戶。但是分行一級,就需要用到這些其他的系統了。最近大家應該有聽說過二代系統升級。這些系統各有特性,稍后會有介紹。
這些賬戶,是分行在分行所在地人行中心支行開立的賬戶,也是準備金賬戶,但是人行不會對其余額進行考核,里面的余額全都是超額準備金,我們也可以籠統的稱之為備付金賬戶。
那么我們現在就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概念了:一家銀行(至少有開分行的銀行),在人行開立的賬戶就像是我國著名的長征三號捆綁火箭似的,一根大粗試管周圍綁著很多小細試管。里面全是水(錢、頭寸),其中主試管就是法定準備金賬戶,小試管們就是分行的準備金賬戶。
其中主試管的日終水量是央行對銀行考核的唯一內容,在大額支付系統正常情況下17:00就會關閉,到時候主試管紅線(法定準備金)以下部分的水會凍結,變成冰塊(法定準備金);冰塊之上沒有被凍結的部分,就是超額準備金的一部分。早上9:00會解凍,前一天做的T+1清算的交易,或者到期的交易,都會自動清算,因為你有一整個試管的錢可以用。日間低于紅線也無所謂,直到17:00。而在凍結期間,理論上沒有常規的辦法再進行補救了……
其他試管(各分行準備金賬戶)連接著其他的各種支付系統如同城系統、廣東特有的省金(EFT)系統、以及其他特殊的金融系統等(支付系統在下一章節會有著重講解)。小試管身上干凈的很,沒有畫紅線,也不會在晚上17:00之后被凍住。只要有點水、不干涸就可以了。
一句話總結:超額準備金,就是主試管紅線以上部分的水+小試管們里面的水,就是超額準備金!備付金,就是備著用來清算付款的錢!
這里有一個tricky的地方,就是央行只考慮主試管紅線以下有沒有足夠的水凍結,不會care其他試管的。有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需要凍結100ml的水,主試管只有90ml水,但是其他10個小試管,每個都有10ml水,加起來不是190ml么?對不起,沒用,主試管還是會炸了,game over~
好了,看到這里看官想必也累了,我們下次再見!
下次我們就講講各個系統的清算特性、清算原理,以及跟中債登、上清所的歷史關系吧。不要小覷,這些清算特點,會影響銀行的頭寸時間及交易行為的,也會影響基金、券商……一切非銀機構的交易,因為非銀機構的資金是需要托管在銀行的。關鍵詞:支付系統特性、報文、DVP及非DVP的故事,夜間清算及應急業務。
最后,感謝親愛的讀者,可以耐心地讀完本系列的第一篇。也許這些內容和你平時的工作內容沒有關系,但是我相信:只有看到10樓的風景,才能做好5樓的事情。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