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是一家上市公司各方面競爭力的綜合體現,是市場對企業戰略制定和戰略執行的綜合評價,是衡量上市公司實力大小的重要標尺,沒有好的市值,就無法有效施展上市公司平臺的作業和價值,所以上市公司施行市值治理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長期以來,許多的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把“市值治理”理解成“炒股票”,市值治理在某些人的眼中成了洪水猛獸,這種理解是片面的。
筆者認為,只要一家公司成為了上市公司,市值治理能力就成為高管團隊和大股東的必修課程,不學不做或者理解片面,就會讓企業出現新的短板。
一、什么是市值?
總市值:是指在某特定工夫內總股本數乘以當時股價得出的股票總價值。假如一家公司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總市值應當是在每家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市值的加總之和。
流通市值:一家公司不限售流通股數乘以股價得到的價值總額。
請注重,流淌市值與總市值大多數工夫是不一樣的,流通市值與總市值差距越大,市值信號越輕易失真和扭曲。打個極端比方,在A股股權分置改革之前,由于大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是個偽命題,導致大股東根本不關注流通市值,大小股東在對股票的熟悉上無法達成一致,也進而導致許多企業家和專家認為上市就是為了“圈錢”,曲解了資本市場所擁有的重要功能。
再打個比方,在企業還有許多“大小非”限售的情景下,企業的估值水平也會跟實際情景產生巨大差異,供求關系的原因導致大多數企業的價格高估,許多擬上市公司以剛上市的公司估值對比自己公司的價格,是很輕易迷失的。
二、跟不上市相比,市值與大股東的關系
1、在不上市狀況下:
企業的凈利潤都是原股東個人的,可以認為是股東自己每年可能的重要現金流,而股東的財富,則是這個狀態下企業的價值,因為非上市公司很難通過反復博弈得出相對公允價格,在大多數狀態下,其價值重要的參照物是企業的凈資產,實踐操作中,凈資產的倍數或折扣(PB估值法)是主流的交易定價模式。
在非上市狀態下,股東持有股權的流淌性十分差,在急于變現時時十分難以達成目標或者是要以很低的價格折扣進行,這方面股權比一線城市的房產要差許多。
2、在上市狀態下:
首先,企業從原股東個人變成有許多社會股東,所以,企業的凈利潤由全體股東按股份比例分享,所以從企業凈利潤能給原股東的現金流的角度,是可能被攤薄的。
但是,由于上市后有了公開市場連續競價,公司有了明確的總市值概念和金額,企業原股東的財富就變成了公司總市值乘以股東持股比例。一般情景下,這部分市值的價值大大超過原股東以凈資產計算的財富價值。
同時,這部分以市值計價的財富有比較好的流淌性和社會認同,在股東需要現金流補充時,股票有很好的變現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可以成為公司的市場競爭手段和工具,通過并購、整合、激勵等方式發展和壯大自己,反過來促進公司凈利潤和市值的持續增加。
在上圖中,企業的凈利潤和公司的市值既有緊密聯系又不是簡樸相關,一方面,凈利潤公司更大的公司,一般市值也會更高;另一方面,同樣凈利潤水平的公司,可能在市值上有巨大差異,更有甚者,許多巨額虧損的公司,其市值水平是大額盈利公司的好多倍,令許多投資者和股東倍覺困惑,進而引發大家對市場是否“成熟”、“投機”的大討論。其實,這個現象是普遍的,用我“四象限”的資本市場“追大逐新”很輕易解釋,虧損公司市值高于盈利公司的現象不能簡樸跟市場成熟與否掛鉤。
(對表示圖要做兩點特殊說明:1、企業的總市值未見得高于企業凈資產;2、絕大多數公司是溢價發行上市的,發行上市后多數情形下企業的凈利潤和凈資產都是增加的,所以原股東從絕對額的角度未必被攤薄而是被增厚)
三、市值與流淌性和估值水平
筆者自己創造了“四象限”和“顆粒度”兩個名詞來解釋資本市場的估值和流淌性,并始終用結構化分層的觀點來分析市場的估值和流淌性。
詳細而言:
在機構定價的市場或者標的上,市值越大的公司,流淌性越好,估值越充分和合理,小市值的公司不僅缺乏流淌性,而且在機構眼里是被充分邊緣化的,假如交易連續,則大概率估值偏低,假如交易不夠連續,則極端高估和低估都有可能,在上市管制較嚴格的市場,由于“殼”價格的存在,小市值公司價值跟自身經營可以完全脫鉤,僅反映“殼”價值。這方面有愛好的讀者可以參看筆者對“市值含殼率”的表述。
而在一個散戶定價市場或者標的上,市值小的公司,反而輕易獲得相對好的流淌性和較好的估值,散戶的行為特點和專業知識相對機構有較大差距,輕易追逐“概念”,更輕易“跟風”,所以在這類市場和標的的小市值公司極易出現價格高估,大家對比估值的時分假如能先把詳細標的做一個判定和分類,再討論估值和流淌性才輕易達成共識性結論,簡樸尋覓平均數的方式做估值判定并不可取。
某些標的在發展過程中基本面越來越好,正好在從散戶定價轉向逐步吸引到機構投資者的關注,反之,某些標的在發展過程中基本面越來越差,逐步從機構關注轉向機構放棄,散戶關注,這個階段公司的估值和流淌性特點輕易發生巨大變化,對投資和價值判定會產生重大影響。
A股市場正在從核準制向注冊制轉移,機構投資者力量的崛起有目共睹,而歷史的原因也是市場還存在大量的散戶投資者,所以,各類分裂的估值和流淌性比比皆是,在這個意義上,A股市場絕對是全球范圍交易所市場的最佳觀測點、實驗場,是資本市場特定發展階段的“活化石”。
四、估值的研究辦法
我們先按照市場主流的估值辦法對影響市值的因素做原則拆分,再舉例闡述市值治理的方向和辦法。
市場常見的估值辦法可以簡樸分為相對估值法和絕對估值法。
相對估值法簡樸易懂,也是最為投資者廣泛運用的估值辦法。在相對估值辦法中,常用的指標有市盈率(P/E)、市凈率(PB)、PS(市銷率)等,它們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市盈率=每股價格/每股收益=總市值/企業凈利潤
市凈率=每股價格/每股凈資產=總市值/企業凈資產
市銷率=每股價格/每股銷售收入=總市值/企業銷售收入
絕對估值辦法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略顯復雜,股利折現模型和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采用了收入的資本化定價辦法,通過猜測公司未來的股利或者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然后將其折現得到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絕對估值法在辦法論上絕對準確,但是因為在模型上有太多的主觀猜測元素,經常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所以普通投資者運用得很少,不再張開介紹。

目前,PE(市盈率)法是市場最常用的方式,我們接下來以這個辦法舉例來解構市值治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