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于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比例的起源
黃金分割起源于在古希臘時代,有一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響(叮當、叮當……)十分好聽,于是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響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圖 1
這個規律就是大鐵錘與小鐵錘之間切換捶打的聲響,大鐵錘緩慢捶打,小鐵錘快速捶打,規律的捶打形成了極具節奏感的聲響。智慧的畢達哥拉斯將這種聲響轉換成工夫線,并研究出了和諧的黃金分割比例。
>黃金分割比例的定義
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按黃金分割比例劃分的兩條線段的:“若較長線段與較短線段的長度比等于兩條線段的總長度與較長線段長度之比,則兩條線段復合黃金分割比例。”或者用公式表達:a:b=(a+b):a。
不明白這樣你們能不能理解,我覺得這個定義聽上去有點兒難懂,所以我再用圖例來說明下。
圖 2
1)將線段【AB】分成兩段不一的線段【AC】和【CB】兩部分;
圖 3

2)較短的線段【CB】與較長的線段【AC】的長度比,等于線段【AC】與【AB】的長度比;
圖 4
>黃金分割比例的應用領域
因為黃金分割比例這種極富韻律感的特點,其被廣泛應用于攝影、藝術、建筑設想、平面設想等領域。
就拿攝影藝術來講,攝影師們也喜歡他們的作品是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的。他們認為照片中的重點都被擺放在了畫面橫向三等分線與縱向三等分線的交點。
可能這樣說會有點難理解,我們可以嘗試將圓規尖端固定在一個正方形某一邊的中點,筆尖放到相對那條邊的一個端點,旋轉圓規,就可以將該正方形延長為一個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的長方形。
圖 2
一幅圖像假如基面沒有采用黃金分割比例,但說不準里面的圖形會符合黃金分割比例。這一點從全球聞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就知道了。
——
當然,我認為一個設想不肯定要過分追求黃金分割比例,而應當多嘗試一些其他的比例關系。如裴波那契數列、x:y比例、DIN-A標準等都可以多加使用到設想中,尋覓到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作品。
可以一定的是,只有對設想基礎的比例做過深刻細致的探究,而不是將元素隨意擺放,才能造就美觀的設想。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