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許多投資者都關注凈資產收益率(ROE)?
在進行個股基本面分析的時分,“盈利能力”始終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選股因子
任何工商企業,成立的目的就在于“盈利”,“能賺錢”是評價一家優秀公司的必要條件
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有關“盈利能力”的指標是十分多的
例如: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營業利潤率、銷售毛利潤、銷售凈利率,等等
一般來說,由于企業規模不同,“比率”性質的指標,如“營業利潤率”等更有助于進行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
而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指標中,凈資產收益率(ROE)經常是最受到投資者關注的
根據杜邦分析模型,ROE可以被分解為:
ROE = 銷售凈利率 * 總資產周轉率 * 權益乘數
我們以貴州茅臺(600519)為例:
可以認為ROE表面上是一個指標,實則包含了3種指標,并且這三種指標分別反映了企業的三項重要信息:① 盈利能力;② 運營效率;③ 杠桿水平
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投資者在分析一家企業的賺錢能力時,首先會去看ROE指標
那么單用ROE指標進行選股有效嗎?
或者說,高ROE,即“賺錢能力”更強的公司,未來的股價增長肯定更快嗎?
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念來說,一家公司當前的合理市值,是其未來“現金流貼現”的結果,即DCF現金流折現模型(企業價值評估的金標準)
但是尤金·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在海內外的實證分析中都被認為是不符合事實的,即市場報價很少能真正的反映一家公司真正的價值
關注本號的讀者們,每個交易日都能看到我發的一級行業估值表,我們以最近一期為例:
ROE最高的國證一級行業是主要生產,其“賺錢能力”可以說是一騎絕塵,第二名就是傳統的大藍籌 —— 金融行業
而傳統的“價值股”,以“銀證保”為代表的金融行業,近幾年卻被投資者戲稱為“三傻”,股價以至跟不上大盤
反而是生產、新能源等題材板塊能夠長工夫脫離基本面上漲(例如2000+的貴州茅臺,和已經泡沫嚴峻的寧德時期)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ROE指標的邏輯使得其確實能反映一家公司“賺錢能力”的高低,但是僅僅是ROE高的行業,在股市中并不肯定都能賺錢
當然,光看近期的數據是片面的,咱們試著把ROE單指標選股做一次量化回測,看看ROE單指標選股是不是真的沒啥用
ROE從高到低排序,用量化方案回測10年工夫
我們選取2011年6月1日-2021年5月31日,整整10年的工夫來對ROE單指標選股做一次量化回測
① 個股排名辦法:按ROE指標從高到低排序,將所有主板上市公司股票平均分為10段
② 調倉工夫:250個交易日(1年)
③ 交易費用:不考慮券商傭金、稅費等交易費用
④ 比較基準:滬深300指數
從回測結果來看,在這10年的工夫里

① 滬深300指數的年化收益率為5.90%
②按ROE指標從高到低分為10段后的股票,其線性回歸后R平方值只有0.3117,擬合度并不高
③只有60%-90%這個排序分段內的股票能跑贏滬深300指數,ROE最高的90%-100%排序分段內的股票,反而收益率是下降的
這里可能有些讀者有疑問了,雖然10年的工夫很長,但是并不能代表在所有歷史時代里ROE選股都沒用,可能只是因為這10年有特別性
沒問題!這里再來做一次橫截面分析
在相同的單因子排序策略下,這種ROE選股策略的信息系數IC值為0.034,信息比率IR值為0.267
達不到 IC>0.05,IR>0.5 的評估標準
因此我們還是可以認為單純ROE選股的方式在其他歷史時代,也是不太靠譜的
那么,ROE指標沒用嗎?
當然不是這樣,ROE指標是一種十分重要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標
前面的分析只能證實“單純按ROE從高到低排序”的方式選股是無效的,但是這并不妨礙ROE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選股因子
DCF現金流折現模型是評估一家企業價值的金標準
ROE越高的企業,其未來現金流會相應越多,因此折現值也越大 —— 因此當期市值高、股價高是合理的
但是當期ROE高,并不能代表其未來的ROE始終高
舉個例子,以振德醫療(603301)、奧美醫療(002950)為代表的口罩消費企業,在2020年疫情期間完成了十分亮眼的ROE
但伴著疫情逐步緩和,其“賺錢能力”也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例如奧美醫療的21年中報顯示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66.59%)
伴著ROE斷崖式下跌,其股價天然也是跌跌不休
因此假如把ROE指標和能代表“賺錢能力穩定性”的指標聯合起來,其選股會更加正確
例如我們運用“5年ROE”指標進行選股
用同樣的量化策略,其IC值上升到了0.055,IR值上升到了0.389
雖然IR還是不太穩定,但是已經比單純運用當期ROE指標有效了
所以說,每個選股指標都有它的作用,只是看你怎么用,和什么指標聯合起來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