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國再保險集團(中國再保險,1508.HK)舉行業績發布會,介紹了過去一年疫情影響下的業績,并解答了投資者、分析師和媒體關注的話題。
29日晚中再集團發布的2020年業績報告顯示,完成歸母凈利潤為57.11億元,同比下降5.6%。這主要是因新冠疫情影響了境外再保險承保利潤,以及車險綜合改革影響了財險盈利。
據披露,中再集團2020年稅前利潤為72.98億元,同比下滑9.5%;假如剔除境外疫情影響,稅前利潤為86.36億元,同比增長7%。
發布會上,中再治理層示意,“十三五”時代,盡管面對巨災頻發、新冠疫情等影響沖擊,中再集團的市場地位持續鞏固,經營業績穩中有進,全球排名從第8位提升到第7位,國際布局完成了重大突破,綜合實力得到持續增強。結合外部環境和中再的實際,其認為,“十四五”期間,將會是中再集團完成高質量發展的一個要害階段。
保費收入增11.5%,總資產超4500億
中再集團主要經營財產再保險、人身再保險、財產險直保、資產治理等業務。其示意,核心再保險業務市場地位穩固,在境內財產再保險市場及人身再保險市場的份額均保持領先。
2020年,中再集團合并總保費收入1615.74億元,同比增速為11.5%,增長主要來自人身再保險保障型業務、儲蓄型業務以及財產再保險境內業務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保費年均復合增長率16.8%。
主要業務中:
財產再保險業務:總保費收入485.73億元,同比增長13.8%;凈利潤18.05億元。綜合成本率102.11%,同比上升0.81個百分點。其中:賠付率65.06%,上升3.16個百分點;費用率37.05%,下降2.35個百分點。
人身再保險業務:總保費收入669.57億元,同比增長20.6%;凈利潤26.13億元。
財產險直保業務:總保費收入481.67億元,同比下降1.2%。凈利潤5.93億元。綜合成本率104.44%,同比上升4.55個百分點,其中:賠付率61.84%,上升5.08個百分點;費用率42.60%,下降0.53個百分點。受車險綜合改革政策影響,車險賠付率明顯上升,費用率持續下降。
2020年,中再集團基本每股收益0.13元。擬派發2020末期股息每股0.041元(含稅),合共約17.42億元。期末總資產4535.77億元,同比增長14.4%。
總投資收益率達6%,今年如此布局
資管業務方面,中再集團期末治理資產余額約3300億元,其中集團總投資資產余額3079.57億元,較上年增長17.6%;委托中再資產治理投資資產余額2740.84億元。
2020年,該集團總投資收益171.22億元,同比增長31.7%。投資收益增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總投資資產規模完成較快增長,主要來源于保費現金流入、投資收益累積;二是積極掌握市場機會,優化配置結構,獲取超額投資收益,同時,部分股權投資項目完成上市退出增厚收益。
中再去年的總投資收益率達6.01%,同比上升0.71個百分點。這一收益率在上市險企中屬于較高水平,并遠高于保險行業平均收益率5.41%。
中再集團年報中展望稱,2021年資本市場時機與挑戰并存。疫情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沖擊下,對信用風險的釋放和風險偏好的擾動仍將存在,保險投資對于企業整體盈利能力和安全邊際的要求提升。
對今年的投資策略,中再資產副總經理羅若宏在發布會上回答券商中國記者提問時介紹,總體上將堅持“穩健而不保守、積極而不激進”的理念。
對于權益市場投資,他示意,今年以來市場有一些波動,但中長期看好權益市場的投資機會。中再會根據市場情景做好板塊和標的的挑選以及調整,過度控制倉位,關注高性價比的品種,著眼長期配置的同時,會擇機地完成收益。
他還介紹了中再的權益投資重點。在選股時,將堅持以企業的基本面為主導,以合理價格布局行業空間大、具有較好的商業模式、護城河的壁壘較高、管理優秀的公司。在行業方面,重點布局核心科技、高端制造領域以及生產醫藥等確定性較強的穩健增長行業。在風格結構方面,會用核心資產結合優質高分紅股票的搭配,來做好平衡,以應對市場風格的變動。
疫情損失主要來自2019年保單,后續影響可控
境外疫情尚未止步,其對于中再業績的影響預計還有多大?
.webp)
對此,中再產險總經理張仁江示意,新冠疫情給全球保險行業確實帶來了十分大的損失,評級機構和咨詢機構整體評估可能要在1000億美元損失以上。詳細到中再產險,所受影響在海內、國際業務上有所不同。
海內業務方面,受疫情影響損失不大,反倒有業務發展機會。一方面,疫情帶來損失比較大的像營業中斷險(利潤損失險)、賽事取消險等險種,在海內并不多,所以損失不大。另一方面,因為中國防疫比較到位,很快復工復產,在支持復工復產上出現了一些新的險種和產品,中再也開發了16款產品。
“我們比較損失大的是國際業務這一塊,這塊包括我們北京國際業務部,還有所有的海外機構,加起來總體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損失是達到2.05億美元,這個損失對我們來講還是是比較大的。”他示意。
他介紹,國際業務損失的產生,主要源自2019年的保單。疫情之后,中再對觸及到疫情影響的保單進行了全面梳理,也提取了比較充分的保險責任預備金;同時,2020年疫情以后發展業務的保單,中再與國際業務發展及大多數公司采取了一致的措施,對保單都增加了除外責任。
因此,后續業績受疫情的影響,他示意,不會像2019年保單受到影響那么大,在損失規模上完全可控。
橋社帶來三大協同,是國際業務主力軍
中再集團國際化過去幾年完成大跨步,其中一個標志性事件是收買英國橋社。繼2019年實現交割后及業績并表后,中再集團2020年年報專門列出了橋社業績。
2020年,橋社完成總保費收入110.49億元,同比增長14.9%;綜合成本率103.64%,同比上升4.44個百分點,主要受新冠疫情影響,其中:賠付率61.91%,同比上升4.68個百分點;費用率41.73%,同比下降0.24個百分點。
中再集團總裁和春雷介紹,收買橋社兩年以來,中再環繞著“接住、管好”的原則,順利完成兩年過渡期內業務、經營、人員的“三穩定”目標。同時與橋社的戰略協同,也取得三個方面的成果。
一是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支持和保障。比如,橋社新加坡分公司設有政治暴力險共保體,中再產險與橋社共保體在合作框架內,開展了政治暴力險方面的合作,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相應風險保障。
二是中再借助橋社在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不斷增強集團在特別風險領域的承保能力和定價能力,填補海內相關領域的空白。目前已引進網絡安全保險、清潔能源保險等國際比較成熟的綜合性風險解決方案,同時實現了政治暴力險和恐怖主義保險產品的晉級。
三是橋社平臺及其分支機構,中再集團不斷完善海外布局,提升海外的業務經營能力和全球的影響力。
和春雷示意,基于“十三五”情景的判定,中再對橋社未來發展定位,仍舊是集團拓展國際業務的主力軍。未來,一方面是充分施展橋社自身的經營優勢,在風險可控的情景下,按照國際市場的周期規律,進一步提升橋社的盈利能力,助力集團價值成長。同時也要加強文化融合和人才交流,不斷加強和鞏固橋社和中再系統內其他平臺的協同力度,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重疾新規后產品更復雜,再保迎時機
今年保險市場一大變化是重疾險,也是中再發布會上被問及的內容。2月1日起,重疾險全部為依據新的重疾定義和新的重疾發生率表而研發的新產品。再保險作為產品研發的后端支持者,了解市場上產品全貌和趨勢變化。中再壽險總經理田美攀在發布會上介紹了對此的看見。
“過去老定義的重疾產品,其實已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新定義下的重疾,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同質性比較嚴峻,基本上都是‘很全’的標配,責任多樣化、產品復雜化。”他示意。
他舉例:幾乎所有的產品責任都包含輕癥、中癥、重癥,而過去產品上的中癥是比較少的,現在“輕中重”成了標配;再如,病種越來越多,輕癥四五十種、中癥二三十種、重癥100多種,還有極重癥;還有分組的多次賠付,輕癥多次,中癥兩次三次,重癥分組,還有無限次的;有的還有癌癥多次間隔期;有的公司提出產品60歲之前保額增加50%或100%;等等。
第二個特點是功能多樣化。現在的重疾不僅僅保障重疾,有的加入長期護理保障,有的還加了一系列的服務,比如綠通、多學科會診等,基本上也成了標配。
第三是出現產品模塊化的特征。一些公司開發了極簡產品,以附加險作為模塊插入產品中,滿意不同客戶群的需要。
他示意,總體上重疾產品的價格出現個位數百分比的小幅上漲,但保障責任跟過去相比增加了不少,所以對于生產者來說,新的重疾險產品還是有肯定吸引力。
“坦率地說,這么復雜的產品,實際上在國外也很少見。”他示意,伴著產品的復雜化、多樣化,對直保公司來說,這對分型、對數據、對技術、對醫學、對醫療實務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伴著新定義新發生率的出現,也讓直保公司對風險的熟悉也越來越高,所以直保公司是有分保需求的,再保險也有相應時機。
他示意,中再壽險在產品設想階段已介入到風險管控中,同時依托數據優勢有精準定價能力,在技術上也有領先優勢,因此在這次新定義產品開發以及再保業務中,有肯定的機會。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