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其實挺有代表性,因為我想現在我們同學對外匯的運用越來越多,可能對各國的匯率到底是怎么決定的,其實有點搞不太清晰。
簡樸說,匯率就是指一國貨幣和另一國貨幣中間的比價。比如說,2018年11月1號,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6.94,那么等于就是你用1美元可以換6.94元人民幣。反過來講,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是0.144,因為1÷6.94=0.144。那這個數字到底是怎么決定的呢?其真實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決定辦法。
在歷史上曾經有過金本位,就是各國的貨幣含金量之比。比如說1英鎊當時的含金量是7.32克純金,而1美元的含金量是1.5克純金,那么英鎊和美元的匯率就是7.32÷1.5=4.9,所以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就是4.9。這是在歷史上發生過的金本位制度。
在二戰以后,全世界采取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而各國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景決定固定匯率制度,比如當時1英鎊等于2.8美元,而1美元等于4.9法郎,那這樣一推算就明白了,1英鎊就等于4.9×2.8,13.7法郎。這是二戰之后70年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那么再后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塌了,各國的匯率制度就開始發生分化了。現在全球的匯率分為三類:
第一,固定匯率制度。一國的貨幣與某種外幣,一般來講是美元掛鉤,保持一個固定匯率。1983年開始,港元按照七塊八的匯率兌換一美元,就是用固定匯率跟美元掛鉤,等于港幣盯住美元。所以美元兌其他的貨幣升值或者貶值,港幣兌其他的貨幣就會跟著升值或者貶值。

第二,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它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界限,匯率就伴著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由上下浮動。像美國、日本、英國,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采取這種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兩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資本流淌、利率水平、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前景,都會影響到匯率。
比如說現在,美國的利率上升,日本利率不變,那投資者會干嗎?他們就會跑到美國去,把手里的日元兌成美元,那么美元的需求就上升了,然后美元就貶值,日元就升值了。再比如說,現在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十分被看好,大家就會對人民幣有一個比較好的預期,對人民幣的需求就會上升,那么美元相對人民幣會升值,人民幣就會貶值。
所以這就是自由浮動匯率制度。這里要提醒你一句,我們說到的自由浮動依賴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匯率,這是對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貨幣當局,比如說美聯儲就對美元完全不干涉,假如在遇到金融危機、金融風波的時分,貨幣當局一樣會采取肯定的措施來對匯率進行穩定。
第三,中間匯率制度,這是一種介于固定匯率和自由浮動之間的中間狀態。比如說,人民幣匯率制度就叫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治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個匯率是怎么決定的呢?外匯市場上的外匯供求狀況,是決定人民幣匯率的主要依據,就跟自由浮動一樣,進出口貿易、資本流淌、利率水平、增長前景,都會反映在匯率里面。但是,我們的貨幣當局,比如說央行,它會關注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等主要貨幣的匯率,只要它出現異常的大幅波動,央行就會入市干涉。
固定匯率、自由浮動匯率、還有中間匯率制度,就是現行的三種主要的匯率決定方式。當前其實大部分國家主要還是采用中間匯率制度,也就是有治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