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英國和法國曾一度是全球最強盛的兩個國家。當時英國所統治的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當時大英帝國統治著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國的經濟規模占據了當時全球經濟總量的40%左右。法國在這段時代盡管被英國所壓制,但仍是歐洲大陸頭號霸主、世界第二強國。
然而到了19世紀后期英、法兩國幾乎同時走上了下坡路: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役中戰敗,從此失去了歐陸霸主的地位。英國在世界工業總量中的份額則在隨后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相繼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到了20世紀英、法兩國又在兩次世界大戰遭到了嚴峻的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形成了美蘇兩極對立的格局,而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衰落已是不可避免。
二戰后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埃及等國相繼掙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越南、阿爾及利亞等原法屬殖民地也相繼獨立。殖民體系坍塌的同時英、法兩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日益下降:1958年西德超越英、法成為僅次于美、蘇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的經濟總量又被日本超越。進入新世紀后英、法兩國的GDP總量被中國超越。2020年英、法兩國的GDP總量又被印度所超越。
至此英、法兩國在近170年的工夫里從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退居成為美、中、日、德、印五國之后的世界第六和第七大經濟體。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英、法兩國的軍現實力也在下降。時至今日英、法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是無法與美、中、俄三大強國相提并論的,但仍是當今國際格局中不容忽視的有影響力的國家: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兩國也都得以躋身有核國家行列。
盡管英、法兩國已從19世紀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退居為世界第六和第七大經濟體,可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第六和第七位顯然也算是高名次了。以英、法兩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能使自己的經濟總量排在這樣的位置已充足刺眼了。截至2020年英國的GDP總量約為2.63萬億美元、法國的GDP總量約為2.599萬億美元。英國的經濟數據略占優勢,不過這種優勢并不明顯。
2019年英國的GDP總量約為2.827萬億美元、法國的GDP總量約為2.716萬億美元;2018年英國的GDP總量約為2.82萬億美元、法國的GDP總量約為2.78萬億美元;2017年英國的GDP總量約為26245.29億美元、法國的GDP總量約為25835.6億美元……近幾年間英、法兩國的經濟數據大體上還是比較接近的。假如非要在兩國之間比個高低,那么英國的經濟總量要略多一些。
英國的國土面積約為24.41萬平方公里;法國本土面積約為553965平方公里、海外領土面積約為118869平方公里。法國本土與海外領土加起來的總面積約為672834平方公里,這大致相稱于英國領土面積的2.76倍。法國的海外領地使其擁有了遼闊的領海面積:法國的領海面積高達1008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英國的領海面積約為546萬平方公里。法國海陸總面積約為1075萬平方公里、英國海陸總面積約為571萬平方公里。
按說面積更大的法國應當擁有比英國更多的資源才是,可為什么法國的經濟總量卻比英國略遜一籌呢?首先一國的經濟總量盡管與其資源量有肯定關系,但并不肯定與其國土面積完全成正比:俄羅斯的GDP總量就曾一度被面積只有自己1/170的韓國超越過。一國的經濟總量與人口的關系可能比與國土面積的關系更緊密:印度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地廣人稀的國家。
截至2020年英國人口約為6679.68萬、法國人口約為6706萬。由此可見英國和法國在人口規模上是比較接近的。現實上早年間法國的人口要比英國多得多:19世紀初法國有2700萬人口,而同時代的英國只有900萬人。18世紀英國率先實現工業革命后大大提升的消費率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了,相比之下仍保留了大量小農經濟殘余的法國人口的增長與有限的耕地資源之間構成了激烈的矛盾。
工業革命后英國人口增加到了4100萬,而同一時代的法國人口卻只有3900萬。從19世紀后期起法國先后在普法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了大量青壯年人口;相比之下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更多是經濟和國際地位層面上的,然而英國在人口上的損失是遠遠沒法國那么大的。一戰中法國是歐洲戰場的主戰場,二戰中法國更是被納粹德國所占領。
相比之下英國在一戰中只是派出遠征軍在歐洲大陸作戰,然而英國本土幾乎沒怎么受到一戰的波及。二戰英國也只是遭受了德軍飛機的轟炸,然而英國并沒領土失陷于德軍之手。經過這一系列變故之后英國的人口實際上已完全反超了法國,然而由于英國人口大量移民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英屬白人自治領,所以戰后英國人口又重新回落到法國之下,不過這時英國與法國的人口差距已相稱小了。
進入21世紀后英、法兩國的人口增長速度都十分緩慢,兩國的人口數量也在長期內趨于一致。目前法國人口只比英國多了不到四百萬,而且兩國的人口素質也大致相差無幾:英國和法國的識字率都超過了99%,兩國都有幾乎一半的年輕人接受過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當然人口也不是決定經濟規模的唯一因素,否則中國、印度的GDP總量就該遠遠超過美國。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的工業體系是最完整的;相比之下美、英、法、德、日等發達國家普遍將本國的制造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只把利潤豐厚的高科技產業留在本土。因此之下國家或多或少存在肯定的產業空心化現象,而英國比起其他幾個國家要加一個更字。英國盡管全世界最先邁入工業化門檻的國家,然而如今英國海內已基本上沒什么傳統制造業了。
相比之下法國在航空航天、生物制藥、高速列車、工業裝備、能源開發、軍事產業、通訊、自控系統等方面都有十分知名的國際大企業,與此同時法國在農業也占據著絕對優勢: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消費國,歐洲最大的100家農業食品加工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最大的100家農業食品加工集團中也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場的11%。
在工業制造方面2016年法國制造業的增加值為2508億美元,排在全球第8位。法國的核電裝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占世界第六位。法國有28家企業得以躋身世界500強。2016年法國制造業以2508億美元的增加值排在全球第8位。法國的核電裝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
假如說我們對法國的工農業消費還缺乏直觀的印象感受,那么對以蘭蔻、圣羅蘭、紀梵希、寶詩龍等為代表的奢侈品牌基本上都耳熟能詳。2018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生產額達到了77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奢侈品生產總額的1/3。這其中來自法國的奢侈品牌最受青睞:香奈兒的口紅、迪奧的香水、愛馬仕的包包、法式大餐、法式香檳......法國首都巴黎成為了世界公認的時尚之都。
既然法國有這么多的實體經濟,可為什么GDP規模反而略遜于英國呢?這是因為英國具備許多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盡管被美國紐約的華爾街搶走了部分風頭,但英國的倫敦仍是國際金融中央之一。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外匯交易市場、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場、全球第三大保險市場并擁有數量最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或辦事處。
如今共有550多家跨國銀行、170多家國際證券公司在倫敦建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倫敦盡管已不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央,但仍是全球金融中央之一,英鎊也與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并列為全球儲備貨幣。英國還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研發基地之一。截至2014年8月英國以世界1%的人口從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占全世界學術論文總量的9%、引用量達12%。
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世界頂尖的學府。這些頂尖大學背后都有著大量的科研成果作為支撐,而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會成為英國科技的一部分。英國科學家獲得國際大獎的人數約占世界的10%,迄今為止已誕生過78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位居世界第二)。2012-2016年間英國高科技公司吸引到的總投資額達到280億英鎊,這個數字相稱于法國、德國、荷蘭三國的總和。
美國人總愛把自己標榜為自由世界的“燈塔”,然而現實上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相稱程度上是對英國模式的借鑒。近現代意義上的憲政制度起源于英國,股票、債券等近現代金融工具也是從英國向全球蔓延的,工業革命同樣誕生于英國。盡管這些都已成為歷史,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們今天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其實被打上了深入的英國烙印——究竟迄今為止英語還是世界通用語言,倫敦依然還是世界金融中央之一。
有人說今天國際社會的許多游戲規則是美國人制定的,然而實際上美國人在制定這些游戲規則時幾乎都參考了英國的經驗。英國也在這一過程使自己的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浸透到世界各地。如今國際通用的工夫、空間、速度、里程、重量、貨幣、食品、醫藥等計量單位許多都出自英國,同樣許多國際通用的工程技術規范、醫藥技術標準、會計準則也出自于英國。
單說英語就是英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最大標志品牌:無論你對英語有這樣那樣的看法,然而不能否認的是英語確實是國際外交中運用頻率最高的語言。當然有人會說英語如今在國際上的地位主要是美國造成的,然而英國作為英語的起源國也享盡了紅利。目前世界上75%的電視節目運用的都說英語。前幾年美劇大行其道之時英劇也能跟著喝湯。英國也是一個體育大國:在歷屆奧運會的獎牌榜上英國通常都能躋身前十名。
英國還是現代足球運動的發源地。英國的足球水平盡管不見得是全球第一,但英超的足球產業鏈絕對是世界第一。英格蘭有著最完善的聯賽體系:一共140個聯賽480個組別覆蓋了從業余到職業、從地區到全國的所有層次。英超聯賽最近一個周期的海外轉播權就賣出了40多億英鎊的天價。英超既是英國文化輸出的一部分,也帶動了交通旅行酒店業的興旺:每年都有相稱數量的球迷來到英國現場觀戰。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