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的增殖額,是資本家在買勞動力時的“水分”。盈余價值率就是盈余價值同可變資本的比率,盈余價值率是工人受剝削程度的正確表現。盈余價值首先表現為產品價值超過它的各種消費要素價值總額而形成的余額(資本家掙的全部貨幣)。
在消費結束時的商品價值是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和盈余價值之和。消費后資本家的資本變成C‘=c+v+m(c是不變資本,v是可變資本,m是盈余價值)。
在消費過程中實際新消費的價值,同消費結束的產品價值是不同的。新消費的價值產品只是商品價值構成的一部分,是在勞動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等于可變資本價值加盈余價值。盈余價值是可變資本的增殖,是可變資本變化的結果。
實際上,盈余價值只是可變資本轉化為勞動力后發生價值變化的結果,是可變資本增殖的結果。要對資本主義商品消費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必須把商品價值中屬于不變資本價值的部分完全抽去。
可變資本的相對價值增殖或盈余價值的相對量,叫做盈余價值率,其計算公式是:
盈余價值率=盈余價值/可變資本。
盈余價值率還可由盈余勞動和必要勞動的比率來示意。

工人的日常工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工人用新創造的價值來補償資本家可變資本的價值,這種價值的消費就表現為再消費,這種進行再消費的工作日部分稱為必要勞動工夫,在這部分工夫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必要勞動。
另一部分是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而工作的工夫。這段工夫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力,但只為資本家形成盈余價值。這部分勞動工夫稱為盈余勞動工夫。這段工夫耗費勞動稱為盈余勞動。
盈余勞動中,工人是得不到工資的。這對于熟悉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在揭示盈余價值的性質和來源的同時,還指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盈余勞動的特點——都是榨取盈余勞動。
盈余價值率=盈余價值/可變資本=盈余勞動力/必要勞動力
盈余價值率的這兩個比率是把同一種關系表現在兩個不同的形式上:一個是物化的勞動的形式,一個是活的勞動的形式。因此,盈余價值率是資本家的剝削率,是工人受資本家剝削程度的正確表現。
個人理解:這個知識點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越刻苦工作能夠使我的老板更有錢。
資本論和工人之間的關系到底是剝削關系還是共贏關系?假如沒有企業,就沒有就業率,人民的安居樂業和國家的經濟發達就是海市蜃樓。區別在于一個度的區別。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