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土耳其央行公布將基準回購利率下調200個基點至12%,為該央行年內第四次降息。全球利率下行的影響十分長遠,尤其對人身險這樣對利率相稱敏感的行業來說更是如此。
利率下行可能導致利差損,而出現利差損是由于人身險資產和負債錯配。根據最近公開信息,我國人身險負債久期為12.44年,資產久期為5.77年,久期缺口達到6.67年。這就是俗話說的“長錢短配”。
6.67年的久期缺口看似不長,但要縮短也不輕易,對于部分以超長期保障型業務為主的險企來說,久期缺口更大。如何升高資產負債期限缺口,尤其在收益匹配的情景下升高期限缺口,成為當前行業熱點話題,亦是難點問題。

證券時報記者在與多位人身險經營人士交流中了解到,完成資產和負債期限完全匹配的難點主要有四點:一是長久期資產少導致可配長期資產不足,例如配置50年期國債基本要靠搶;二是長久期資產收益率無法覆蓋當前保單成本;三是保險市場競爭激烈使得保單成本很難降下來;四是股東和經營層更多從當前或者未來5年~10年的工夫線來制定戰略決策,很難充分考量30年以至50年之后的問題。
因此,我國保險公司的一個普遍做法是收益上完成負債和資產匹配,同時盡量升高期限缺口,在期限上實行負債和資產的過度錯配。利率下行下的資產負債錯配風險早已引起監管重視。銀保監會于今年8月下發了《保險資產負債治理監管暫行方法》,指點保險公司在風險偏好和其他約束條件下,持續對資產和負債相關策略進行制訂、執行、監控和完善,并根據保險公司資產負債治理能力和匹配狀況將險企分三類施行差別化監管。
目前,保險公司主要從兩方面著手改善資產負債錯配問題,一方面從資產端積極增配長久期資產,另一方面從產品端升高定價利率,從源頭防范利率下行風險。鑒于負債端和資產端的博弈將長期存在,縮小負債資產久期缺口亦難一蹴而就,險企需要持續予以重視和應對。(鄧雄鷹)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