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聯絡站聽到一個悲傷的炒股故事,分享給大家。“炒股,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無論文化高低,都不是生疏的詞匯。然而,短短兩個字,卻讓無數人的人生軌跡、無數家庭的命運發生巨大改變。股市背后是故事,有欣喜的,但絕大多數是悲慘的。2015年,我30歲,原本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傳統行業的窮屌絲,本科畢業工作7年,靠著工資存了30萬,預備著買個房成個家。然而一場牛氣哄哄的牛市,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向下那種。我是做建筑的,主要在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搞基建,電站、輸變電等。2015年3月,從非洲出差回國,正值牛市瘋狂期,辦公室,咖啡廳,大街小巷,大家都在談股市,連賣水果的小商販都在邊賣水果邊看盤。當時同事之間談的都是王姐今天又賺了一萬,李姐賺了二萬……,在同事的慫恿下,我也開了戶,摩拳擦掌。平心而論,我屬于智商偏高那種,在網上考過,有140,學習也快,于是很快入局,并很快嘗到甜頭。剛開始投入10萬,很快變成15萬,到5月底,30萬個人儲蓄,全部投入股市,加上賺的,有幾天,資金總量最多達到49萬。然而,當時不懂交易,不懂空倉,超短線交易,天天不交易都不愜意,接著的股災,直接將總資金干到30萬出頭,但總體還是沒虧錢。直到2016年初的熔斷股災,損失并不大,中途有賺有虧,總資金在28萬左右,總體虧損不大(當時許多人已經腰斬好幾次了)。經過半年多的實踐,也逐漸對股市有更加深入的熟悉,從此愛上股市,從2016年2月開始,辭職在外租房,全職炒股。2016年做著比較順手,到國慶,總資金又到了45萬,賺了17萬,60%,覺得自己真的合適炒股,真的合適以炒股為生。然而,某一天不明白在哪里看了一個**廣告,回想自己過去這段工夫的交易,要是資金量多,比如100萬,那豈不可以賺60萬?**那點費用,滄海一粟,為什么不去**搞?貪婪就此被釋放,悲劇也從此開始。**后,資金總量大,一個波動,都是7、8萬,心理壓力巨大,各種亂交易,亂止損,到2017年底,自己的錢全部輸光。禍不單行,另一個魔鬼又出現~扳本心理。于是乎,打起了生產貸的想法,分別從js銀行借了30萬,新W銀行借13.5萬,信用卡套幾萬,想從哪里栽倒,肯定要從哪里站起來。在扳本心理的作用下,交易各種變形,各種擬定的交易計劃,根本無法戰勝心理,無法執行,或者執行不到位,加上2018年初特朗普發起對中國的貿易戰,股市大跌,到2018年7月,借來的50萬又虧光了。當時的我,33歲,沒女朋友,負債50萬,沒有任何資產,沒有工作。1)迷路知返輸光自己的儲蓄30萬,外加借的50萬,熟悉到自己真的是俗人一個,不具備手握資本,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能力。低沉了一段工夫,不明白人生該往何處。無數個夜晚,祈求神啊,guide me。想想自己的處境,再看著同學、曾經的同事、朋友在朋友圈的動態,有房有車,一家人處處游玩。而自己一個人,每天對著電腦,最后孤家寡人,一無所有,還一屁股債,深深感到自己被這個社會無情地拋棄了。由于身上已經沒有錢,快要吃不上飯了,還有房租,跟家里要錢已不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個班上,但是找個什么班上呢?想到要還債,工作條件啥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工資要高。于是,由于以前的工作跟非洲打過交道,產生了去非洲上班的念頭。一方面去非洲工作,無需租房,房租一個月就可以省2000塊,另一方面去非洲有出國補貼,當時的我,啥都不會,在海內找個工作3、4千,除了房租和生存費,不可能存錢。于是處處投遞簡歷,皇天不負有心人,面試幾家公司后,最終在應聘到一個工作,某國別代表,負責該國別的市場開發。2)蓄勢反擊從2018年12月到2021年1月,這兩年工夫,由于在非洲,吃住都是公司的,基本上不需要自己花一分錢,國外補助,加上基本工資,和獎金績效,每個月差不多2萬,賺多少存多少,欠的50萬基本還清。此外,在非洲工作這兩年中,由于是做市場開拓,需要處處走,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在2019年底的時分,在跟當地一個政府官員閑聊的時分,我偶爾發現該國有巨大的太陽能路燈需求,需要采購幾萬根那種。于是乎,我密切
在“股神”巴菲特在六十余年的投資生涯中,盡管他曾創造過投資可口可樂、美國運通、美國銀行、穆迪、蘋果等眾多偉大企業的勝利投資故事,但“奧馬哈先知”究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他也犯下過不少錯誤。
但與許多喜歡用文字裝點和掩蓋自身錯誤的企業家不同,巴菲特往往會坦率地承認錯誤,并且積極回顧和反思自己的失利。這或許才是他能夠成為真正的投資大師的原因。
本文盤點了巴菲特在投資生涯中的幾個故事。這其中既包括巴菲特本人不斷追悔的錯誤,也包括一些引起市場爭議的“錯誤”。讀者或許能從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
一、因“貪便宜”和“賭氣”而犯下的最大錯誤
盡管如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是享譽全球的勝利企業,但巴菲特本人也承認,他在1962年時收買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舉動,本身就是他投資生涯最初的一個巨大錯誤。
在1962年巴菲特接手伯克希爾哈撒韋之前,這家公司還只是一家前景灰暗的紡織公司。盡管年輕的巴菲特當時也知道紡織業已經是夕陽行業,但還是覺得,這家公司的有形資產價值被市場低估,于是大量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這也就是巴菲特早年最喜歡的“撿煙蒂”交易。
1964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當時的所有者斯坦頓(Seabury Stanton)想要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收回巴菲特擁有的少數股權,巴菲特同意了。但后來,斯坦頓卻又變卦將報價壓低到了11.325美元。
巴菲特因此被激怒:他不但拒絕了斯坦頓的報價,而且還以更高的價格在市場上大舉收買,直到最終獲得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控股資格。成為新老板后,巴菲特馬上解雇了斯坦頓,出了一口惡氣,但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復仇的代價是以高溢價收買了一家糟糕企業,而這家紡織公司也讓他背負了超過二十多年的經營壓力。
直到2010年,巴菲特在接受采訪時仍舊對這筆交易感到后悔,稱這是他做過最傻的一筆交易。假如當時他將現金流投入其他更有前途的行業,比如保險業,伯克希爾的市值可能會是如今的兩倍。
二、誤判Dexter鞋業公司的競爭前景
1993年,巴菲特又對Dexter鞋業公司進行了投資。在這一時代,巴菲特已經轉變了其“撿煙蒂”的思路,而是改為投資優質資產,而Dexter鞋業公司正符合他的要求:他認為這家公司治理層優秀、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并且鞋業在人們的日常生存中必不可少,是不會衰敗的行業——這也是巴菲特勝利投資可口可樂、DQ冰淇淋等公司的經驗。
然而令巴菲特沒想到的是,在這之后僅僅幾年內,價格低廉的“中國制造”產品就席卷了美國市場,Dexter的競爭優勢也馬上蕩然無存。
巴菲特在1999年股東信中寫道:“目前美國鞋履市場的約93%來自海外,對于美國海內消費商來說,要進行有效競爭已經變得極度困難。”
2001年,巴菲特再次在股東信中認錯:“Dexter在我們收買之前幾年,現實上在我們收買后也有幾年,盡管面對海外鞋企殘酷的競爭,業務仍舊非常繁榮。當時我認為Dexter應當能夠繼承勝利應對國際競爭問題,但結果表明我的判定完全錯誤。”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巴菲特在進行這筆交易時不是以現金交易,而是以伯克希爾的股票進行置換——在1993年,1股伯克希爾股票價值1.5萬美元,而到了2022年,1股伯克希爾股票的價值已經最高飆升到了超過54萬美元。這意味著,在當年這筆僅僅價值4.33億美元的交易,到如今讓伯克希爾的股東們承受了150億美元的成本。
這件事也被他本人認為是其投資生涯中“最大的錯誤”。可以說,在巴菲特6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他最大的一次挫折就是敗給了“中國制造”。
三、因割肉不夠堅決而遭受額外損失
2012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持有英國零售巨頭Tesco的5%的股份。但2013年,巴菲特已經意識到到Tesco的運營出現問題,并將持股比例降至3.7%。
2014年,Tesco被發現夸大利潤數據,并遭到了英國金融監管的調查,股價暴跌超過50%,
在2014年巴菲特接受采訪時承認,他對Tesco的投資是個“巨大的錯誤”。
在同一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也承認,盡管他在Tesco的交易中最終獲利了4300萬美元,但由于未能快速拋售Tesco的全部股票,導致伯克希爾哈撒韋額外損失了4.44億美元。
四、沒有咨詢芒格的投資教訓
能源未來控股公司是一家依賴煤炭發電的公司,2007年,巴菲特買下這家公司的垃圾債,并押注后期自然氣價格會上漲,使得煤炭發電公司更具競爭力。
然而沒想到的是,在隨后幾年,由于水力壓裂技術的成熟,美國頁巖氣業務蓬勃發展,供給的增加使得自然氣價格暴跌,而能源未來控股公司的競爭力也大幅削弱,最終不得不在2014年申請破產保護。
在2013年的股東信中,巴菲特坦言,這筆交易是一樁“災害性的投資”。他在這一年出售了價值21億美元的公司債券,并從中損失了8.37億美元。

巴菲特承認,他在做出這筆交易時判定錯誤,并且還提到,他通常在做重大投資決定之前,總會咨詢他的摯友查理·芒格的意見,但在這次交易中卻沒有詢問,這也是導致其判定錯誤的原因。
五、錯過了投資亞馬遜和谷歌的機會
在數十年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此前始終在回避科技類股票,因為他自認不了解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科技股超出了他的“能力圈”。盡管這一守則幫忙他避過了許多投資風險,但同時也令他遺憾錯過了亞馬遜和谷歌的投資機會。
2017年2月,巴菲特親口承認,他已經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當時太傻了,沒有意識到杰夫·貝佐斯可以到達如今這么勝利的地步…很明顯,我本應當在很早之前就買入亞馬遜的股票,因為很久以前我就想要這么做。但是,很遺憾,我沒有將自己的主意付諸于實踐。我錯過了良機。”
相對于亞馬遜,巴菲特對于錯過谷歌的后悔顯然更深。因為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保險公司Geico就是谷歌廣告業務的早期客戶,因此本應當能比其他投資者更早預見谷歌的業務增長,然而巴菲特卻錯過了這一投資機會。
在2017年和2019年,巴菲特和芒格都曾示意,數年前沒有買入谷歌的股票,是他犯下的一個大錯。
芒格在2019年的股東會上示意:“我們可以在自己的業務中看到谷歌廣告的效果有多好,而我們只是坐在那里吮著大拇指,所以我們感到羞愧。我們正在刻苦贖罪,也許買進蘋果就是在贖罪。”
六、暴跌中清倉航空股引爭議
近年來,巴菲特也偶然有一些爭議性的交易操作引起了大量
比如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剛剛在全球爆發時,美國航空股股價經歷了暴跌,而巴菲特也在這一下跌趨勢中將其持有的近10億美元的四大航空股全部清倉。
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巴菲特清倉后不久,航空公司股價就快速反彈,一度升回疫情前的股價水平。
這令不少人驚訝“股神”竟然也做出了“割在最底部”的韭菜操作,但巴菲特本人卻并不認為這一操作是個錯誤。
在2021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示意,他覺得他的行動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新冠疫情已經改變了他對航空業的看法。
他解釋稱,美國航空股的反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政府對航空業提供的援助,而如果伯克希爾沒有拋售航空股,這些援助可能就并不會到來了。
“假如有一個十分、十分富有的股東持股8%或者9%,這些航空公司的結局很可能迥然不同……一個實際售價不到1000億美元的行業虧了許多錢,他們失去了未來盈利的能力。”他示意。
盡管在去年承受了諸多爭議,不過一年后再往返看,巴菲特的這一操作也許的確不能算作是“失誤”。
自去年中期抵達高位后,美國航空股股價便開始震蕩下滑。而如今,盡管新冠疫情對美國旅行業的影響開始徐徐消除,但在高通脹和勞動力市場趨緊的環境下,油價飆升和人員短缺又為航空業前景蒙上了另一層陰影。
從深遠來看,新冠疫情對于人們旅游和生存習慣的影響可能仍舊難以快速消失。航空業這樣布滿不確定性的行業賽道顯然并不符合巴菲特的選股審美,因而“股神”堅決割肉或許也在情理之中了。
七、錯誤減持“心頭肉 ”蘋果公司
這兩年真正讓巴菲特后悔的,并非清倉航空股,而是賣出了部分蘋果蘋果——盡管他仍舊十分看好這家公司。
2020年第四季度,伯克希爾將其所持有的蘋果股份減少了3.7%至約9.44億股。在次年5月的股東會上,巴菲特承認:他們出售部分蘋果股票的舉動是個錯誤決定。
巴菲特示意:“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品牌和產品,它對人們來說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盡管當時蘋果股價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但他仍舊認為,蘋果的股價仍舊是“十分十分便宜的”。
現實也證實,股神并沒有看錯。盡管在2021年股東會時,蘋果股價已經創下歷史新高,但其漲勢仍未停止,在接下來的大半年工夫內又瘋狂上漲了近40%。盡管今年蘋果股價因科技股熱潮降溫而有所下滑,但年初至今蘋果7%的跌幅也跑贏了同期標普500指數10%和納斯達克指數17.7%的跌幅。
如今,蘋果已經是巴菲特毫無疑問的第一重倉股,在其投資搭配中倉位占比超過了40%,并在六年間為伯克希爾帶來了超千億美元的回報。對巴菲特來說,蘋果儼然已經成為媲美“可口可樂”的投資碩果,唯一令巴菲特遺憾的,可能就是假如兩年前不減倉,如今蘋果帶來的回報還能更多。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