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量子技術?我們明白,物質世界是由粒子組成的,那么量子力學是如何描述這個世界的呢?簡樸來說,就是一個粒子的狀態發生了改變,這個狀態就是是量子態。量子態的特點是不可分割,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粒子都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的個體。舉個例子,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實就是一個巨大的球體,而這個球體內部的物質也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粒子組成的。
一:什么是量子技術
據保守估計,2018年芯片制造業就將步入16納米的工藝流程,業內專家則認為,16納米制程已經是普通硅芯片的盡頭。現實上,當芯片的制程小于20納米之后,量子效應就將嚴峻影響芯片的設想和消費,單純通過減小制程將無法繼承遵循摩爾定律,而突破的希望恰在于量子計算。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信的技術等等。量子計算主要研究量子計算機和合適于量子計算機的量子算法。
量子信息技術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2個領域。
二:什么是量子技術產品
量子技術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2個領域。量子通信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信的技術等等;量子計算主要研究量子計算機和合適于量子計算機的量子算法。
三:什么是量子技術,應用在什么地方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結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量子力學不僅是近代物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而且在化學等有關學科和很多近代技術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有人引用量子力學中的隨機性支持自由意志說,但是第一,這種微觀尺度上的隨機性和通常意義下的宏觀的自由意志之間仍舊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第二,這種隨機性是否不可約簡(irreducible)還難以證實,因為人們在微觀尺度上的看見能力仍舊有限。天然界是否真有隨機性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統計學中的很多隨機事件的例子,嚴格說來實為決定性的。 量子力學的發展簡史
四:什么是量子技術視頻
就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理論說,兩個相互糾纏的粒子,不論相隔多遠的距離,當其中一個粒子有變化,另一個粒子會立刻產生相應的變化。利用這個效應就可以完成遠距離(比如,光年尺度上)的實時通訊。
量子通信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信息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其帶來的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
五:什么是量子技術說明文
9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與合
圓滿完成三大科學目標,還將超期工作年
“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于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央勝利發射,2017年1月18日正式開展科學試驗。

“‘墨子號’量子衛星圓滿完成預定的全部三大科學目標,為我國在未來繼承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與技術基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告訴科技日報
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號不能像經典通信那樣被放大,又由于光纖信道的固有衰減,量子通信的距離受到很大限制。利用外太空幾乎真空因而光信號損耗十分小的特點,通過衛星輔助可以大大擴展量子通信距離。
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與河北興隆地面光學站設立了光鏈路,在1200公里通信距離上,星地量子密鑰的傳輸效率比同等距離地面光纖信道高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
完成地星量子隱形傳態是“墨子號”量子衛星的又一科學目標。量子隱形傳態可利用量子糾纏將粒子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粒子本身。“墨子號”量子隱形傳態試驗采用地面發射糾纏光子、天上接收的方式。試驗通信距離從500公里到1400公里,所有6個待傳送態均以大于99.7%的置信度超越經典極限。
量子糾纏被愛因斯坦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也是量子力學最神奇的現象之一。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在更遠的距離上是否仍舊存在?會不會受到引力等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為衛星的三大科學試驗使命之一,“墨子號”量子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尺度上開展了量子糾纏分發試驗。
2020年6月15日,“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完成千公里級基于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據悉,“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預計將超出預期壽命、繼承工作2年以上,并張開更多國際合作。
太空最刺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取得的一系列科學試驗成果,在獲得國際上浩大贊譽與好評的同時,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時期之門。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完成,為構建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以此為基礎,將衛星作為可信中繼,可完成地球就任意兩點的密鑰共享,將量子密鑰分發范圍擴展到覆蓋全球。此外,將量子通信地面站與城際光纖量子保密通信網互聯,可以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保密通信網絡。
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的完成,使人們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所設立起的量子信道,構建起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同時也為未來開展大尺度量子網絡和量子通信試驗研究,以及開展外太空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物理學基本原理的試驗檢驗奠定了可靠的技術基礎。
而在“墨子號”三大預定科學試驗使命實現之后,2018年初,通過與奧地利科學院的國際合作,“墨子號”量子衛星首次完成了北京和維也納之間相距約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一成果也被美國物理學會評比為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2018年,素有著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在獲獎者介紹中專門提到:“量子密鑰分發已經勝利完成商業化,在光纖中已經能做到幾百公里,用衛星可以做到上千公里”。而這兩個紀錄正是潘建偉團隊創造的,一個是光纖量子密鑰分發最遠安全距離做到404公里,另一個就是“墨子號”做到的星地1200公里,這是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也是中國量子通信領先世界的標志。
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公布,“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建立克利夫蘭獎九十余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實現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迄今,“墨子號”研究團隊已在《天然》及《科學》雜志發表了5篇研究論文,國際權威期刊《天然》雜志曾評價:“墨子號”量子衛星研究成果標志著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崛起,從10年前不起眼的國家發展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于歐洲和北美。
申明: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