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誕生于73年前延安寶塔山下的雙擁工作,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大半個世紀以來,這一“傳家寶”一直隨著我軍建設發展的鏗鏘步履,薪火相傳。時光流轉,歷史時針指向今天。改革強軍的號角已經吹響,戰斗力建設正向縱深推進,亟須億萬軍民同心同德、攻堅克難。新形勢下的雙擁工作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理念?如何服務保障改革大局?怎樣助推部隊戰斗力提升?是一道急迫而事實的時期考題。河南省鞏義市雙擁實踐的新思維新景觀,給人啟示,值得借鑒。
總考慮“過日子”標準,是對擁軍的誤讀和錯位
破除擁軍工作和平積弊
“正月里來是新春,趕上那豬羊出呀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給咱英勇的八路軍……”
這首傳唱數十年的陜北民歌《擁軍花鼓》,見證了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的軍民深情。
然而,2014年初的那次慰問,這支“傳統小調”讓鞏義市軍地領導聽得心里不是滋味兒。
那年春節前夕,該市一位領導帶領相關人員,拉著一卡車新鮮水果蔬菜和雞鴨魚肉,前去慰問某部官兵。然而搬卸這一堆堆慰問品時,官兵們卻沒有他們預想的那樣興致勃勃——部隊不缺吃喝,這些家常菜多年前就端上了官兵餐桌。
議軍會上,剛就任的鞏義市委書記徐相鋒說,聞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的家鄉就在鞏義,抗美援朝時,她率領香玉劇社,行程萬里,唱遍中國,為前線捐獻一架戰斗機,是新中國成立后民間擁軍第一人。當年常香玉大師擁軍擁的是什么?戰斗力啊!
“為啥當年送給八路軍的豬羊,始終慰問到現在?”徐書記一席話,令人沉思。
軍地領導反思說,前些年,我們的雙擁理念是想讓部隊官兵把“日子”過好,考慮冷暖溫飽、改善生存的多,聚焦戰場操場、投向戰備練習的少;評價衡量雙擁工作也大都以生存標準為主,忽視淡化了戰斗力標準,這是對雙擁工作的誤讀和錯位。
雙擁工作的理念應該樹在哪里?標準應該立在哪里?2014年4月,伴伴著全軍如火如荼的戰斗力標準大討論,一場雙擁工作戰斗力標準大討論也在鞏義軍地蓬勃張開。
“戰斗力標準就是雙擁工作標準,聚焦戰斗力才有生命力”成為軍地各級的共識。隨后,他們查找出雙擁工作活動、內容、機制等與部隊戰備練習跟不上、貼不緊等5大類13個問題,并逐一與戰斗力對表,使人力物力財力向練兵場傾斜。
“和平積弊”破除后,雙擁工作呈現出許多新氣象,從該市雙擁辦提供的“三多三少”數據中可窺一斑:為慰問部隊采購的生存用品少了,民用技術落戶練習場的項目多了;街道上的標語口號少了,擁軍政策出臺的多了;座談會、文藝上演少了,演出訓場、下基層班排的多了。
不能熱了消費力,冷了戰斗力
演練場鐵流成為擁軍主流
鞏義市連續10年上榜全國“百強縣市”,2014年初又被河南省列入省直管縣。置身熱騰騰的經濟大繁榮、大發展潮頭,該市領導心里思忖著國防考量:我們有多少消費力用在服務戰斗力上了?
這一問,不是空穴來風。
2014年7月,上級不打招呼拉動駐軍某部,官兵們從營區向高速公路機動時,由于進出口道路狹窄,3公里小路塞滿人流車流,竟堵了30分鐘,因機動遲緩影響了部隊整體行動。

市領導向有關部門了解情景時,他們解釋說,修路需要上千萬元資金,還觸及征地、賠償、拆遷等一大堆棘手難題。
“昔日打仗大吃小,如今快吃慢。我們果斷不能讓這條路為戰斗力添堵!”最后,市領導當場決定:地方劃撥1000萬元專款,對道路進行加寬。
路雖然修好了,但一些同志心里的“梗阻”還需要打通。市領導態度鮮明:駐軍官兵最有資格成為經濟發展成果這塊“蛋糕”的共享者和受益者,我們要把GDP增長點轉化為戰斗力生成點!
鞏義市市長孫淑芳告訴記者,該市把駐軍營區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統一規劃,把轉業干部安頓納入地方黨政干部隊伍統一調配,把軍人住房保障納入地方保障性安居工程統一建設,把部隊的軍事設施保護納入地方重點部位統一治理。在新區交通最便利的地塊為部隊無償劃撥土地203畝,用于當地駐軍新營區遷建。
孫市長說,我們不少地方領導干部沒有從軍經歷,更沒有經過戰役炮火洗禮,輕易重市場、輕戰場,重經濟、輕國防,需要工作中糾偏正向,向戰斗力靶心看齊。
他們按照打贏戰役所需、駐軍部隊所缺、地方資源所長的要求,搞好部隊需求與地域資源儲備的精準對接,完善特種設備、衛材等8個縣級經濟動員中央,整修3條國防公路,編建14支高技術民兵分隊,國防動員力量完成轉型晉級。
一次,鞏義市人武部值班室的電話驟然響起,駐軍武警某部求援:赴西北某地執行緊急使命,哀求快速征召10名具有A照汽車駕駛證的民兵和5臺大客車,保障部隊機動。
從應急機制響應、預案啟動到通用戰備物資征召,20分鐘后,征召命令便下達到市運輸和客運公司。不到2小時,所征召的人員、車輛按時到達集結地域,為部隊機動贏得了先機,速度之快令武警官兵為之贊嘆。
駐軍官兵執行使命的身影走到哪里,市委書記徐相鋒等軍地領導的身影就出現在哪里。近年來,他們先后赴西藏、到新疆,到使命一線慰問駐軍官兵,現場解決后顧之憂。
改革強軍這場時期大考,考部隊也考地方
爭當不穿軍裝的優秀考生
鞏義是新興工業市,也是兵源大市和駐軍大市,電子信息、設備制造等產業規模大、門類全;境內駐軍既有作戰部隊,也有保障倉庫,還有民兵準備役,軍民深度融合的舞臺和空間都很大,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攻堅期后,該市軍地領導考慮更多的是,在大考面前如何搶占先機,主動作為,答好考題。
試探縣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模式,使“看點”成為亮點。市人武部部長黃柏源介紹,近年來,該市環繞支持駐軍作戰練習、設備晉級、交通戰備等方面,制定出臺《關于支持部隊建設的若干規定》《應急應戰物資征召保障方法》等4項地方性文件,軍轉干部、退伍戰士、隨軍家屬安頓和軍人子女入學入托都完成了“三滿足”。
拿著《鞏義市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三年規劃》,該市副市長史建偉信心十足。新一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要落實戰時防空要求,交通設施建設兼顧部隊機動需要,設備技術發展搞好軍民兩用,重要產業發展注意軍民兼容。下一步,市人武部組織當地10余個大型民營企業深刻駐軍部隊練習場,召開需求對接會,組織軍地專家聯手攻關,使一批“民轉軍”科技成果為部隊戰斗力助力提速。
改革過程中,轉業復退軍人安頓量必然加大,環繞破解退役軍人安頓、隨軍家屬就業、優撫政策落實等難題的相關調研,以及有關政策層面的研究制定,已經在鞏義悄然啟動,市政府將這些議題事項全部納入今年度重點工作推進項目,并作為督辦內容。
作為不穿軍裝的趕考者,“考風”很重要,開局能否走得正,取決于邁步能否作風實。考場內外,軍地領導環繞服務保障軍隊改革大局,大興務實之風、試探之風、創新之風。市委書記徐相鋒帶隊到當地河南永通特鋼有限公司調研,現場解決軍民融合技術攻關中3個觸及地方保障的難題,并帶領有關人員到北京開展技術實驗和項目推介活動。
前不久,該市組織3個軍地工作組,深刻全市交通、衛生、通訊等5個系統和7個大型企業,對“平轉戰”能力進行全面抽查評估,確保國防動員腳步緊跟打仗鐵流。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