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頤專享什么意思呢?這里有一個簡樸的解釋,就是“養生”。養生是一種生存態度,是人們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中醫認為,人的身材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個臟腑、經絡、氣血、津液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養生”就是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養生也是一種健康的生存方式。
一、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詞都有什么含義?
優質答案1: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古人對年齡的表達含蓄而有趣,他們往往不會直戳戳地告訴人,自己有多少歲了,而是用一個稱謂來替代。比如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下面,淺陽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它們各自的含義。
一、豆蔻
提起豆蔻這個詞,我們天然就聯想到了與之相關的一個成語“豆蔻年華”。
這個成語出自杜牧的一首詩《贈別》,其中有兩句這樣寫道:
娉娉裊裊十三余,
豆蔻梢頭二月初。
意思是說,十三四歲的女孩體態婀娜容貌清麗,就像二月初里綻放的豆蔻花。
這首詩是杜牧預備離開揚州去長安擔任監察御史時,他贈給相好歌妓張好好的一首告別詩。在這首詩里,杜牧用豆蔻指代少女張好好。
那么豆蔻是一種什么花呢?
實際上,豆蔻是一種草本植物,它分草豆蔻和肉豆蔻,其中草豆蔻是南方本地土著,作為藥用;肉豆蔻是舶來品,老家在國外,引進的年代大概在清朝。可見,生存在唐朝的老杜大概率沒有見過肉豆蔻,他筆下的豆蔻,應當指的是草豆蔻。
豆蔻的幼苗和山姜很相似,它是初夏開花,花蕾成穗狀,穗頭呈深紅色,此時的豆蔻花欲開未開嬌艷欲滴的樣子,很像十三四歲的少女,白得圣潔,紅得粉嫩,給人一種嬌俏的靈氣。
于是,浪漫的古人就用豆蔻來形容13歲的少女,豆蔻花還有一個稱謂,叫“含胎花”,都是特指少女。
二、及笄
在古代,古人一般結婚早,女孩子到了15歲 就可以結婚,于是人們便把15歲的女孩子稱為“及笄”,也稱“笄年”,示意她們已經到了婚嫁的年齡,是一種成熟的象征。
然后,家里人就要為她們舉行一個成人禮,即及笄禮。這個禮儀起自周代,主持笄禮的是家族中的女性長輩。假如這個女孩子始終未許配人家,笄禮也可以延遲到她20歲時舉行。
在《禮儀·內則》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笄”,是指古人盤頭發時用的簪子,行笄禮時,要先將女孩子的頭發綰成一個發髻,再用一塊黑布將發髻包住,然后由女性長輩用簪子插入來固定發髻。
女孩子受笄后,就要開始學習各種生存技藝,像“婦德、婦容、婦功、婦言”等。就是教導這些女孩子嫁入夫家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侍奉公婆等一些列成為賢惠妻子的必備技藝。
三、知天命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五十而知天命
所謂天命,就是指人間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句話是說,人只有真正到了50歲,才會適應天然法則,看透人性實質,從而讓自己安穩地生存下去。
許多時分,人們的“煩惱”許多,其實就是因為 自己沒有看透。生而為人,我們都無法掙脫欲望對我們自身的束縛,比如感情、鈔票、尊嚴……等等,有欲望是好事,它能促使我們去追求更好的生存,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原始的驅動力卻也會蒙蔽我們的雙眼。
就像法國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人都是要死的》這部小說中寫道:
您到這個世界上早晚又要離開的,怎么居然在這里啥都想要?
在許多年里,我們都會在欲望的驅使下不斷地追逐自己渴望的一切,因為我們年輕,相信人定勝天。可是當自己真正到了50歲時,這才猛然意識到,有些東西估計自己這一輩子都無法得到。
因為自己的挑選,可能早已背離了自己的初心。就像當初我們十分渴望一份圣潔的感情,可是當面臨魚與熊掌的挑選,因為私心,自己卻放棄了戀情,挑選了事實。就像我們都渴望擁有健康的身材,可自己卻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假如不多賺些錢,等將來自己老了就沒錢養老沒錢就醫,于是我們就拼命地透支身材拿健康去換錢。
多年以后,當我們失去了健康與真愛,自己才意識到,目前的現狀就是自己當初的挑選,那些我們渴望得到卻窮極一生都沒有得到的,恰恰都是被我們自己親自所放棄。
或許有人會問,那么我們當初的挑選還有意義嗎?最終的結果是不是命中注定?
現實上,淺陽寫了這么一大段,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當一個人真正地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時,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是五十年。
到了此時,我們再回過頭去看來時的路,這才發現,原來我們始終自作智慧地走了很長一段路,而有些卻是彎路,但光陰已一去不返,既然已經走到了現在這個地方也就根本無法回頭。
所以五十年的光陰,讓我們看清了命運的軌跡,從而對人生也有了新的熟悉,新的感悟, 既然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手所造就,自己就應當將得失“清零”,不怨天尤人地過好當下的日子。
四、花甲
“花甲”這個詞語的來歷與我國古代歷法密不可分。
古代歷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來紀元。天干有十個,排列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排列順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為了紀元,古人將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互相搭配,單配單,雙配雙。搭配時,以十個天干為主,從“甲”開始,與十二地支依次匹配。當十個天干都全部用完,就再從第一個天干開始與第十一支相配,這樣類推下來一共就有60個搭配。
因為這60個搭配是一個循環,它周而復始無邊無際,所以古人就把它作為一甲子,稱“六十甲子”。
又因為,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匹配的時分都是相互交錯的,古人又把六十甲子稱為“花甲”或“花甲子”。這種叫法始終流傳至今,所以,生存中我們往往習慣將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稱為“花甲老人”或“花甲之年”。
五、古稀
古稀這個詞出自杜甫的一首詩《曲江二首》(其二),其中有一句這樣寫道:
酒債平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老杜是從盛唐的尾巴走來,此時大唐經歷了安史之亂,處處是一派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景色,早已沒有了盛唐時的風流。
這首詩寫于公元758年,當時他任左拾遺,這個官職聽起來不錯,實際上俸祿很低,加之老杜愛喝酒,所以生存過得很狼狽。
為了喝酒,他典賣自己的衣服去換酒錢,后來衣服典當完了,他就處處賒賬,甚至于他所到之處,都有欠下的酒債。那么,為啥詩人要做酒鬼呢?
他在詩中給出了答案,“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是說他能夠一路磕磕絆絆地走到現在,已經是上天的施舍了,可見在古代,能活到70歲的人太少太少了!
明朝的唐寅讀了杜甫的這首詩后,他感觸人生苦短,他打趣自己已活過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詞》: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足見古代的“古稀”老人有多么少見了。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伴著社會的進步,現在人的壽命都很長,活到七十歲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六、耄耋
“耄”指九十歲、“耋”指八十歲,這個詞出自曹操的《對酒歌》: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自古就有“以音喻意”的現象,由于貓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物的代表,貓同“耄”,代表長壽;蝶同“耋”,示意幸福,耄耋搭配在一起就是對八、九十歲老壽星的稱呼。
七、期頤
期頤也稱為人瑞,它是指100歲的老人,古書《禮記》曾這樣寫道:
“百年曰期,頤”
期示意期待的意思;頤示意撫養的意思。這句話是說,百歲老人應當由子孫們去好好侍奉贍養。
在古代,因為醫療水平落后,生存條件差,雖然人人都渴望長壽,但卻很難達到。許多皇帝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尋覓長生不老丹,終其一生地追求長生不老,但最終長生不老只能存在于神話傳說中。
可見,活到一百歲是一件讓人多么心滿意足的事情,所以古人就用“期頤”指代百歲老人。
結語:
我們的祖先布滿聰明,他們對每個年齡段的稱謂完美詮釋了其各自的特點。我們也正因為有了每個年齡段的經歷,才使得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了我們最美的光陰。那么,享受現在的年齡,珍惜當下的擁有,就是我們最好的挑選。
優質答案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頤等,都是古代用來示意年齡的詞語。
它們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布滿濃厚的文化底蘊。可見,古人示意年齡通常不用數字,而是用文字,那古代是怎樣示意年齡的呢?
01:豆蔻
豆蔻,對應成語“豆蔻年華”,那豆蔻年華到底是多少歲?其實,古代“豆蔻年華”指的是13-14歲的女孩子,一起來看下。
豆蔻,又名草果,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產自嶺南,形狀像芭蕉,花淡黃色,秋天結果,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藥。
《本草》記載:“豆蔻花生于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就是說,南方人根據豆蔻尚未大開而像懷孕的形態來給它命名。
而古人常用豆蔻來比喻少女。
唐代詩人杜牧在《贈別》詩里寫:“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這句詩意思:少女姿態幸福舉止輕盈,正是13歲年華,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一般初夏開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個個小花朵。在含苞待放時,花骨朵帶有一絲淡黃色,十分符合13歲左右小女孩的形象。
因此杜牧那兩句詩是最經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揚州做官,后來要回長安了,分別時就給揚州相好的歌妓張好好寫下了這首《贈別》詩,當時張好好正是13歲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來形容她優美輕盈的身姿。
綜上,豆蔻一是指有果實和種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開出的淡黃色小花就是豆蔻花;二是用豆蔻比喻為13-14歲的少女。
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齡的柔美詞語,碧玉年華指16歲,桃李年華指20歲,花信之年指24歲等。中華文化形象活潑、含蓄唯美,韻味悠長。
02:及笄
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對應成語“及笄之年”。在古代漢族女子年滿15歲就可結發,用笄貫之。
什么是笄?《說文》解釋:“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來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插住帽子。
古時行笄禮示意成年,說明到了結婚的年齡,如“年已及笄”。《禮記》記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我們在一些時裝劇里也會看到,古代女子結婚后都是束發及笄的,而在少女時代則披發留劉海等。說明古代女子結婚前后裝束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歲的女孩。
那么古代15歲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歲束發,這時還要學會各種技藝。歸有光《項脊軒志》提到:“余自束發讀書軒中”。
關于及笄,我們還可聯想到這些,如“總角”指幼年的兒童,把頭發挽成小髻,很是可愛。垂髫,同樣指兒童幼年,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發下垂。
弱冠,古代漢族男子20歲行弱冠禮。弱冠之年就是20歲,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猶如現在舉行成人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綜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結婚年齡,與現代都大不相同,這就是古今差別。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濃濃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03:知天命
這里要提到“萬世師表”、“大成至圣先師”-孔圣人。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總結他自己的,說他15歲致力于學習,30歲自立,40歲不被外界事物疑惑,50歲懂得適應天命,60歲能準確對待各種言論,70歲能為所欲為不越規矩。
所以,“知天命”就是指50歲的年紀。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
人活到了50歲年紀,就應當懂得適應天命。當然適應不是要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刻苦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也就是說,人到了50歲之后,明白理想完成很難,因而做事不苛求結果。究竟50歲前竭盡全力希望有所成,但在50歲后,雖然仍舊發憤圖強,但對個人榮辱等也已看得淡然了。
究竟,一般來說,人活到了50歲,生存閱歷豐富,心智更加成熟,而且累積了半生財富,因而大多數人不會在這個重要年齡段,再去大力冒險、苛求勝利,而是求穩。
我身邊一些人50歲內退后,還想憑借之前的人脈、平臺等,好好施展“余溫”,于是大力投資、開店等,不斷折騰,結果弄得半生積蓄毀于一旦,更有甚者還倒欠了一屁股債。
因此,不得不說,孔圣人是有先見之明的,他告誡人們在各個年齡段里應當持有怎樣的態度,這值得我們沉思與學習。五十而知天命,50歲了,刻苦但不苛求,適應就是進步。
04:花甲
花甲,對應成語“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歲?這觸及到古代的干支紀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錯綜來組合的。這較為復雜,我們的父輩對此很認識。
簡樸說下甲循環,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為一循環,有6個甲,分別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樣一個循環,古人稱為周甲,又稱“花甲”。
然后,以此類推。古代用這種辦法來紀年,60年周而復始,后來也就用“花甲”來代稱60歲。相關成語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唐代詩人趙牧在《對酒》中寫:“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寫:“祝我賸周花甲子,謝人深勸玉東西”,這里花甲就指60甲子,也叫花甲。
清孔尚任《桃花扇》:“年時此日,問蒼天,遭的甚么花甲”,這里花甲指年月或時期。

還有《說岳全傳》第六十四回:“凡有人祭祀的,必是叛臣一黨,即要拏去問罪。況且行文畫影,有你面貌花甲,如何去得?”這里花甲指年紀或年歲。
綜上,這里花甲不是指吃的食物,一般稱花甲為60歲,最常見的成語是“花甲之年”。
05:古稀
古稀,對應成語“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歲?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來稀”,說的就是一個人到了70歲的年紀。
一個人活到了70歲,算是高齡了,尤其是在人均壽命不高的古代,因而古人認為人活到70歲是很稀少的,故而稱70歲為古稀之年。
關于古稀,最經典的兩句詩是杜甫寫的《曲江》:“酒債平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意思是:處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平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明朝唐寅(唐伯虎)為感觸自己活過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詞》: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
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
古代活過70歲“古稀”老翁等大家,堪以稀少稱奇,而他們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時,假如毫無建樹,仍不免長吁短嘆,唏噓不已。
在一千多年前名家中,古稀者寥寥。但幾百年前與唐寅同時期的名家如《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西游記》作者吳承恩、“三言”作者馮夢龍、書畫家鄭板橋等,都過了古稀之年的,而現代古稀者更是比比皆是。
06:耄耋
耄耋,讀作mào dié,對應的成語是“耄耋之年”。這個詞語相對比較生僻,我們見得也不多,許多人也不知其讀者和意義。
耄,從漢字看,耄是形聲字,上形下聲,讀音為“冒”,“耄”指年紀約為80-90歲。耋,讀音為“迭”,年紀為80歲。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歲的年紀,有時也指人年紀很大。
人活到80-90歲耄耋之年,不僅在古代屬于高齡高壽,在現代也不是很普遍。究竟人活到較高的年紀后,身材各個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曹操在《對酒》寫到:“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歲,也算是壽終了。蒲松齡《聊齋志異》:“君無大貴,但得耄耋足也”。
不是人人都能富貴和福壽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對于福和壽,古時稱謂有區別,一般來說,男性稱壽,女性稱福,我們現在是福壽通用。
07:期頤
期頤,讀意為qī yí,對應成語“期頤之年”。期頤老人,一般指100歲老人。期頤這個詞形象、活潑,期是期待、指望,頤是供養、贍養。期頤意思是:100歲老人飲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來供養與照料。
期頤也是有出處的,《禮記.曲禮上》記載:“百年曰期、頤”。
鄭玄解:“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孫希旦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于養”。
百歲,在古代與現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齡,古時稱百歲為“期頤之年”。我們現代沒有這樣文縐縐稱呼百歲老人,除非在文學作品中。
期頤一詞,最早源于漢朝戴圣編輯的《禮記.曲禮篇》中,我們一起來學習下古代是如何從小到老來稱謂的。
人生十年曰幼,學。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有室。
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傳。
八十九十曰耄,廿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
“百年曰期,頤”,是說人生以百年為期,因此稱百歲為“期頤之年”。頤即頤養,我們還對一個成語十分認識,那就是“頤養天年”。
“期頤之年”還有一個近義詞叫“頤養人瑞”,同樣也是指百歲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兒孫等來供養或贍養。
“期頤之年”這個詞見證我國傳統的孝文化,我們對于哺育、養育兒孫成長的老人,在他們含辛茹苦一輩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寫在最后
綜上,豆蔻年華指13-14歲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歲結婚年紀,知天命是50歲,花甲之年是60歲,古稀之年是70歲,耄耋之年是80-90歲,期頤之年是100歲。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長遠,布滿了濃厚的中華文化底蘊的脈流,讓古文化的馨香、雅致、豐潤、含蓄及唯美等,流傳并沿用至今,為老祖宗的聰明點贊!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等古代示意年齡的詞匯,在流傳數千年以后,我們仍在運用,這足以說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為此驕傲!
大家怎么看呢?歡迎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二、農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什么意思?
優質答案1:
謝謝長江老農邀請回答問題。
農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什么意思?
古時,人們對父母稱謂分為兩個階段,在生稱父母,故世稱考妣。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有成語"如喪考妣"。
妣,女字旁,"顯妣"是在世子女對已經逝世母親的尊稱。
"顯考"是在世子女對已經逝世父親的尊稱。
考妣主要在碑文、迷信用紙等上運用。
優質答案2:
農村墓碑上“顯妣”、“顯考”,是對父母的一種美稱,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隨便用,有肯定的條件限制,也就是農村說的要講規矩。
(刻碑技藝)
考妣之義
考妣,指已故的父母。我國最早的時分,考妣指父母,沒有生前和亡故之別,如《爾雅·釋親》中的注解是:“父曰考,母曰妣。”《爾雅》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詞典。到了后來,伴著社會的發展,語言不斷豐富,考妣之義也發生了變化,專指已故的父母。如《禮記·曲禮下》中的解釋就與《爾雅》中的解釋不同:“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顯考、顯妣的用法
農村墓碑上,見得最多的是先考、先妣,有的干脆寫先父、先母。現在有的人則鐫刻嚴父、慈母的生稱(過去不能用此稱)。顯考、顯妣之稱在各類墓碑上占的比例是比較小的。
顯考、顯妣是對已故父母的贊美之詞,是一種美稱,著重強調父母在世時德行端正,頌稱美德之意。不過也有民俗學者認為,“顯”也含有親生之義,且為一說吧。因此,過去在運用“顯”時十分講究,有嚴格的規矩。
(石碑材料)
這里要說說顯考、顯妣和先考、先妣運用的區別。
先考、先妣是一種最普通的用法,是中性詞,沒有褒貶之別,只要是已故的父母皆可用,沒有條件限制。
顯考、顯妣屬于對已故父母的贊美,是有條件限制的,必須達到三個硬性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能用。
一是亡故的父母沒有嫡親長輩健在。也就是說,父母的長輩都不在了,包括父親的父母、岳父母及以上以上長輩,如父母的爺爺奶奶,母親的爺爺奶奶。假如其長輩尚在,碑上只能寫“先”,不能用“顯”。不過,有的地方風俗,只要父母的長輩還在,連碑都能立。
二是父母雙方皆不在世。碑上只能寫“先”,不能用“顯”,外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原因。有的地方風俗,父母一方尚在,已故的不能立碑。
三是已故父母要有孫子輩。也就是說,已故父母必須要做了爺爺奶奶才能用“顯”字,否則要用“先”字。
(墓碑式樣)
民間有些人家,在兒子和孫子這兩輩因各種原因沒有立碑,到了第四、五代,以至更遠,再來立碑,那么以上三個條件都不存在了。民間認為這種情景可用“顯”字。
三、什么是良心?
優質答案1:
我們自私,但我們不害人。有惻隱之心也能力所能及地幫忙人。
優質答案2:
醫院走廊一個大媽用力往病房外面推著一個女人怒吼道:你家良心都被狗吃了,你家孩子虧了我小時分給她的壓歲錢了,我不要你的東西你趕快走吧!那女人含淚說到:這時我親哥啊嫂子你就讓我進去看看我哥吧!大媽罵道:你家孩子沒有良心就是你這當媽的教育出來的,我沒有你這親戚你趕快滾吧!
這時護士站里的護士喊到:大媽你小點聲影響別的房間休息了!大媽喊到:我家是vip病房我有錢我就喊了咋滴吧!小護士低頭不再理這個憤怒中的大媽,只見大媽推出來的女人哭哭啼啼地走了,有護工輕聲問另一個護工說到:這家人咋脾氣這么大,走的女人是不是那個病房那個男人的小三還是相好的?
另一個護工說到:你胡說什么,他是病人的親妹妹!這個護工說到:那應當是她嫂子吧,一家人咋這么大的仇恨真的沒見過,這就是我在做護工時分見過良心的故事。
這一家人有兄妹四個組成,上面是兩個哥哥下面是兩個妹妹,大哥兩口子是體制內的,二哥兩口子是生意人這些年賺的錢如流水一樣都流他家去了,大姑娘兩口子是企業上班的,就是老妹妹單身一個人帶個女兒生存。
據說多年前,老妹妹有一年邁公病重需要大筆手術費,老妹妹找到大哥、二哥和姐姐說到:大家能不能幫我度過難關,那時老大兩口子說:孩子正好上大學沒有多余的錢,就給湊了5000元。
到這二哥的時分,二哥說到:你老公治病需要30萬,沒有就別治了花錢買一場空又何必呢!再說以后的錢你能還上嗎?人死不過過眼煙云,老妹妹和孩子當時就給二哥跪下說到:手術后人不肯定能就沒有了,但是人活著家里不是有個念頭嗎!二哥說到:我是想給你錢了,但是你看我雖然工人好幾百,但是一下子拿出來30萬我還真的拿不出來,你能等年底我看看吧!
當時就是大哥和三姐倆人湊的10萬零五千,對了三姐拿出老本10萬加上大哥的5000元,但是那手術費根本就不夠用,老四后來跟人說到:眼看著自己的老公就那樣沒有了。
工夫流逝老四的姑娘沒想到學習特殊好,竟然考上了重點醫學院的本碩連讀,多年后就在大城市的出名的醫院工作。
有一年他家的二哥審查身材查出來嚴峻的疾病,需要更換腎,但是找不到找不到適合的腎源,老二家有錢放出風說:假如誰幫助找到腎源好處費給5萬,以為重賞之下很快就能找到適合的腎源了。沒想到沒找到腎源的時分老二病情加重了,假如不換腎根本就活不了幾天了。
這時大姐就跟二嫂說到:你去找老妹妹讓她跟她家孩子說說,她家孩子在一線大城市醫院終究比我們的小城市人脈廣吧!就這樣二嫂來找四妹妹讓她給孩子打電話看看能不能幫幫助。
沒想到四妹家的孩子直接說到:人死不過過眼煙云,花那個錢干嘛?這二舅媽一看孩子還記得當年借錢的仇啊!急忙跟四妹說到:當年是你二哥的錯,但是那都是過去的事了!
四妹一看沒有啥也不能沒有哥啊!就跟姑娘說到:我就兩個哥哥千錯萬錯這個也是我親哥,你要是不幫助你就不是我姑娘,姑娘含淚允許媽媽:很快找到了腎源。
就在做手術的時分,大嫂心想既然找到貨源了,能不能讓四妹孩子再找人來做手術呢?其實本地就能做這個手術,但是二嫂不是為了穩妥就讓四妹的孩子找個專家。
手術很順利地做完了,恢復得也完美但是二嫂聽到別人手術換腎源花了30萬左右,二哥換腎源手術卻花了60萬左右,這下二嫂炸毛了吼道:假如在本地醫院我就能用30萬做下來這個手術,我找自家親戚為什么花的更多了哪?不應當少花錢嗎?
正想著看到來看二哥的四妹,忍不住破口大罵了起來!
這就是我在醫院看到的人性的故事,這到底是誰沒有良心?良心又是什么哪?良心是什么?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