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試劑+疫苗,萬泰的業務踏準了新冠疫情的需求。萬泰推出了11種新冠檢測試劑,截至3月30日,已向國內供應43.7萬人份試劑,國外50.2萬人份。新冠疫苗研發不是最快,但第一個國產HPV疫苗已經上市,價格是進口疫苗的一半。
1個多月的時間,21個漲停,股價從8.75元上漲至84.82元,漲幅接近9倍,而且還沒停下,萬泰生物有可能成為2020年漲得最多的新股。這,也遠遠超過2018年時藥明康德16個漲停和接近5倍的漲幅。
和股價一同上漲的,還有實控人鐘睒睒的身價,他持有的萬泰生物股份價值已經達到276億元。2001年9月,他花費1710萬元買入萬泰生物95%股權,19年過去,已經增值了1600倍。而低調的鐘睒睒,最為人所知的商業版圖,是即將在港交所上市的農夫山泉,估計上市后將是千億市值,鐘睒睒的財富也將超過1000億。
萬泰生物成立于1991年,最初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此后股權幾經轉換,主營業務倒沒變化,主要從事體外診斷試劑、體外診斷儀器及疫苗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雖說以疫苗為主營業務,但萬泰生物第一款疫苗從1998年開始研發,直到2012年才上市,而且這是一款戊肝疫苗,2019年銷售收入只有1400多萬,占比不到2%。
到了今年,第一款真正有市場前景的主打產品、從2003年開始研發的2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HPV疫苗,宮頸癌疫苗)馨可寧(Cecolin)才上市,而萬泰生物投入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11億元,可見醫藥行業真的需要時間和資金的錘煉。
萬泰生物的馨可寧是全球第三款HPV疫苗,同一天獲批的,還有沃森生物的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這是中國第一款13價肺炎疫苗,對標”疫苗之王“——輝瑞年銷售額58億美元的沛兒。而新冠疫情爆發后,康希諾和科興生物都處于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的第一序列。
那么,中國的疫苗行業,是否開始從過去的銷售驅動,轉向重視研發、兩條腿并重的趨勢上?萬泰生物的火爆,是2018年“疫苗危機”后行業走出陰影的投射,還是新冠疫情下對疫苗股票的一場資本炒作?
股價漲9倍、21個漲停是什么水平?
自4月29日登陸滬市主板以來,萬泰生物穩定地保持著每個交易日漲停的節奏,至6月1日,連續收獲了21個一字漲停板。
截至目前,創造了今年登陸滬市主板新股的記錄的,是2月上市的斯達半導,實現了22個一字漲停板。其次便是萬泰生物,而萬泰生物目前仍未開板,有望破記錄。
而把時間向前推放到更長的周期里,根據Wind數據統計,自2014年實行新股上市首日漲跌幅限制以來,共有51只新股上市后的一字連板數量突破20個。自2017年10月上市的聚燦光電之后,斯達半導、萬泰生物是兩年多來僅有的兩只達到20個一字連板的新股。 同樣在醫藥領域,上一個連板數量較多的是2018年上市的藥明康德,經16個一字板從首發的21.6元一路上漲至92.91元。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萬泰生物2017、2018、2019年分別實現了9.49億、9.83億元和11.84億元的營收,這其中比重最大的是診斷試劑。不過這個構成即將發生變化,萬泰生物的HPV疫苗已于今年5月正式上市,該公司預計銷售收入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萬泰生物聯合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IDVD)研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雙抗原夾心法)等11種檢測試劑,并投入了重組蛋白新冠狀病毒候選疫苗(COVID-19XWG-03)的研發。
與新冠相關的檢測試劑盒和疫苗是萬泰連漲的重要原因,一位證券分析師向八點健聞分析,檢測和疫苗是萬泰涉及的兩個重要概念,前者產品質量得到了國際認可,出口至多國;后者因為最終能夠完全對抗新冠病毒的將會是疫苗,而參與新冠疫苗研發的公司包括萬泰生物在內都有一定程度的超漲。
檢測+疫苗,萬泰生物踏準疫情需求
體外診斷和疫苗是萬泰生物的核心業務。
體外診斷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的樣本(血液、體液、細胞、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的診斷方法,國際上統稱為 IVD(In-Vitro Diagnostics)。新冠疫情期間,咽拭子采樣進行核酸檢測就是一種體外診斷方式。
根據其招股說明書,萬泰生物在艾滋、肝炎、結核、登革病毒等方面形成了特色檢測產品。2019年,診斷試劑和診斷儀器為萬泰創造了12億元的營業收入,占比超過八成。
相比體外診斷,疫苗研發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研發上市所需的時間也會更久。目前研發管線包括了重組戊型肝炎疫苗、二價宮頸癌疫苗、九價宮頸癌疫苗、新一代宮頸癌疫苗、凍干水痘活疫苗,其中僅前兩者獲批上市。
萬泰在招股書中對其核心競爭力歸結于研發能力,截至2019年底,公司擁有一支382人的研發團隊,占員工總數比為21.41%。
△ 來源:萬泰生物招股書
此外,萬泰生物和廈門大學共同組建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夏寧邵團隊保持緊密合作,萬泰生物每年提供不低于1000萬元的研究經費,享有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
報告期內,萬泰投入的研發費用分別為 1.59億元、1.38億元和1.6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在 15%左右。
△ 來源:萬泰生物招股書
這個比例在行業中處于較高位置,但是和占比近30%的銷售費用相比,這個比例仍然是不高的。
疫情爆發之后,萬泰生物投入了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盒和新冠疫苗的研發。
3月,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通過,成為當時已審批通過的 5 個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之一。此后,萬泰生物聯合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NIDVD)研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雙抗原夾心法)等11種檢測試劑。截至3月30日,萬泰生物已向國內供應43.7萬人份的檢測試劑,國外50.2萬人份。
根據萬泰披露的信息,該產品是采用雙抗原夾心法檢測血液樣本中的新冠病毒總抗體(包括 IgM、 IgG 和 IgA 等各種抗體類型),從方法學上保障試劑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更好的特異性、降低假陽率。此后,萬泰研發的多個新冠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獲歐盟CE認證,并出口供應至韓國、 意大利、匈牙利、奧地利、荷蘭等國。
4月2日,萬泰生物與葛蘭素史克(GSK)聯合宣布,雙方已在新冠病毒研發上開展合作。但目前來看,相比其他在研新冠疫苗,萬泰生物的進度已經落后了。

△ 來源:國盛證券
HPV疫苗五月正式上市,價格是進口疫苗的一半
HPV疫苗的上市對萬泰生物來說,是一個里程碑。
根據其招股說明書,作為全球第三家宮頸癌疫苗供應商、中國第一個上市的國產HPV疫苗,萬泰預計領先國內同行 2 年左右。
這個市場很龐大,根據萬泰的測算,目前國內適合進行宮頸癌疫苗接種的 9-45 歲女性共計約 3 億人,按國產宮頸癌疫苗售價為進口疫苗的 1/2(約 300 元/劑,900 元/人)計算,存量市場規模高達 2700 億元,按 1%的疫苗接種率估計市場需求為 27 億元。
目前市場上可獲得的宮頸癌疫苗分為二價、四價、九價,數字越大,能預防的病毒型號就越多。二價疫苗針對宮頸癌預防的總體保護效力為84.5%,九價疫苗的總體保護效力是92%。
△ 圖片來源:廈門大學公眾號
價格和低齡人群是萬泰的二價疫苗的優勢,定價為329元/針,9至14歲接種全程需兩針,即658元;超過14歲者全程需三針,即987元。而GSK的二價疫苗為580元/支,全程三針共花費1740元,默克的四價和九價疫苗則分別為798元/支、1298元/支,三針需要2394元和3894元。
在剛剛過去的五月,馨可寧已經正式上市,支付寶上已經能夠看到國產HPV疫苗的投放廣告。
△ 圖片來源:支付寶app推薦截圖
不過,對于市場需求,也有悲觀的預期。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此前接受時間財經采訪時表示,萬泰生物二價宮頸癌疫苗對目前國內市場格局不會造成較大改變,因為宮頸癌疫苗的消費屬性較強,消費者更喜歡九價的,二價宮頸癌疫苗優勢較弱。
萬泰生物的合作方廈門大學此前表示,首批投放的區域為湖北、新疆、吉林、云南、江蘇、山東等省份。從這一市場布局來看,能在一定程度上避開與默沙東和GSK的正面交鋒,用性價比打開二三線城市市場。
△ 來源:支付寶
除了2價疫苗,9價HPV疫苗也在萬泰的研發規劃中,2017年獲得批件、2019年完成了1期臨床,目前已進入了2期臨床,領先于其他國內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萬泰關于HPV疫苗的研發技術能夠幫助9價疫苗的保護率從92%提升至99%,這獲得了該行業領先企業GSK的認可,將向萬泰生物支付共計1.34億歐元里程碑款(約合10億元人民幣),用萬泰的HPV疫苗抗原技術開發新型宮頸癌疫苗,并向萬泰分享國際市場銷售收入。2019年11月,萬泰收到了首期1100萬歐元(約合8500萬元人民幣)里程碑款。
中國疫苗行業的變化,正在發生
過去很多年,中國的疫苗產業是銷售驅動型的。
君臨投研機構在一篇文章中把中國的疫苗產業描述為:典型的“兩條腿一大一小走路”的驅動模式,研發是小腿,銷售是大腿,因為前期研發成本高、后期生產成本低,只有賣的越多,才能快速回本,并產生數倍于營收增長的利潤。所以誰能把疫苗賣出去,白花花的現大洋掙回來,誰地位就高。典型的疫苗企業中,智飛生物的蔣仁生銷售出身,康泰生物的杜偉民銷售出身,長生生物高俊芳財務出身,她老公兼副總張友奎銷售出身,沃森生物董事長李云春也是銷售出身。
銷售驅動的好處是可以快速獲得現金流,有利于反哺研發,推出新的疫苗。
但銷售驅動也容易走入灰色地帶。例如長生生物2017年銷售費用5.83億元,而銷售人員一共25人,人均年度銷售費用超過2300萬。在裁判文書網中可以找出很多涉及疫苗經銷商行賄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的案件。
萬泰生物前期疫苗的銷售較少,不過,在檢測試劑的銷售中,該公司也卷入了一例醫院檢驗科主任的受賄案中,公司整體銷售費用占比也很高,接近30%。
而在重銷售的同時,如果輕了產品,就容易出問題。極端的案例就像2018年的長生生物疫苗事件,將不合格的疫苗推向了市場。
事件之后,疫苗行業陷入信任危機,面臨重新洗牌。
而產品研發這一端,陸續傳來好消息。2019年12月31日,萬泰生物的HPV疫苗和沃森生物的13價肺炎疫苗同時獲批,在這兩個領域有了和進口疫苗競爭的空間。而在新冠疫苗的研發競賽中,全球130多個項目,康希諾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科興生物的滅活疫苗,是極少數最早進入臨床試驗的項目。
不過,剛剛獲批的疫苗,在上市之后的反饋到底怎么樣,現在還不得而知。萬泰生物的這一波火爆行情,和疫情之下生物醫療行業整體的上漲也有關系,根據wind的細分行業指數來看,如果把最新的指數數據與年初數據相比計算漲幅,醫療保健社保與用品指數(50.65%)、生物科技指數(45.37%)、生命科學工具和服務指數(26.01%)等均排列靠前,像康希諾的股票,在高峰時也上漲了3倍。
中國的疫苗行業,是否會從銷售驅動轉向銷售、研發并重的模式,現在還無法得出結論。但變化,正在發生。
吳曄婷|撰稿
王吉陸|責編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注八點健聞,獲取更多健康專業資訊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