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內外期權市場的發展
期權市場萌芽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在17世紀30年代的“荷蘭郁金香”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期權交易。到18世紀和19世紀,美國和歐洲的農產品期權交易已相當流行,但均為場外交易,直到1973年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建立后,第一張標準化期權合約出現。
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以長期國債期貨為標的物的期權交易,1983年芝加哥商品期貨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價指數期權。隨著指數期權的成功,1984年—1986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陸續推出了大豆、玉米、小麥等品種期貨期權。
美國期權交易的示范作用帶動了世界各國期權市場的發展。目前全球有影響的期權市場有韓國期貨交易所(KOFEX)、CBOE、歐洲交易所、紐約泛歐交易所等。

伴隨著場內標準化期權的繁榮,場外期權也獲得了長足發展。20世紀90年代之后,場外奇異期權日益增多,既保證了交易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滿足了開發者的利潤空間。場外期權越來越有競爭力,一方面反過來迫使交易所開始推出非標準化的期權交易,如靈活期權;另一方面,促使交易所合作日益加強,并購浪潮不斷涌現,如紐約泛歐交易所收購了群島交易所(ARCA),納斯達克OXM集團收購了費城股票交易所(PHLX)。
中國銀行在外匯期權的創新方面走在前列,2002年12月12日,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批準下,宣布推出個人外匯期權交易“兩得寶”,打響了中國期權交易的第一槍。初期的外匯期權業務交易的品種為普通歐式期權,客戶只能辦理買入外匯看漲或看跌期權業務;2011年11月外匯管理局規定客戶可以同時買入或賣出期權形成外匯看跌期權風險逆轉期權組合和外匯看漲風險逆轉期權組合。
另外,我國場內期權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2015年2月9日,上證50ETF期權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掀開了中國衍生品市場產品創新的新的一頁。隨著股票期權和股指期權、商品期權的陸續推出,將形成遠期、互換、期貨、期權完整的衍生品體系,為廣大投資者提供良好的資產組合工具。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