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2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結束,全球股市、期市也正式收官。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年,A股整體走出“W”型行情,滬指最終站穩3000點。
截至12月30日收盤,上證指數上漲0.51%報3089點,深證成指上漲0.18%報11015點,創業板指下跌0.11%報2346點,三大指數全年分別累計下跌15.13%、25.85%和29.37%,結束了自2019年來的年線“三連陽”。
從全球來看,截至昨日下午3時,亞洲市場方面,日經225指數全年累計下跌9.37%,韓國綜合指數下跌24.89%;美國股市中,道瓊斯、納斯達克和標普500三大股指全年分別下跌8.58%、33.03%和19.24%;歐洲市場方面,英國富時100指數全年上漲1.74%%,法國CAC40指數和德國DAX指數分別累計下跌8.1%和11.41%,俄羅斯RTS年內累計下跌41.29%。與全球主要股指表現對比,A股表現整體差強人意,僅僅跑贏俄羅斯RTS、納斯達克指數、韓國綜合指數、標普500指數。
回顧今年全年A股行情,一德期貨股指期貨分析師陳暢表示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2022年年初至4月底,A股市場整體表現持續疲弱,尤其進入4月后,在美元流動性快速收緊、人民幣匯率快速貶值和國內疫情反彈的背景下,A股指數中樞再次出現大幅下移。滬指也由年初的3600點一度下探至年內低點2863點;其次是4月底至7月初,隨著多項穩增長政策逐漸落地,投資者預期國內經濟企穩復蘇,由此帶動市場風險偏好回升,并推動A股出現超跌反彈至3400點附近;再次是7月至10月末,在國內經濟復蘇挑戰仍存,海外主要經濟體雖然面臨經濟周期下行壓力,但由于通脹居高不下,貨幣政策依然表現為強勁緊縮的情況下,A股再次振蕩回落;最后是11月以來,此前市場的被壓制因素有所緩解,投資者在防疫措施優化和地產供給側穩增長政策下開始交易經濟復蘇預期,A股也重新穩定在3000點上方。
在即將來臨的2023年,A股行情是否仍值得期待?對于投資者來說,又將蘊藏哪些投資機會?
陳暢認為,從明年全年來看,A股可能會經歷復蘇預期反復、穩增長政策發力、復蘇事實驗證等多個階段,預計整體將呈現冬去春來,逐浪前行特征。就短期而言,2022年11月受益于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化、地產供給側穩增長政策頻出等利好因素,A股在復蘇預期作用下出現反彈。但也需注意,12月國內疫情使得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都受到影響,短期經濟增長壓力較大,并對市場情緒造成擾動,預計該擾動因素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年初。
“從投資機會來看,整體看2023年上半年市場風格或偏向價值,下半年逐漸轉向成長。2022年地產、消費等順周期屬性較強的行業表現較為疲弱,而部分資源品和新能源產業則維持高景氣度。因此,我們認為2023年隨著經濟企穩回升,傳統經濟相關板塊盈利增速具備回暖預期,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新能源車產業鏈面臨滲透率提升斜率新階段、資源品高基數低需求下業績難以維持的情況,增速或將邊際回落。”陳暢說。
在賈婷婷看來,總的看,2022年面臨的各種風險在2023年都有望緩解,無論是實際經濟數據還是市場預期都有望改善。2023年我國疫情防控措施進一步優化,企業和居民有望回歸正常生活,經濟前景有望改善,預期推動下股市有望迎來較為持續的上漲行情。為加快經濟復蘇,房地產政策不斷放松,房地產相關行業均能受益,這將利好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而從長期來看,科技創新仍是主要方向。
去年全年期市成交量、成交額同比分別下降9.93%和7.96%
昨日晚間,2022年全年期貨市場成交數據新鮮出爐。據中期協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期貨市場(含期權市場)成交量約6.62億手,成交額約48.0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22%和7.29%,環比分別下降5.45%和9.08%。今年1—11月,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約67.68億手,累計成交額約534.9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93%和7.96%。
分交易所看,12月份,上期所成交量約1.80億手,成交額約12.7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02%和下降3.96%,環比分別增長0.34%和下降2.97%;上期所子公司上期能源成交量約0.12億手,成交額約2.7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17%和8.16%,環比分別增長13.25%和1.88%;鄭商所成交量約2.46億手,成交額約9.5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72%和21.47%,環比分別下降6.29%和3.00%;大商所成交量約2.10億手,成交額約10.63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93%和5.24%,環比分別下降8.43%和4.60%;中金所成交量約0.14億手,成交額12.3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65%和25.09%,環比分別下降24.28%和22.90%;于去年4月19日揭牌、今年正式開市的廣期所成交量約19.36萬手,成交額約158.40億元。
持倉方面,截至12月末,全國期貨市場持倉量約3571萬手,較上月下降9.70% 。其中,上期所月末持倉量約842萬手,環比下降8.11%;上期能源月末持倉量約27萬手,環比下降14.18%;鄭商所月末持倉量約1347萬手,環比下降10.38%;大商所月末持倉量約1224萬手,環比下降10.86%;中金所月末持倉量約129萬手,環比下降0.73%;廣期所月末持倉量約2萬手。
一是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繼續擴散、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升級、全球性高通脹等因素對大宗商品市場形成供給沖擊;同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短期內大幅加息與“縮表”步伐,導致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影響了國內相關品種期貨交投情緒、實體企業資金短缺和正常交易的“旺季不旺”。
二是從2022年商品市場八大板塊成交數據來看,成交量指標上跌幅最大四個板塊為能源、有色金屬、飼料養殖和軟商品,分別下降35%、34%、28%、23%;成交額指標上跌幅最大四個板塊是有色金屬、軟商品、鋼鐵建材和貴金屬,分別下降30%、27%、23%、18%;2022年這四個板塊眾多品種也是成交大幅萎縮,其中煤焦三品種、雞蛋、鎳、蘋果、錳硅、尿素、菜粕、銅、銀、燃料油、紙漿和天膠等品種成交量同比下降均有25%以上。

三是在去年表現活躍的期貨品種今年全年成交規模保持了增長,給予了期貨市場成交規模一定支撐。其中2年期國債期貨、低硫燃料油、花生、5年期國債、20號膠、聚氯乙烯、純堿、液化石油氣、生豬、鐵礦石、原油、10年期國債、短纖、中證500股指、石油瀝青、PTA、棕櫚油、鐵礦石、錫、銅和鋅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占比在今年居市場前20位,這些最活躍品種成交規模保持增長的情況,大大減緩了全市場交易規模萎縮的幅度。
而2022年成交規模下降居前的期貨品種前20位包括煤焦三品種、雞蛋、鐵合金、白銀、銅、尿素、玻璃、棉花、紅棗、蘋果、豆菜粕、鎳、天然橡膠、紙漿、鋼材、苯乙烯、玉米和白糖期貨。
四是2022年金融期權成交量微增但成交額下滑,國內股票期權和股指期權全年總成交量為125757萬張,同比增長2.9%;全年總成交額10005億元,同比萎縮13.2%;12月末總持倉量達到441多萬張,同比減少18%。其中上證50ETF期權仍是投資者最為喜愛的交易品種。
展望2023年,王駿預測,明年我國期貨市場發展還將面臨宏觀經濟環境、全球經濟復蘇情況和歐美加速縮表政策等較多外部因素影響,大量企業加大風險管理力度并積極參與期貨期權套期保值交易需求大增,同時大型金融機構在面對全球系統性經濟與金融風險下也將繼續加大利用金融期貨期權的風險對沖操作。因此,在國內期貨期權市場具備健全的交易機制和有效法律法規的背景下,國內市場將進一步吸引風險管理資金積極參與,預計2023年全國期貨期權市場成交規模將在2022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
從12月商品期貨走勢來看,廣州金控期貨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程小勇表示,截至今年收官,12月份國內期貨市場走勢延續11月回暖勢頭,大多數期貨品種收漲,其中漲幅較大的有滬鎳、滬錫、瀝青、鐵礦石、螺紋鋼、玻璃等,主要原因是在國內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國內經濟擴大內需,以及房地產融資松綁等政策利好下國內經濟復蘇預期持續升溫。
“總的來看,12月,以建材類為代表的反映國內需求屬性的商品漲幅較大;而有色金屬中滬鎳和滬錫的上漲一方面是因需求改善,另一方面也受印尼等國家出口政策收緊影響;此外貴金屬板塊也表現較好,主要與海外美聯儲加息節奏放緩,實際利率回落有關。”程小勇說。
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申萬期貨研究所所長助理汪洋認為,中國經濟有望迎來階段性復蘇,有色金屬作為重要工業品,將受益于經濟各領域的增長,終端需求有望較2022年迎來一定幅度改善,目前有色金屬各品種庫存水平普遍不高,在下游需求回升的帶動下,有色金屬價格或將出現一定幅度回暖;化工品在2023年中利潤高彈性或將是常態;農產品市場方面,消費依然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以白糖為例,2022年的防疫政策使得國內白糖表觀消費出現明顯下滑,而下游的食品企業和貿易商庫存也處于非常低迷的狀態。2023年,隨著防疫政策的放松,國內食糖消費也將出現反彈。同時類似生豬、蘋果、花生等農產品的消費改善預期也值得期待。
“總的來說,在農歷春節到來之前,大宗市場有望圍繞消費預期復蘇進行博弈,風險點也將體現在預期和現實的差距中。”汪洋說。
外盤大宗商品走勢明顯分化:倫鎳暴漲超40%,原油幾乎回吐年內全部漲幅
我們即將揮手告別的充滿不確定性的2022年。回顧這一年,全球通脹、供應鏈危機、俄烏戰爭、極端天氣給世界經濟蒙上了陰影,同時新冠肺炎也在持續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這一年,全球經濟出現了繼1970年以來最嚴重的下滑,消費者信心也大幅下降至此前經濟衰退的水平;這一年,為了應對通脹,美國在2022年內連續七次加息,累計幅度達到425BP,美元指數也從年初的95.65一路上行至近20年來最高點114.79(9月28日),進入四季度后,市場對通脹見頂信心增強,美元指數隨之回落至目前的104左右。
這一年,對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來說,全球宏觀和地緣政治因素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美聯儲加息、國內防疫政策變化、俄烏沖突等關鍵詞交織,左右著市場的走勢。
其中,LME鎳在外盤有色金屬板塊中可謂一枝獨秀,年漲幅位居首位達44.93%(截至昨日下午3時)。光大期貨研究所表示,受到俄烏地緣沖突影響,LME鎳在今年發生歷史性的擠倉行情,盤中價格一度突破10萬美元/噸(3月8日交易取消)。之后市場一直在緩慢修復LME鎳擠倉給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價格持續回落。直到8月份后,受利好政策拉動,倫鎳觸底回升。
國際原油則體驗了一把“過山車”行情,其中WTI原油年中一度漲超13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更是逼近140美元/桶,但經過下半年后較年初今僅分別上漲了5.96%和8.02%(截至昨日下午3時)。
“總的來看,原油在今年上半年高歌猛進主要是因為需求復蘇疊加俄烏沖突導致的原油、天然氣緊缺;而進入下半年后,為了防止油價過高影響世界經濟,產油國與用油國默契地把油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最后在全球央行加息的大背景下,原油持續下跌幾乎磨平全年漲幅。”汪洋說。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