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9月走勢回顧
步入2022年9月以來,隨著前期國內多地甲醇裝置陸續檢修結束步入重啟,供應壓力逐漸回升。而海外伊朗氣制裝置在9月初陸續恢復生產,料對10月進口船貨增多形成負面預期。
不過俄羅斯斷供歐盟天然氣在9月初突然發酵并傳導至全球化工產品,從而引發共振效應,甲醇因此也間接受益出現上漲。
雖然歐美通脹壓力依然偏高,且歐洲央行在9月實施超常規加息舉措,美聯儲料在9月議息會議中也會實施75個基點的加息。
但產業邏輯因素暫時蓋過宏觀偏空氛圍,從而驅動9月國內2301合約呈現企穩反彈的走勢,期價承接8月底以來的上漲勢頭,繼續攀升至2700-2800元噸區間。
隨著歐美央行加息利空靴子暫時落地,未來宏觀面處于真空,產業邏輯將主導。
二、歐美通脹分化,流動性趨緊壓力不減
近兩年以來,一再反復的疫情令海外供給恢復緩慢,而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大力度的財政刺激不僅令需求快速膨脹,而且也對其國內勞動力供給形成持續抑制,疫情疊加俄烏沖擊加劇的雙重影響下閉合緩慢的供需缺口令全球通脹壓力逐月抬升,并先后迫使歐美央行開啟貨幣正常化。
今年3月以來,為應對油價、食品價格和其他生活成本的全面飆升,美聯儲已五次加息,加息幅度累計達300個基點,但美國通脹水平仍未出現明顯下降。
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8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3%,環比上漲0.1%。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后,美國8月核心CPI同比上漲6.3%,環比上漲0.6%。
雖然美國8月的通脹速度盡管同比有所放緩,但核心CPI數據大幅上升,顯示通脹壓力依然強勁而頑固,且物價回落的速度并不匹配美聯儲抗通脹的力度。
受此影響。9月21日,美聯儲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75個基點到3%至3.25%之間。這是美聯儲今年連續第三次加息75個基點。
美聯儲今年3月開啟加息周期應對高通脹,已連續進行5次加息,累計加息300個基點。本次美聯儲的點陣圖比市場預期更鷹派。
點陣圖顯示,多數官員預計到今年底還要再加息125個基點,將11月再加息75基點的可能性擺上臺面。
據CME“美聯儲觀察”:美聯儲11月加息50個基點至3.50%—3.75%區間的概率為36.5%,加息75個基點的概率為63.5%,加息100個基點的概率為0%。
到12月累計加息100個基點的概率為33.7%,累計加息125個基點的概率為61.5%,累計加息150個基點的概率為4.7%。
除此以外,受俄烏沖擊帶來能源危機,歐元區國家面對持續高位運行的和天然氣價格,通脹壓力也在今年二季度快速攀升。
可以看到,通脹高企、歐元弱勢、能源危機、“碎片化”風險令歐元區身處多重困境之中。據顯示,2022年8月歐元區消費者物價調和指數(HICP)按年率計算上漲至9.1%,不僅高于7月的8.9%,更是今年第5次打破歐元區成立以來的通脹歷史紀錄。
另外,剔除能源和食品等不穩定因素,核心通脹率也提升至4.89%的歷史高點。受此影響,9月8日,歐洲中央銀行召開貨幣政策會議,決定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均上調75個基點,并表示可能繼續加息,意在進一步遏制通脹水平。
這是自2002年實體歐元貨幣面世以來最大幅度加息。面對歐美國家持續高通脹威脅,預計四季度全球流動性趨緊態勢將進一步升級。
雖然加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歐美國家持續攀升的通脹困境,但同時也會挫傷經濟,況且在疫情尚未消停,而且俄烏沖突加劇的背景下,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凸顯。
據國際貨幣資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顯示,由于俄羅斯和烏克蘭地緣沖突對兩國經濟的直接沖擊和衍生影響,同時全球財政和貨幣政策收緊壓力以及疫情對中國經濟沖擊影響。
預計2022年和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均下調至3.6%,相比此前1月份發布的數據,此次報告分別將2022年和2023年的增速預測下調了0.8和0.2個百分點。
2023年之后,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將放緩,并在中期回落至3.3%左右。其中在發達經濟體,2022年整體經濟增長預測從3.9%下調至3.3%;2023年從2.6%下調至2.4%。
在發展中國家中,IMF將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降至4.4%和5.1%,相比上次預期下調了0.4和0.1個百分點,仍高于全球水平。
此外,IMF分別把2022年發達經濟體平均通脹率和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通脹率調升了1.8和2.8個百分點至5.7%和8.7%。
可以預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進入本輪貨幣緊縮周期與進入上一輪周期時的一些主要差異,會放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本輪加息周期中的脆弱性。
三、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國內經濟穩中改善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局面,我國國民經濟繼續恢復,開局總體平穩。不過二季度以來世界局勢復雜演變,國內疫情影響持續,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
2022年8月,雖然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多發、極端高溫天氣等多重超預期考驗,但是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加力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政策措施的提振下,國民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生產需求穩中有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多數指標好于上月。
據顯示,2022年8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4%,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顯示景氣水平有所回升。
不過2022年8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錄得49.5,較7月回落0.9個百分點,降至榮枯線以下,顯示制造業在經歷了兩個月的擴張后重現收縮。
在其他指標方面,2022年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比上月加快0.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32%。
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258億元,同比增長5.4%,比上月加快2.7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05%。1-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7106億元,同比增長5.8%,比1-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8月份環比增長0.36%。
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5%,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環比下降0.1%。8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3%,漲幅比上月回落1.9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2%。
可以看到,9月中旬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抓住當前緊要關口,及時果斷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規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總的來看,在需求回暖、生產恢復背景下,經濟延續恢復發展態勢。受益于政策效應不斷釋放,投資、消費增速將繼續回升,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速將較二季度明顯提高。
三季度經濟增速將顯著反彈,整個下半年經濟增速將明顯超過上半年,全年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將保持較高水平。
四、國內煤炭產量增速放緩,進口同比萎縮
為了保障我國基礎能源有序平穩供應,同時漸進推進新能源發展,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傳統能源不會過快退出,在新增產能及存量挖潛空間有限的背景下,國內主要產煤省份和煤炭企業持續做好煤炭增產增供各項工作,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釋放優質煤炭產能,推動煤礦穩產達產。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原煤生產保持穩定,進口由降轉升。2022年8月份,我國生產原煤3.7億噸,與上月基本持平,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回落8.0個百分點,日均產量1195萬噸。
進口煤炭2946萬噸,同比增長5.0%,上月為下降21.8%。2022年1-8月份,我國生產原煤29.3億噸,同比增長11.0%。進口煤炭16798萬噸,同比下降14.9%。
與此同時,我國煤炭生產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截至2021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500處以內,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左右。
其中,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72處、產能11.24億噸/年,在建千萬噸級煤礦24處左右、設計產能3億噸/年左右。晉陜蒙新四省區原煤產量33億噸,占全國的79.9%,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
此外,國家發改委部署開展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履約專項核查。通知要求,煤炭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應達到自有資源量的80%以上,發電供熱企業年度用煤應實現中長期供需合同全覆蓋。
每筆煤炭中長期合同必須在合理區間內明確價格水平或執行價格機制。另外,在強化能源保障方面,近期《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方案中強調,統籌布局區域性煤炭儲備基地,鼓勵煤炭應急儲備項目建設,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在國內煤炭供應趨于平穩增長,同時煤炭價格受國際能源價格重心顯著抬升的背景,未來甲醇成本支撐邏輯雖然階段性減弱,但長期依然存在支撐效應。
五、國內限電結束甲醇裝置重啟增多
由于今年8月,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影響,導致四川、重慶、湖北和安徽等地用電負荷緊張,持續性高溫致限電范圍擴大至甲醇行業,從而導致甲醇產量在8月出現回落。
據統計,2022年8月份甲醇產量約639萬噸,較上月減少約27萬噸,環比減少4.08%,2022年累積產量約5324.46萬噸,相比去年同期增加約5萬噸。
隨著今年夏季高溫天氣結束以后,國內部分缺電省份針對工業企業的限電措施陸續解除。受此影響,多個省份的甲醇生產企業在9月結束檢修,陸續復產。
據不完全統計,9月份重啟裝置涉及產能約810萬噸,日產能回歸量約22360噸;具體來看,青海中浩60萬噸甲醇裝置于8月23日停車,預計9月6日重啟;新疆新業50萬噸甲醇裝置計劃8月26日檢修7-10天;
神華新疆180萬噸甲醇裝置于8月15日停車,烯烴同步停車,甲醇裝置計劃9月26日恢復;東華60萬噸甲醇裝置計劃9月5日停車檢修25天;神木60萬噸甲醇裝置于8月22日停車檢修,計劃9月5日重啟;
目前西南地區市場裝置受限電影響仍存,瀘天化、四川煤焦化、旺蒼等裝置依舊處于停車狀態,重啟時間待定。
截止9月16日當周,國內甲醇裝置平均開工率在73.24%,月環比回升1.19%。整體來看,國內9月甲醇供應將有所回升,增幅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川渝因限電停工項目于8月底多逐步重啟,關注9月初提負節奏;
其次,統計9月計劃內檢修項目暫不多,涉及東華、新疆天業、國焦、新疆心連心及寶豐二期等,整體涉及量較8月略縮,且9月中上神木、內蒙古黑貓、天福、和寧等前期檢修項目存開車預期。
此外,9月仍需密切關注寧夏鯤鵬、久泰、安陽順成及山西鑫東亨等新項目釋放節奏。故綜上來看,預計9月甲醇供應端較8月將有一定程度提升,另需持續關注因煤炭問題引發供應縮量影響。
六、海外甲醇進口料將止跌企穩,港口去庫步入尾聲
在國際甲醇方面,雖然今年第一季度受內外盤倒掛及伊朗低開工影響,我國一季度甲醇進口量下滑,不過步入二季度以后,隨著伊朗限氣的結束,伊朗地區開工增加,中國甲醇進口量得以增加。
由于7月伊朗多套氣制甲醇裝置檢修增多以及9月臺風因素干擾,導致8-9月進口我國船貨數量下降以及到港卸貨受到影響。
在國際甲醇方面,步入三季度最后兩個月,此前處于暫時檢修的伊朗裝置逐漸重啟并重新供貨對外出口。據顯示,伊朗的ZPC330萬噸2套裝置、Kaveh230萬噸裝置、Busher165萬噸裝置、Kimiya165萬噸裝置和Sabalan165萬噸均陸續結束檢修,在8月中下旬全面重啟開工。
而只有文萊的BMC85萬噸裝置計劃9月檢修。在進口方面,2022年7月份,中國甲醇進口總數量125.18萬噸萬噸,同比增加41.33%,環比增加19.65%,2022年1-7月份累計進口總量725.8萬噸,同比去年增加7.69%;
其中7月份進口數量前三的國家:阿曼、沙特阿拉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分別占進口總量的46%、14%、11%。來源國方面主流區域變動不大,個別區域略有調整。
8月中國甲醇進口量較7月呈縮減態勢,基于7月伊朗等主要海外產地裝置停車集中,疊加船只趨緊引發的整體裝船節奏放緩,故導致8月進口呈現下滑,預計月內實際進口在97-99萬噸附近。
而9月進口來看,預計整體仍維持相對偏少水平;雖月下旬海運費有回落,海外運力有所緩解,然國際裝置波動仍存,加之8月國內烯烴開工較低,或間接影響部分到船預期,故預計9月中國甲醇進口或維持在95-98萬噸附近。
在外部供應減弱的背景下,8月下旬以來,國內港口甲醇庫存見頂回落,經歷了6周去化階段,自79.98萬噸下滑至62.49萬噸,累計減少17.49萬噸。
截止9月16日當周,華東和華南港口甲醇庫存周環比略微回升1.94萬噸至64.43萬噸,較年內高點79.98萬噸,累計下滑15.55萬噸。
在內地庫存方面,截至2022年9月16日當周,國內東北地區甲醇庫存為0.75萬噸,華北地區甲醇庫存為3.20萬噸,華東地區甲醇庫存為7.00萬噸,華中地區甲醇庫存為1.17萬噸,西北地區甲醇庫存為26.38萬噸,西南地區甲醇庫存為3.80萬噸。
上述庫存合計達42.30萬噸,月環比回升10.18%。總體來看,隨著海外裝置檢修結束,船貨陸續增多,港口庫存去化結束,料將重新迎來累庫階段。
七、2022年9月我國煤制甲醇虧損顯著改善
甲醇根據不同制法,主要分為煤制、天然氣制、焦爐氣制三種,而三種制法的分布區域以及成本各有不同。
目前國內70%以上的甲醇產能是以煤制工藝路線為主,剩余為天然氣與焦爐氣為原料的甲醇裝置占比合計達30%左右。
由于以煤炭為原料的工藝占總產能的四分之三以上,而從煤制甲醇裝置成本結構來看,原料煤和燃料煤的成本又占到總成本的70%-80%,因此煤炭價格走勢對甲醇成本端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
目前煤制甲醇的成本受原料成本影響差異較大,原料煤為西北內部采購的企業成本明顯較低,而華東外采企業成本較高;
焦爐氣制甲醇成本較低,且單套規模較小,開工率與焦化整體利潤關系更大;天然氣制甲醇成本較為穩定,相比煤制成本也較低。
其中,西北地區、華中和山東地區以煤炭制造甲醇工藝為主,而西南地區則以天然氣制甲醇為主,且利潤較為可觀。
2019年開始,甲醇產業進入低利潤時代。在低利潤背景下,利潤對于開工率傳導呈現“階梯式”,其中河南、山東等地為邊際產能,開工率下滑反應較快且幅度較大,可以作為領先指標參考,而陜西、內蒙古等地不明顯。
西北內部采購的原料煤價格最具優勢。從原料煤采購價格來看,地理位置越靠北且以集團內部采購為主的生產企業最具優勢,以神華、兗礦、中煤2021年均價在491元/噸,而西北外采的均價在878元/噸。而市場化采購的均價在1028元/噸,其中華東外采的均價在1128元/噸。
也就是說,西北內部采購與華東外采的價差能夠達到636元/噸,原料端的價格差異相當明顯。西北地區的煤制甲醇企業的一個大概成本,總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財務成本。
管理成本就是一些人員費用、雜費。財務成本就是甲醇很多裝置你需要銀行貸款的,包括你的資金使用利息,以年化6%來核算。
原料(原料煤、燃料煤)及動力的成本一般占到甲醇總成本的75%以上,其中原料煤約占51.8%。
計算發現,截止2022年9月16日當周,我國西北地區煤制甲醇制造成本在3372元/噸,而完全成本在3622元/噸。而2022年9月16日,西北甲醇現貨報價維持在2500元/噸。
以制造成本核算,西北地區煤制甲醇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額達到872元/噸,成本利潤率在-25.86%左右。截止2022年9月19日,西北煤制甲醇期貨盤面利潤為-864.79元/噸(制造成本核算),完全成本利潤在-626元/噸。
山東地區的煤炭采購成本要比西北地區高,總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財務成本。管理成本就是一些人員費用、雜費。
財務成本就是甲醇很多裝置你需要銀行貸款的,包括你的資金使用利息,以年化6%來核算。計算發現,截止2022年9月16日當周,我國山東地區煤制甲醇制造成本在3284元/噸,而完全成本在3534元/噸。
而2022年9月16日,山東甲醇現貨報價維持在2750元/噸。以制造成本核算,山東地區煤制甲醇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額達到534元/噸,成本利潤率在-16.26%左右。
截止2022年9月19日,山東煤制甲醇期貨盤面利潤為-538元/噸(制造成本核算),如果是完全成本核算,利潤為-788元/噸。
內蒙地區的煤制甲醇企業的一個大概成本,總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管理成本、財務成本。計算發現,截止2022年9月16日當周,我國內蒙地區煤制甲醇制造成本在3218元/噸,而完全成本在3468元/噸。
而2022年9月16日,山東甲醇現貨報價維持在2680元/噸。以制造成本核算,山東地區煤制甲醇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額達到538元/噸,成本利潤率在-16.72%左右。
截止2022年9月19日,山東煤制甲醇期貨盤面利潤為-472元/噸(制造成本核算),如果是完全成本核算,利潤為-722元/噸。
對比2021年煤制甲醇裝置生產利潤來看,去年上半年煤制甲醇利潤整體偏高,維持在20%-30%;下半年開始煤制甲醇受煤炭價格高企的影響,整體利潤回落甚至處于深度虧損,最大虧損達30%-40%;2022年上半年,煤制甲醇虧損有所改善,虧損幅度縮窄至10%-20%。
目前來看,由于8月下旬以來,國內甲醇期現貨價格集體反彈走強,并延續至9月中下旬,顯著緩解和改善了煤制甲醇生產企業的虧損程度,預計后市隨著煤制甲醇裝置利潤修復,供應壓力有望趨增。
八、甲醇下游需求有所改善
近些年以來,我國甲醇年度表觀消費量呈現平穩增長的態勢,不過從增速角度來看,從2018年開始逐年下滑。從傳統下游產業來看,2022上半年除醋酸行業產能有增外。
近兩年,甲醛行業新增產能釋放也逐步加快,且新增項目在新舊產能替換過程中,整體向大型化發展特點明顯。
2022年受到疫情以及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市場需求有所下滑。甲醇下游開工多數下滑,需求端走弱。
據統計,2022年7月中國甲醇表觀消費總量798.86萬噸,環比減少1.28%,較去年同期增加約36萬噸,同比增加4.79%。1-6月份表觀消費總量約5497萬噸,同比去年增加4.2%。
甲醇需求端步入9月以來,甲醇傳統需求和烯烴需求有所改善。在下游傳統需求領域,基于“金九銀十”預期,甲醛、二甲醚及醋酸需求或略有提升。
據統計,截止9月16月當周,國內甲醛開工率維持在21.44%,月環比小幅回升3.06%。同時二甲醚方面,開工率維持在23.61%,月環比小幅回升2.11%。
醋酸開工率維持在90.87%,月環比小幅回落2.14%。MTBE開工率維持在53.74%,月環比小幅回升0.56%。除了傳統消費領域依然偏弱外,作為甲醇下游最大需求的烯烴需求尚未走出淡季模式。
9月國內魯西烯烴計劃恢復,然陽煤8月底檢修,寶豐二期存檢修計劃,神華新疆維持檢修,且港口部分停工項目重啟與否存較大不確定性,故該類需求或整體恢復有限。
截止9月中旬末,國內MTO/MTP平均開工率下滑至74.72%,月環比小幅回落1.08%。整體而言,隨著四季度傳統需求旺季到來,甲醇下游傳統消費領域和新興消費領域或逐漸迎來改善,需求驅動因素有望在四季度開始發力。
九、天然氣供應中斷誘發歐洲能化商品集體漲價
眾所周知,俄羅斯天然氣進入歐洲主要有4條管線,分別是“北溪”管線、“亞馬爾-歐洲”管線、“烏克蘭”管線和“土耳其溪”管線。前二者主要將天然氣輸往西北歐地區(德國、法國、比利時與荷蘭),因為該地區每年對天然氣的消費量較大。
由于上述區域經濟發達,天然氣基礎設施完善,因此才會有歐洲重要天然氣價格風向標——荷蘭TTF基準天然氣期貨。
不過據了解,“北溪-2”管線雖于去年8月建成,但未能拿到運營許可便宣告關停“胎死腹中”。而“北溪-1”管線也因今年俄烏沖突爆發后屢遭歐盟制裁干擾,作為反制措施,俄羅斯不斷壓縮該管線輸氣量,9月初索性直接關停。
此外,“亞馬爾-歐洲”管線則于去年年底就已經關停。而輸往中歐的“烏克蘭”管線(兄弟/聯盟管道)于今年5月停止輸氣,輸往南歐的“土耳其溪”管線也于今年6月下旬關停。
換言之,目前俄羅斯徹底關上了輸往歐盟管道天然氣的“閥門”。歐盟“氣荒”加劇且彌補措施不足。可以看到,俄羅斯對歐盟實施的“斷氣”制裁已經令歐洲國家陷入能源危機之中。
據統計,2021年歐盟進口天然氣達372.8億立方米,其中進口管道天然氣293.1億立方米,進口液化天然氣79.7億立方米,二者分別占比78.62%和21.38%。
其中歐盟進口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合計占比高達42.4%,為158.07億立方米。在缺失42.4%天然氣進口量的背景下,歐盟應對能力卻十分有限,導致夏季高溫天氣下,歐洲電力價格暴漲,民眾苦不堪言。
雖然今年以來,歐盟積極采取“開源、節流、增儲備”的措施,但接下來可能較難熬過2022年的冬天。歐盟要求各成員國天然氣庫存在今冬(11月1日)前至少達到其儲氣能力的80%,而截至8月底,除了少數幾個國家達標外,多數歐洲小國依然處在“溫飽線”以下,未能達標。
據估算,以目前歐盟各成員國天然氣儲備庫存量來看,如果沒有極寒天氣加持,預計可以勉強維持到明年3月底。
而一旦出現極寒天氣,歐盟各成員國將無法支撐到明年1月底,屆時面臨徹底斷氣的風險。歐盟化工品地位較高對甲醇產能存在影響。據統計,在歐盟天然氣消費行業中,有31%用于供熱和供電,27%用于工業,24%用于居民生活,剩下的18%用于商業和其他領域。
如果今年冬季歐洲地區遭遇極寒天氣,那么歐盟除了降低能源消費外,壓縮部分領域的天然氣消費也勢在必行,預計壓縮工業領域的天然氣消費首當其沖。
歐洲化工業40%以上的原料來自天然氣,并且生產流程中也大量依賴天然氣。“氣荒”不但會引發歐洲高端和特種化工品供應短缺,而且化工品生產成本也將明顯提升,從而帶動全球化工品價格中樞上移。
歐洲全年甲醇總需求在900萬噸左右,進口依存度超50%。換言之,“氣荒”帶來的歐洲甲醇供應和需求空白需要從其他地區填補。
在全球化工品貿易一體化程度較高的背景下,勢必會導致連鎖反應出現,造成第三方進口貨源減少,形成其他區域供應缺口。
此次俄羅斯關停“北溪-1”管線猶如“蝴蝶效應”,正在“扇動翅膀”引發其他地區化工品短缺和能源危機的傳導。
俄烏沖突的衍生風險正在不斷發酵,歐洲也正在上演能源危機,而隨著歐洲冬季到來以后,原油和天然氣價格在地緣因素和季節性需求因素疊加下,有望重新出現較高的溢價空間。
十、2022年10月甲醇走勢展望
綜合來看,對于2022年10月國內甲醇期貨市場而言,筆者認為,由于歐美8月通脹數據依然居高不下,因此歐洲央行和美聯儲雙雙超常規加息75個基點以應對高通脹壓力。
由于9月歐美央行議息落幕以后,10月議息會議缺席,年內還剩11月和12月兩次議息會議。換言之,未來近兩個月內宏觀面或出現真空現象,不過仍需關注9-10月份歐美通脹數據情況。
轉向國內市場,受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拖累,我國出口面臨一定壓力,不過在國內穩經濟政策持續出臺和發力下,8月各項經濟指標出現改善現象,預計四季度有望繼續維持平穩態勢。
就甲醇供需基本面來看,隨著9月國內甲醇裝置重啟增多,供應壓力穩步趨增,同時海外伊朗氣制甲醇裝置也全面重啟,船貨壓力料在10月中上旬集中體現,從而造成港口累庫。
不過需求和外圍成本優勢料帶來利多支撐。四季度甲醇下游需求有望繼續改善,同時歐洲天然氣斷供危機料鼓舞全球化工品集體漲價并帶動甲醇受益跟漲。整體來看,預計后市甲醇期貨2301合約價格重心有望穩中抬升。
來源:曲合期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