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醫藥這波黃金坑,真的十年難得一遇?》中,我們聊了聊“醫藥板塊近期為何大漲?這種反彈能持續嗎?”
文章發布到現在,全指醫藥指數又漲了9%,從本輪低點算起,醫藥指數已經進入了技術性牛市,漲幅達到21%,不知道小伙伴有沒有吃上肉。
在今天的中篇里,我們來繼續聊一聊醫藥行業紛繁復雜的指數和基金產品,因為涉及的產業鏈復廣、指數眾多,我們花了近兩周的時間才全部梳理清楚。
在開始之前,有幾個小問題想問問大家,
你知道創新藥是什么嗎?
CXO又指的是哪些行業?
仿制藥、原料藥怎么理解?
醫藥生物指數和生物醫藥指數是一回事嗎?
如果這些問題你還回答不上來,請耐心看完本文,以上問題都會得到解答。
01 醫藥行業圖譜
想搞清楚醫藥行業的全景圖,我們只需要回想一下,每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會怎么做。
我們可能會去醫院掛號就診,醫生一般會先做檢查,再通過臨床問診和檢查結果開出藥方,接著我們就去藥房取藥、吃藥。
這中間主要兩大核心環節:就醫和吃藥。這兩大核心環節就構成了我們理解醫藥產業的兩條主脈絡——“醫療”和“醫藥”。
1)先說醫療,如果碰到牙疼或者想治療近視眼,我們可能會去專門的口腔醫院或者眼科醫院,有必要的話會去藥店買藥吃。
這里涉及的醫院都屬于醫療服務,而藥店則屬于醫藥商業。
再深入一步,看口腔、看眼科都離不開相關的醫療設備或者醫療耗材。
往外延伸一點,我們做體檢時用到的診斷設備和試劑,做核酸用到的診斷試劑,還有基因測序、基因診斷、細胞檢測等技術迅猛發展的這些領域,都屬于體外診斷(IVD)。
而醫療設備、醫療耗材、體外診斷,又都屬于醫療器械的范圍。
由此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醫療”這個二級細分行業中,有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醫藥商業這三個明細行業。
2)醫藥方面,直白點說就是指藥品。
我們平時吃的藥有中藥,也有西藥,也就是化學藥。
中藥很好區分,像我們平時可能吃到的一些中成藥,比如連花清瘟,按劑型稱為連花清瘟膠囊、連花清瘟顆粒。
西藥呢,可以分為原料藥和化學制劑兩種。怎么理解呢?打個比方,原料藥就是鋼筋水泥,化學制劑就是房子。
我們經常吃的消炎藥阿莫西林膠囊,其中的有效成分阿莫西林就是原料藥,這是一種叫羥氨芐的青霉素,不能直接服用,需要加工成一粒一粒的膠囊,而這種膠囊就是化學制劑。
除了化學藥、中藥,還有原來比較冷門但逐漸變得熱門的生物藥。
生物藥主要是用生物體、生物組織和細胞等制成的藥物。常見的生物藥主要包括五大類:血液制品、疫苗、重組蛋白、單克隆抗體、細胞治療產品。
其中,單抗被譽為“消滅腫瘤的精確導彈”,以五大熱門靶點為主,其中以PD-1/PD-L1為靶點的PD-1/PD-L1抑制劑是最火熱的免疫療法之一。
生物藥通常也被稱為生物醫藥或者生物科技,而大的醫藥行業有時候會被叫做醫藥生物。
除了上面這三種“藥”,我們經常聽到的CXO也可以歸到醫藥這個類別,統稱“制藥與生物科技服務”。
CXO俗稱醫藥外包,因為各產業鏈都有外包,有研發外包、生產外包、銷售外包,分別對應CRO(合同研發服務)、CMO/CDMO(合同生產業務/合同生產研發業務)、CSO(醫藥銷售服務)。
另外,醫藥里面還有一個概念需要區分,就是創新藥和仿制藥。
仿制藥就是在原研藥的專利權過期后,國際制藥行業允許對其進行仿制生產,與原研藥在劑量、安全性、效力等很多方面都均相同的一種藥。
比如《我不是藥神》里面的“神藥”格列衛,在印度,由于不承認藥品的專利保護,藥廠可以合法生產仿制藥,一盒印度格列衛的價格低至200元左右,而在中國,由于有專利保護而無法仿制,原來一盒進口格列衛的售價高達24000元,不過好在格列衛2017年已經被納入醫保,經過了80%的報銷是在4700元左右。
相對于仿制藥,創新藥強調化學結構新穎或新的治療用途。
化合物創新,被公認為最難的創新藥物了,但化合物創新也區分了多個層次,難易程度角度來看,從低到高分別是:me too——me better ——first in class。
me too,可以看作是,你有的我也有,你的功效怎么樣我的功效也差不多,你的結構是那樣的,我的結構看上去也是那樣的,但跟你有區別。me too的現實作用,主要是替代。
me better,與前者不同,你有的我也有但要好一些,你的功效怎么樣我的功效要好一些,你的結構是那樣的,我的結構看上去有些像但差別還是蠻明顯的。這個好理解,改善了,但還是基礎有些類似。me better的現實作用,就是趕超了,替代的同時,還能有所改善。
first in class,則是全新的,首先是結構新,其次是藥理作用機制新,更重要的是臨床療效好,副作用小。
現在中藥、化學藥、生物藥三大類里,經過各種高通量篩選、各種計算機模擬,各種分析和藥理作用機制探尋,相對集中到化學藥的first in class這個層面,難度大,但一旦突破,穩定性最好,供給最容易。中藥容易受制于原材料品性的波動,生物藥往往受制于生產工藝和路徑的復雜。
以下是參照中證醫藥行業分類所繪制的樹形圖,順便簡單填列了一下各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當然有的公司會跨多個領域,小伙伴們可以看一下。
02 醫藥行業都有哪些指數和基金?
介紹好了背景知識,我們再來看一下醫藥指數和基金。
由于醫藥的細分行業眾多,對應的醫藥指數和基金也確實很多、很雜。
指數貓統計了一下,醫藥賽道指數基金加上港股在內,達到了73只,合計規模近1000億。
這73只指數基金中,跟蹤的指數合計有30只,基本覆蓋到了醫藥的各細分領域。如下表。
這么多指數,名字又是醫藥衛生、醫藥生物、生物醫藥,又是醫藥100、醫藥健康100,看著就眼花繚亂。
為了搞清楚這些指數,我們還是按照上面提到的邏輯,把醫藥、醫療類指數分為以下三類:
1,泛醫藥指數,也就是覆蓋整個醫藥行業的指數;
2,“醫”類指數,即細分行業里面,權重偏醫療的指數;
3,“藥”類指數,即細分行業里面,權重偏醫藥的指數。
以下是經過梳理后的醫藥指數分類全局圖。
(點擊查看大圖)
03
泛醫藥指數和代表基金
泛醫藥指數覆蓋了醫藥行業所有的二級細分行業,我們先不考慮港股,整理出來的A股醫藥寬基指數有12只,詳細編制信息如下表(點擊看大圖)。
這12個指數,每個指數的編制規則其實是是大同小異的,基本上都是目標行業+流動性+總市值的篩選模式。
不過,在本輪醫藥反彈行情中,這些指數的漲幅存在差異,其中上證醫藥和醫藥100漲幅最大,300醫藥和醫藥50漲幅偏弱。

為什么明明都是跟蹤醫藥行業,卻跑出來不一樣的行情呢?
這就與這些指數成分股的集中程度、差異化選股邏輯,以及成分行業的分布有關。
1,300醫藥聚焦于醫藥大盤股,成分股只有30只,且權重較為集中,那么對應前幾只權重股的表現對指數影響就很大,目前跟著這只指數的代表ETF是全市場成交量最大的泛醫藥ETF。
2,500醫藥可以看作醫藥行業中小盤成長指數,成分股有57只,且權重較為分散;
3,800醫衛(常叫中證醫藥)是從中證800里面選取,而中證800可以看作是滬深300+中證500,因此類似結合300醫藥和500醫藥的樣本股。
但是中證醫藥畢竟采用的是市值加權,所以權重會更加偏向300醫藥中的龍頭股,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入了10%的權重上限,所以其前十權重股相對300醫藥沒那么集中。
4,全指醫藥大中小盤醫藥股都有覆蓋,前十權重股同300醫藥、中證醫藥幾乎一致,只是權重進一步分散,與中證醫藥的特點更加接近。
國證醫藥、醫藥生物、上證醫藥都與中證醫藥有一些相似的特點,三個指數的成分股都包括了大中市值的醫藥股,兼具龍頭屬性與成長屬性。
5,國證醫藥和中證醫藥編制方案相似,成分股數量接近,且重合度較高,表現出相似的特征。
6,醫藥生物這個指數其實是與申萬一級行業“醫藥生物”對應的指數,與中證醫藥對應一級行業“醫藥衛生”同理,在歷年的業績表現中,醫藥生物和中證醫藥也比較相似。
7,上證醫藥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從滬市中選取樣本股,就不包括深市的優秀醫藥股了,例如長春高新,而且權重股更集中于兩個頭部企業,恒瑞醫藥和藥明康德。
8,CS醫藥TI前十大成分股和全指醫藥基本一致,在指數走勢上,和全指醫藥也是基本一致的,不同在于成分股數量相對全指醫藥有一定精簡,權重分布上也稍微更集中一些。
其余四個:9、醫藥100中小盤屬性相對更強,并且等權重配置,每只成分股的權重都在1%左右。
10,醫藥50選取醫藥行業最好的50只龍頭公司,也可以看作大盤龍頭指數,不過相對滬深300,它的成分股數量多一些,權重也相對更分散。
11,醫藥健康100和公衛健康都是從特定的行業中選股,有點帶有主題的意味,比如公衛健康成分股含有保健品龍頭湯臣倍健。
下表是這些指數的前十權重股及權重占比,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看一下。
另外,醫藥50、醫藥健康100和公衛健康這三個指數在選樣方法上,都引入了差異化選股邏輯,這也導致了成分股的差異,并對業績產生影響。
醫藥50按照過去一年日均總市值、營業收入(TTM)、ROE(TTM)與毛利率(TTM)排名,將四個指標排名的平均數作為股票的綜合排名,對盈利能力有一些要求。
醫藥健康100綜合盈利能力、估值水平和效率提升三類指標進行打分,選取綜合得分排名靠前的100只股票。
公衛健康剔除最近半年日均成交額后20%、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率或公司本碩博人員占比排名后20%的股票后,選取日均總市值排名前50名。
看完權重,最后再來看這12只指數成分行業的分布,就更能看出來區別了,如下表。
(以申萬二級行業來劃分,棕黃為最大權重行業,桔黃為第二權重行業,淡黃為第三,單位:%)
比如說,中證醫藥與國證醫藥、醫藥生物、上證醫藥、醫藥50、公衛健康,前兩大行業權重都是化學制藥和醫療服務,只是國證醫藥、公衛健康更側重醫療服務。
另外,300醫藥更側重醫療服務和生物制品;全指醫藥和CS醫藥TI更側重化學制藥和醫療器械;醫藥100和醫藥健康100更側重醫療器械和化學制藥;醫藥生物和上證醫藥在化學制藥和醫療服務之外,第三大權重行業都是中藥。
由于醫藥的產業鏈巨長,每一個環節公司的商業模式都有差異,所以每個細分大類的表現也不盡相同。比如在本輪反彈中,中藥的漲勢就相對較好。
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萬醫藥行業分類里面,CXO是被包含在醫療服務里面的,如下圖。而中證公司的醫療服務里面只包括醫院等服務機構,CXO是被包含在醫藥里面。
看完寬基指數,細分指數就沒那么復雜了。
04
“醫”類指數和代表基金
“醫”類指數,指數貓梳理的有5只,其中中證醫療、醫療器械、醫療保健、CS精準醫這4只指數里,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比重較大,另外一只CS互醫療更偏向線下藥店、IT等行業。
中證醫療是跟蹤的基金規模最大的指數,它的樣本股涉及醫療器械、醫療服務、醫療信息化等醫療主題的上市公司股票,目前包含50只成分股。CXO是它的第一大權重行業。
醫療器械指數是比較純粹的醫療器械細分行業指數,在申萬醫療器械行業上的分布超過了80%,目前成分股有76只。
醫療保健指數成分的行業分布與醫療器械指數也很接近,最大的區別在于多出了醫院這個細分板塊。
CS互醫療比較好區分,就是互聯網醫療,這個指數里面,IT服務和垂直應用服務占有一個相當的比重。
CS精準醫從從事疾病篩查與診斷、數據解讀、個性化治療與用藥以及其它與精準醫療相關的上市公司中選取樣本股。這個指數雖然化學制劑占比23.49%,但鑒于醫療器械和服務占比偏重,所以也把它歸入到“醫療”指數里面。
這五個指數成分行業的分布情況,見下面兩個表。
在自9月26日以來的本次醫藥股反彈中,醫療器械指數是前期漲幅最大的一個指數,不過有點后繼乏力,本輪低點至今漲幅為20%;相比醫療器械指數,CS互醫療處于一路“高歌猛進”的姿態,本輪低點至今漲幅為30%;CS精準醫漲幅也居前。
另外,跟蹤這五個指數的基金如下:
05
“藥”類指數和代表基金
“藥”類包含的指數更多一點。
1)首先來看綜合的細分醫藥指數,它的成分行業包括了各個細分類醫藥,“藥”的權重占到90%以上,具體分布如下表。
2)然后是生物醫藥主題指數,包括生物醫藥、中證生科、CS生醫、疫苗生科、CSWD生科這五只指數。他們第一權重行業都是疫苗,其中疫苗生科的占比最大,達到40%。
生物醫藥和CSWD生科,前五大權重行業都是相同的,除疫苗外,第二、第三權重行業都是CXO和其他生物制品。
中證生科、CS生醫、疫苗生科的第二權重行業都是化學制劑,隨后三個權重行業都是CXO、醫療設備、其他生物制品,只是權重分布有所不同。
3)再是創新藥主題指數,包括CS創新藥、CS醫藥創新。
CS創新藥是從A股市場主營業務涉及創新藥研發的上市公司證券中選取樣本股;
CS醫藥創新選取具備一定成長性和研發創新能力的醫藥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樣本股,其中“醫”類細分行業和“藥”類細分行業占比各約一半,鑒于這個指數帶有創新藥色彩,所以把它也分到創新藥主題指數里面。
兩個指數的成分行業分布情況如下表。
4)最后是中藥,只有中證中藥一個指數。中藥指數的區分度也比較高,在此就不做過多介紹了。
在本輪反彈中,生物醫藥、創新藥板塊,前期相對醫療器械板塊漲幅較小,但目前相比醫療器械板塊,漲幅有所拉升。
在“藥”類指數里面,本輪低點至今漲幅最大的是中證中藥,和CS互醫療指數一樣,也屬于一路“高歌猛進”的行列;其次,CS創新藥、CS生醫漲幅居前;CS醫藥創新漲幅較為落后。
最后,“藥”類指數相關指數基金,在此一并列一下:
以及,漲勢大PK圖。
這是醫藥系列的中篇,下篇我們將剖析一下醫藥哪個細分行業最有前途,哪只指數最優質,哪些ETF最值得關注,敬請期待。
*文中提到的基金和組合僅供參考,不代表投資建議,請謹慎決策*
關注我,記得加星標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