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調水源頭,名副其實的中國水都。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壩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道教圣地武當山所在地。丹江口市境內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調水源頭,其中丹江口水庫來90%水源來自于漢江,10%來源于漢江的支流丹江。湖北丹江口水庫是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后形成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水庫橫跨鄂豫兩省,主要分布在湖北丹江口市和河南淅川縣之間。其中丹江口水庫控制性工程主壩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副壩渠首位于河南淅川縣。因為丹江口水庫的建設三座千年古城均州、鄖陽和淅川永遠沉入江底。
1952年秋,一代偉人毛主席視察黃河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3年2月,毛主席視察武漢登上“長江艦”,與長江王林一山再次討論南水北調的話題。偉人的視線在地圖上移動,最后停留在漢江與丹江交匯處湖北均縣一帶,并用鉛筆指向了丹江口河段。他認為,從均縣這里向北方調水可能是最有利的。
1958年國家決定修建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時任湖北省省長張體學擔任工程總指揮,9月1日鄂豫兩省10萬民工匯集湖北均縣(今湖北丹江口市)使用扁擔和手推車這種土辦法,最終征服了波濤洶涌的漢江實現了大江截流。
1968年10月,丹江口工程首臺機組發電。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建成,這是新中國水利史上第一個大型綜合利用水利工程,也是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之前長江流域和亞洲最大的水庫。
丹江口水庫建成后通過上游的陶岔、清泉溝兩處灌溉引水渠首灌溉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部分地區。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后,4000多名水利建設者轉戰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后來又參與建設三峽工程,丹江口大壩是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實驗壩,為我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水利水電人才,為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的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2年國家宣布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開工,南水北調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中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將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由丹江口水庫淅川陶岔渠首向北方的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全程自流供水。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開工,2005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正式開工,對老壩進行所謂的“穿衣戴帽”將丹江口大壩由原來162米高程加高到176.6米,設計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庫容由174.5億立方米提高到290.5億立方米。2013年8月,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順利通過蓄水驗收。

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水庫水域面積1050平方公里,在湖北省十堰境內的水域面積62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0%;十堰市境內庫岸線3524.8公里,約占總庫岸線長度的76.4%;匯入丹江口水庫的12條主要支流中,有10條在十堰境內。中線工程淹沒涉及鄂豫兩省34.49萬動遷移民,其中河南16萬,湖北動遷18.13萬人,占52.6%。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7年來湖北丹江口水庫累計往北方調水380億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三峽水庫庫容量)。其中,向河南省供水128.7億立方米,向河北省供水107.8億立方米,向天津市供水62.6億立方米,向北京市供水64.9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范圍直接受益人口達7900萬人。
清澈甘甜的漢水千里北去,潤澤京津冀豫大地。當北方的人們喝上一碗甘甜的漢江丹江口水時,不要忘記在這背后有34萬丹江口水庫庫區移民,還有位于漢江和丹江發源地的陜西漢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作為丹江口水庫入庫水源區,他們為南水北調中線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了保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調水源頭湖北丹江口水庫永續往京津冀豫地區調水,湖北開啟了引江補漢工程從湖北宜昌調三峽水庫的長江水到丹江口市,引江補漢工程今年將在丹江口市率先開工,建成后長江、漢江和丹江三江之水將匯集在湖北丹江口市,丹江口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水都。
為我的家鄉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調水源頭中國水都湖北丹江口點贊加油![贊][贊][贊][玫瑰][玫瑰][玫瑰]
水潤中國心做客丹江口!
#今日頭條# #十堰頭條# #丹江口市# #丹江口水庫# #丹江口大壩# #南陽頭條# #渠首淅川# #漢中頭條# #安康頭條# #商洛頭條# #南水北調中線##南水北調# @荊楚網 @秦楚網 @水都網 @丹江口在線 @掌上丹江口 @頭條湖北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