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基數效用論的概述什么是基數效用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一、基數效用論的概述
西方經濟學效用理論的思想淵源,也許可以追溯到以邊沁和密爾為代表的英國功利主義哲學,但其直接奠基卻是產生于19世紀50-70年代的邊際革命。在此期間,德國的戈森、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以及法國的瓦爾拉斯等人差不多同時,但又都各自獨立地發現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效用學說建立在效用可以直接計量的假設之上,因此也被稱為“基數效用論”。基數效用論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西方經濟學普遍使用的概念。其基本觀點是:效用是可以計量并可以加總求和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計量單位被稱為效用單位(Utility unit)。
二、什么是基數效用
基數效應是指像個人的體重或身高那樣在基數的意義上可以度量的效用(它意味著效用之間的差別,即邊際效用,是有意義的)。序數效用與它相反,它只在序數的層面上才有意義。基數效應的內容及應用 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數(1,2,3,……)來表示,可以計量并加總求和。基數效用論采用的是邊際效用分析法。 在同比口徑下,由于上一年度財務或經濟數據因某些因素導致偏低或偏高,使得本年數據出現高增長或大幅下降的情況。 基數效應使得某些數據的高增長失去實際參考意義。比如一家公司上一年度由于主業變更,剝離出大量資產,導致營收大幅減少,本年度轉換主業經營恢復正常后因上一年度業績基數很低,同比就出現了高增長。事實上,這并不一定反映公司目前主業盈利能力突出。通常,那些業績同比增長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情況都是基數效應在作怪,因為上市公司如果正常運營,即便是有并購、整體上市等活動,業績也不會在一年內有異常的高增長。在衡量一家公司經營和財務數據的長期歷史趨勢時,需要將受基數效應影響的年份剔除出去。 基數效應除了可以解釋已經發生的數據異常變化外,還可以對未來數據的走向做出預測。比如某年度因自然災害,農產品減產,導致食品價格上漲,并引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加速,形成一個較高的比較基數,在不出現其它情況的前提下,下一年度的CPI同比增速就會下降。
三、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基數效用理論——邊際效用分析法: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也叫邊際效用遞減法則,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序數效用理論——無差異曲線分析法:序數效用論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方法來考察消費者行為。無差異曲線是用來表示消費者偏好相同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的曲線。
擴展資料
假定:消費者張三要用既定的收入m,購買兩種商品,即商品1和商品2;P1,P2分別為商品1和商品2的既定價格;Q1,Q2分別為商品1和商品2的購買數量;MU1,MU2分別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邊際效用。
使用基數效用論推導得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用公式表示為:
P1Q1+ P2 Q2= m

MU1/P1= MU2/P2
使用序數效用論推導得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用公式表示為:
P1Q1+ P2 Q2 = m
MRS1,2= P1/P2
將MU1/P1= MU2/P2 ,
整理可得到
MU1/MU2= P1/P2
故而,要說明使用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推導出來的消費者均衡條件是相同的,只要證明
MRS1,2 = MU1/MU2 即可。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