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誰還記得我國在困難時期發放的一類購買家庭“工業品”的票證《工業券》嗎?
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跟本就沒聽說過什么是工業券、像我們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應該印象深刻。
據說工業券是61年開始發行的,當時我國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物資極度缺乏、為了保證城鎮居民基本生活必須品的需求,發放了工業券。
記得那會兒憑工業券購買的商品范圍較廣,有毛巾、毛毯、毛線,手套、軸線、電池、鋁鍋、鋁盆,搪瓷面盆,搪瓷杯子、包括痰盂。還有鐵皮暖壺、膠鞋、運動鞋、縫衣針、收音機,鬧鐘,腰帶、人造棉制品、尼龍制品、各類箱包、等!太多了記不起來了。

記憶較深刻的就是手表和自行車,記得我的第一塊手表是上海牌兒72年購買的,是我父親從五七干校回來補發工資給我在上海買的、父親說是120塊錢加“50”張工業券(可能不太準確)我的第一輛自行車是永久牌兒74年自己攢錢買的,多少錢多少張工業券也記不清了。
當時國家發放工業券是按其在職人員的工資比例發放平均每(忘記了不是10圓就是20圓)工資配發放一張、每月公職人員到財務去領取當月工資的時候同時按照標準領取相應數量的工業券。
1978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80年代末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接軌,物質不斷豐富,使取消票證成為可能。1992年取消了工業券、1993年取消了糧票,宣告了“票證時代”的終結。
目前工業券在舊貨市場上成為票證愛好者追捧的收藏品。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