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唐朝滅亡高句麗,并在其故地建立安東都護府,正式將之納入到了邊疆羈縻府州統轄體系。鑒于安東都護府是唐朝統治東北的重鎮,因此它在東北諸羈縻府州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安東都護府的所在位置
1)安東都護府的設置與變遷
唐朝建國之初,雄踞朝鮮半島北部與遼河以東地區的高句麗政權,積極實行對外擴張政策,如出兵攻取南部鄰國新羅40余城,旨在阻絕其朝貢唐朝的道路。盡管唐朝官方“遣司農丞相里玄獎以璽書讓高麗,且使止勿攻”,然高句麗不為所動,大有變本加厲之勢。因此,唐太宗親率大軍,討伐高句麗。
拓展閱讀:
在經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后,高宗總章元年(668),高句麗滅亡。同年,唐朝在其故地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原高句麗政權疆域內的各族人民。《舊唐書·高麗傳》記載:
“高麗國舊分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戶六十九萬七千;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府以統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乃遣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總兵鎮之。”
薛仁貴(614年-683),名禮,字仁貴,唐朝初年名將
安東都護府的治所,一開始位于原高句麗國都平壤城(今朝鮮平壤),其統轄范圍為原高句麗舊境和東北諸靺鞨部落,即西起遼河,東抵日本海,北至今黑龍江南部和俄羅斯濱海州東南部,南至今朝鮮大同江以南(與新羅國的邊界)的廣袤區域。不過,盡管唐朝在高句麗故地駐有重兵,但根本不能消除高句麗遺民的反抗情緒。
因此,薛仁貴赴任后,“徙高麗戶三萬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移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便于監視懷有復國情緒的原高句麗上層和貴族子弟。
壁畫中的高句麗騎兵
670年4月,唐朝委任安東都護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軍西援吐谷渾,遼東防務一時空虛。高句麗寶藏王外孫鉗牟岑見“時機成熟”,于是“率眾反,立藏外孫安舜為主”。高宗得知此訊后,旋即派高侃和李謹行二人,率偏師前往遼東平叛。經過長達四年的拉鋸戰,唐朝才成功平定了這場遺民叛亂。
盡管叛亂被成功平定,但作為安東都護府治所的平壤城,早已被蹂躪得殘破不堪。因此,唐朝于676年2月,將安東都護府治所從平壤城回遷至遼東郡故城(遼寧遼陽),次遷于新城(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山城);到了玄宗時期,安東都護府的治所一度回遷至平州(河北盧龍)。
坦誠說,治所的不斷回撤,其結果是非常消極的,即動搖了高句麗遺民繼續留居于遼東的信心,轉而投靠新興的“海東盛國”渤海國,“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
渤海國(698~926)疆域
拓展閱讀:
后渤海國時代的渤海人,后來過得怎么樣了?「讀書筆記」大東北的中亞力量:栗特人是如何影響渤海國的?
安史之亂爆發后,東北地區的局勢變得愈發混亂,唐朝在當地的控制力日趨衰微。駐守于營州(今遼寧朝陽)的平盧節度使兼安東都護侯希逸,因無力抵抗安史叛軍以及奚族等游牧部落的侵擾,遂于761年冬,親率軍民二萬余人撤出營州,一路退至山東青州(今山東青州市)。
至此,安東都護府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其轄區東北部并入渤海國,西南部并入盧龍軍節度使。
二、安東都護府的官職與職能
在唐朝的羈縻府州制度中,都護府地位最高,次為都督府。都護府又分為大都護府、上都護府、下都護府“三檔”。史學家普遍認為,安東都護府的級別為“大都護府”。
為了加強對所統轄區域的軍事控制,安東都護府設有懷遠軍、保定軍和安東守捉,常駐軍隊為8500人,馬700匹。除下屬都督府及其以下的官員外,諸如都護乃至司馬、錄事參軍等各級官員,均為朝廷直接任命的中原漢官。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最高長官的安東都護,除穎王李沄為親王以外,如薛仁貴、高侃、薛訥、唐休等,皆為屢立戰功的名將。
以首任都護薛仁貴為例,在唐朝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中,“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的他,“身帥士,遇賊輒破”,“威震遼海”,“撫恤孤老,有干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咸加旌表,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地位卓然。實際上,這也是唐朝羈縻府州制度的一大特色。
連環畫中的薛仁貴
對于羈縻府州的統轄,唐朝一直實行因俗而治的方針,即不直接管理其內部政務,重在維護其統治秩序的穩定,“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保證其“畏威懷惠”,“翕然向化”。

據史料記載,安東都護府設有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擢其(高句麗)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簡單地說,在當地的各級地方官員中,既有親唐的高句麗官員,也有中原漢官,他們和駐守各地的武將們,共同負責當地的各項管理事宜。
與其他羈縻府州一樣,安東都護府下屬的個羈縻府州的高句麗官員,亦實行世襲制。在治所回遷到遼東郡故城后,“先有華人任官者,悉罷之”。即當地任職的漢官,皆由高句麗人取而代之,大有“高句麗人管理高句麗人”的意味。
韓國電影《安市城》里的高句麗騎兵
安東都護府在建立之初,隸屬于河北道營州都督府。武則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長安四年(704)以幽、營州都督兼安東都護。
玄宗開元七年(719),以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開元二十年(732)以幽州節度使兼領平盧節度使及安東都護;天寶元年(742),幽州節度使改為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從中劃出,以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至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安東都護府廢止。
三、安東都護府的“縮水”
爆發于670年的平定高句麗叛亂的戰爭結束后,不僅一些都督府、州、縣遭到破壞(“平壤痍殘不能軍”),北部的靺鞨地區也脫離了安東都護府的統轄;與此同時,新羅“納高麗叛眾,略百濟地守之”。
盡管新羅最終為唐朝所敗,但客觀地說,唐朝已無力經營整個半島。在經過一系列權衡之后,唐朝將安東都護府的治所,從平壤遷至遼東故城。有數據顯示,都護府原9個羈縻都督府存4個,42個羈縻州僅留下了10個。
渤海國出土的小金佛
為了安撫高句麗人眾,唐朝官方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首當其沖的,便是前面提到的“先有華人任官者,悉罷之”,旨在緩解高句麗人對中原漢官的抵觸情緒。如677年,“高宗授(原高句麗王)高藏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都督,封朝鮮王,居安東,鎮本蕃為主”。然而,“高藏至安東,潛與相通謀叛,事覺,召還,配流邛州(今四川邛崍)”。
不得已,唐朝只能改任親唐的高句麗貴族泉男生為遼東都督。泉男生到任后,對遷至遼東的高句麗人聚居區,“并置州縣,招流冗,平斂賦,罷力役,民悅其寬”。所謂“并置州縣”,即對4都督府、10州進行調整,招納高句麗流民,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在短短的兩三年后,泉男生的努力就受到了成效。
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疆域,已經有了一定的縮水
這里面還有一個問題,即安東都護府“降格”為安東都督府的時間問題。根據《唐會要》的記載,“降格”時間為武則天圣歷元年(697),《唐書》則認為是圣歷二年(698)。在學者們的考證后普遍認為,“降格”時間為圣歷元年(697),但首任安東都督直到圣歷二年(698)才走馬上任。
那么問題來了,安東都護府為何“降格”為安東都督府?原來,在萬歲通天元年(696),爆發了松漠都督(契丹大賀氏部落首領)李盡忠和歸誠州刺史(契丹首領)孫萬榮領導的契丹反唐朝的斗爭。
這次反唐斗爭可謂聲勢浩大,契丹人不僅攻占唐朝東北重鎮營州和幽州,并將唐朝與東北大部分地區的陸路交通完全切斷,逼得營州都督府也被迫南遷。“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圣歷二年僑治漁陽,(直到)開元五年(717)又還治柳城”。
松漠都督府所在區域
從營州失陷到恢復這長達20年間,唐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力發生了斷崖式的減弱。高德武(高句麗寶藏王的三兒子)任安東都督后,“破逆賊契丹孫萬斬(萬榮)等一十一陣,露布并捉得生口一百人送至軍前事,三軍慶快不勝踴躍”。也正是在他擔任安東都督期間,北方的靺鞨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國。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遭遇到了嚴重的危機。鑒于此,許多高句麗遺民選擇投奔渤海國,而安東都督府“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分投突厥及等,高氏君長遂絕矣”。
8世紀以后,留在當地的高句麗人與漢族人戶雜居,其后逐漸融合于漢族等民族之中。武則天長安四年(704),以契丹入寇,任唐休為“夏官尚書,兼檢校幽、營等州都督,兼安東都護”,神龍二年(705)恢復安東都護府。
圖片中的最右,即渤海國使臣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安東都護府,與前期已產生了較大的差別。譬如說安東都護府的最高長官,通常由邊地府州地方長官兼任,如穎王李沄“遙領安東都護、平盧軍節度大使”等等。
正如金毓黻先生所說的那樣,“安東都護之職掌,不過為平盧節度之一部,其地位漸卑,異于初置”。761年,廢除安東都護府,其轄區東北部并入渤海國,西南部并入盧龍軍節度使。
4)尾聲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處于北方的渤海國與宗主國一樣,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最終被新崛起的契丹人抓住了機會。
925年末,耶律阿保機率大軍親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龍泉府,并改渤海國為“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82年,遼朝(契丹)撤銷東丹國,改隸東京道,原來的渤海國被正式納入進了遼朝的版圖。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