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數據中心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InternetData Center)是通過互聯網為集中式收集、存儲、處理和發送數據的設備提供運行維護的設施及相關服務。
IDC服務包括三大類型:基礎服務、安全防護服務和增值服務。
1.2 數據中心產業鏈
上游:資源及設備,中游IDC服務商,下游企業客戶。
1.3 IDC盈利模型
IDC主要影響因素機柜單價、機柜數量、上架率和成本。其中機柜數量和上架率影響較大。
1.4 市場規模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20年中國數據中心行業規模達到1958億元,2015-2020 年CAGR為30.4%,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IDC需求仍然集中在核心城市,需求占比超過50%。IDC 供給端呈現一二線相對緊張,三四線相對充足的局面,行業區域供給矛盾日益突出。
1.5 競爭格局
2017年到2020年,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和云計算的茁壯成長下,國內IDC市場增速達32%。2020年下半年開始,IDC能耗指標逐漸收緊,行業增速明顯下滑。隨著《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出臺,IDC邏輯轉向供給側變化。
2.1 投資邏輯之政策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出臺 核心產業增加值到2025年占GDP比重達10%
《規劃》部署八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有序推進骨干網擴容,協同推進千兆光纖網絡和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絡技術儲備,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積極參與推動6G國際標準化工作。
四是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實施產業鏈強鏈補鏈行動,加強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的技術融合和產品創新,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完善5G、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重點產業供應鏈體系。
2 投資邏輯之需求端
《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提到2023年底,全國IDC機架規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全國數據中心平均利用率力爭提升到5%以上。預計2020年全國IDC機柜總量約277萬個。在此基礎上,2023年全國IDC 機柜總量在2023年將達到479萬個,增量規模達到了202萬個。按照55%的綜合機柜利用率以及每個機柜安裝10臺服務器來看,新增服務器規模將達到1100萬臺以上。
下游國內BAT的CAPEX(資本支出)環比增速從20Q4起持續抬升,其中百度21Q2的CAPEX同比+92.27%,環比+66.51%,21Q4云廠商資本開支將迎來拐點,行業需求將有所回暖。
2.3 投資邏輯之供給端
在“雙碳”目標下,數據中心有望進入供給側改革“新周期”,中長期雙碳大趨勢利好能夠拿到能耗指標和項目合規立項的頭部IDC服務商。在國家加大限電及能耗控制的背景下,對數據中心的能耗指標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信部《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 年)》要求 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 PUE降低到 1.3以下。同時在各地政府能耗指標和PUE考核要求背景下,尤其是環京和大粵灣地區,已有能耗指標且建設合規的數據中心項目有望迎來新一波由關閉機房騰挪的需求。
603881 數據港
作為上海市靜安區國資委投資控股的國有A股上市公司、國內運營規模排名前三的頭部IDC服務商,公司兼具了“國有控股IDC龍頭企業”和亞洲最大的云計算公司阿里云的戰略合作伙伴的雙重身份。作為自2009年起就專注于定制型數據中心領域的數據港而言,豐富的項目選址、規劃、建設經驗、常年持續引領行業標桿的綠色低碳節能水平以及十年如一日穩定可靠的運營保障能力使公司近年來持續保持行業領先態勢加速崛起,成為了行業受益最大的第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之一。
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8.55億元,同比增長31.14%;實現歸母凈利潤1.04億元,同比下滑6.00%;實現扣非凈利潤0.97億元,同比下滑6.98%,實現EBITDA5.88億元,同比增長49.17%。
投資要點
1、數據中心項目交付順利
21H1新增自建數據中心6個。截至2021年8月20日,公司累計已建成及已運營數據中心32個,折算成5KW標準機柜約67,604個。公司上半年完成對河北廊坊市某項目公司100%股權收購,成為首都經濟圈的又一重要戰略布點為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三大城市帶的協同發展提供數字化助力。
2、雙碳下PUE優勢
公司憑借在干冷器、間接蒸發制冷、浸沒式液冷等最新冷卻技術的不斷創新,以及自主研發的業內領先的智能運維管理平臺的長期應用,2020年7月-2021年6月的12個月期間數據港分布在全國的32個大數據中心平均PUE已達到1.22,比國內行業平均指標低21%,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數據港華東區域最低PUE可達1.09,華北區域最低PUE可達1.17,華南區域最低PUE可達1.28,比肩亞馬遜、谷歌、臉書等國際互聯網巨頭。

3、定制型業務業績確定性強
數據港所有新建定制項目(先訂單,后建設,再運營)均已實現終端銷售,即帶客戶訂單,此舉保障了后續新建項目穩定的上電營收能力;數據港的定制項目合同通常采用24+的計費模式,合同期通常為10年。由于定制型項目的租期較長(一般為10年左右),大客戶按月進行結算,高確定性的收入來源和穩定的現金流將為數據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風險:在建項目進展和客戶上架或不及預期,大客戶依賴風險。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