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校長:許崇清 獨立之思想
許崇清(1888—1969),廣州人,教育家,華南教育界?元老。中?山?大學校長?。?
中山大學東北區8號是老校長許崇清的故居,這座三層紅磚小樓曾給他的兒子許錫揮留下過許多回憶。
站在客廳,如今已是七旬老人的許錫揮念念不忘當年在這里發生的一幕:中大黨組學習小組來許家學習,討論到正在流行的一句馬克思的名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許校長一聽,馬上從客廳起身,噔噔跑上二樓,翻出一本德文的馬克思原著,捧在面前,一邊走下來,一邊逐字逐句地翻譯給在場的人聽,說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教育者同時被教育著”。
許崇清的意思是,這不應成為一句為“整”教師而被誤用的流行語。本是辨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命題,卻由于錯誤的翻譯而被用來為當時的教師思想改造運動服務。
這樣的言論,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后來,許錫揮問父親,你就不擔心嗎?許崇清只回了一句“做事不能走邪門歪道”,看起來只是文字翻譯的問題,其實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兩種不同的譯法,可能導致的是兩種不同的知識分子政策。”面對記者,許錫揮感嘆,“其實,直到現在這句名言的翻譯問題還沒引起足夠的注意。”
許崇清有足夠的“資本”來討論馬充思主義的問題。早年留學日本的十年間,他專攻教育哲學,并因通曉德文,直接閱讀了馬克思的原著,成為中國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
就讀于東京帝國大學時,專業是教育哲學的許崇清卻對數學頗有興趣,他曾經在考試中撇開標準方法而用自己獨立琢磨出的恩路解開了方程,以至于教授驚喜地給了他 102分。

也許正是由于他對科學的熱衷,使這個學教育的學生陰差陽錯地成了中國介紹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第一人。1917年,他在一篇題為《再批判蔡孑民先生信教自由會演說之訂正文并質問蔡先生》的文章中,使用“Einstein 于 1905 年發表之‘相對性原理°”作為論據,對蔡元培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在許錫揮看來,最早介紹相對論也許是個偶然,但許崇清作為一個小留學生居然政“批判°蔡元培這樣的大學者,卻絕非偶然,“他從青年時代開始就是獨立思考,敢于挑戰權威。這是他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上世紀 30 年代,主政廣東的陳濟堂曾提出議案,強制各級學校講授《孝經》。簽于許崇清在教育界的威望,陳濟棠請他負責審查這一議案。許崇清認為強制讀經會使學生視野停滯不前,因此堅決反對。為此,陳濟堂又是施壓威嚇,又是許諾送股票,軟硬兼施企圖逼他通過審查,但許崇清最終還是否決了這個議案。陳濟棠一怒之下撤掉了他廣東省政府委員的職務。
此事當時震動華南:一介書生竟敢頂撞廣東“土皇帝”。
1956年,中國教育界展開了一場關于教育方針的辯論,大的方針確定為“人的全面發展”很多人主張在后面加上“因材施教”,許崇清再次“逆風向而動”,反對將“因材施數”列入教育方針,還專門寫了一篇長文加以論述。
許崇清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共計20年,占到中大校齡四分之一。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兩次代理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后,1951年第三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戲迎集會上,中大人評價:“中山大學是應該同許崇清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
教育學者楊東平稱中國現代以來的大學校長是“—個值得關注的群體,中國現代大學的生長,每一所都與大教育家的名字相連,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學,梅貽琦之于清華大學……在這一長串名單中,當然不會缺少許崇清之于中山大學”。楊東平認為:“這些大師成為現代大學的人格化象征。”
中山大學的一位教授在討論校長問題時曾說過:一個好的大學校長首先應該是一個好的知識分子,有獨立的思想,有正義和良知。這句話,用在他們的老校長許崇清身上,可謂恰當。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