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據史料記載,在民國時期金條,一兩大約為32克,純度為980左右,市場價值為26000左右,半兩大約為16克,市場價值為16000左右,在我國民國時期,金條有分產地跟年代,招遠產的跟福建產的黃金價值比較高,尤其是福建產明清產的大多為脈金,而其他的墨西哥跟日本產的黃金,價值都不高,此外,朝鮮產的價值也不高
2.筆者太爺在的時候,講當年日本要從上海逃亡到重慶,他們帶的都是美元,原因就在于使用方便,而金磚、金條多適用于我國民國時期等大小城市!在當年,金條的價值還是較高的,例如,買個小洋樓,拿出來兩三個金條都足夠了,但是,如果說要去國外生活,使用美鈔還是比較方便的,而大洋也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之前!可以說,這主要是看你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在我國歷史上,窮的地方兩三個大洋,足夠支撐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開支,而在南京、上海這種地方每天至少使用一個大洋

3.在我國民國時期,黃金分為大黃魚、小黃魚、大黃魚是10兩1根,在我國民國時期的10兩跟現在的不一樣,民國時期是一斤16兩,1兩相當于如今的312克,按照如今的價值來算,一兩值10萬左右,此外,值得一說的是,民國有大黃魚的都是富貴人家,黃魚是國際的通貨,富貴人家都會放幾條在家中,以保和諧,家人健康,事業有成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