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汪精衛因病去世,陳璧君用千斤水泥為他筑墳,將他安葬在南京中山陵附近。2年后,墳墓被炸毀,眾人發現棺內尸身栩栩如生,但陪葬品只有一張長約三寸的白紙條。紙條上陳璧君親手書寫的四個大字,讓人細思極恐。
汪精衛1883年出生在廣東番禺,原名汪兆銘,字季新,后來因為敬佩“精衛填海”的精神,取了“精衛”作為筆名。
1904年,汪精衛考取留日官費生。留學日本時,他遇到一批有志青年,跟他們成立了同盟會,成為會中的骨干成員之一。
1905年,《民報》創刊,汪精衛任其主編,曾以一篇《革命不致招瓜分說》見報,文中指出:“革命者,可以杜瓜分之禍,而絕非可以致瓜分者也。”
孫中山對此大加贊賞,認為此文一出,“言中外之情勢,原原本本,使中國人恍然大悟,懼外之見,為之一除。”
汪精衛筆鋒犀利,論理深刻,吳稚輝說:“學生無先生不醒,先生無胡汪不盛。”
可見其魄力!
汪精衛因此聞名海外,遭到清廷十萬懸賞他的人頭,他不得不遠避海外,繼而認識了陳璧君——一個愛他如命,卻也讓他后半生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女子。
陳璧君1891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榔嶼,他的父親是南洋巨富陳耕基,母親衛朗月雖然出生農家,卻識文斷字,通情達理。
優越的家庭環境,讓陳璧君得以接受良好的中英文教育,但她對學習并不熱衷,時常從學校偷溜出去聽革命派演講。
1907年,陳璧君又從學校偷溜出來,像往常一樣去聽演講,只見臺上演講的男子風度翩翩,口若懸河,她不經心中咯噔一下,墜入了愛河。
臺上的演講者,正是汪精衛。
陳璧君對他的愛戀一發不可收拾,她對他的演講每次必至,時常在報紙上搜集他的文章閱讀,甚至在報紙《中興日報》發行時,她花費大量金錢,購買了報紙百元股票的十股,以表示對革命的支持。
陳璧君還加入同盟會,跟著同盟會成員到處宣傳革命。
衛月朗知道后,勸說陳璧君無果,又得知她喜歡汪精衛,便拿出一筆存款給她,以此表示支持。
得到母親大力支持的陳璧君更加瘋狂,她事事跟從汪精衛,精神和物資上全力支持他的革命活動。
1910年,在革命多次受挫后,以汪精衛為首的眾人,打算刺殺清政府的攝政王載灃。他們打算在什剎海附近的甘水橋埋伏炸 藥,等載灃通過時引爆。
開始實行計劃當晚,陳璧君和汪精衛小飲作別,陳璧君看著抱著必死信念的情郎,千言萬語如鯁在喉,汪精衛也早就知道陳璧君的情意,但此時又不能作出承諾。
倆人相對無言,并肩沉默地走在路上,一路“散步”到半夜,才依依不舍地分開。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在計劃實施之前,一個車夫無意間看到炸 藥罐子還,報給警察。

警察開始在路上抓人,還根據炸 藥的線索,抓到了汪精衛。
汪精衛抱著必死的決心,在獄中慷慨陳詞,還做四首《被逮口占》以示決心,其中一首是:“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陳璧君知道汪精衛入獄后,心急如焚,她變賣了母親的部分私產,買通獄卒,暗中給汪精衛傳信,言明自己和其他革命同事正設法營救他。
汪精衛在獄中接到陳璧君的信息,十分高興,他用血書回信“信平安到”。他又把平時與陳璧君一起朗誦過的詞,改寫了一首《金縷曲》,表達自己對陳璧君的關懷和愛戀之情。
對于陳璧君的書信,他舍不得扔掉,又不能保留下來,最后竟然直接塞進嘴里,嚼碎吞進了肚子。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王朝驚恐萬狀,不得不釋放部分革命者,汪精衛就是其中之一。
出獄后不久,汪精衛就決定和陳璧君結婚。
汪陳的結合成為當時的一時佳話,但多年以后,因為汪精衛的錯誤思想,以及熱衷權力的陳璧君的推波助瀾,這對才子佳人,最終被釘在了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
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發表“艷電”,徹底走上漢奸的道路,淪為日本人的走狗。
1944年,汪精衛因病在日本逝世,陳璧君用千斤混泥土為其筑墳,將他安葬在南京梅花山,和孫中山的陵墓并列在一起。
2年后,蔣介石讓何應欽秘密炸毀汪精衛的墳墓。
1946年1月18日,隨著一聲“轟隆”巨響,汪精衛的墳墓被炸開,棺內尸身栩栩如生,身上蓋著青天白日旗,穿著偽政府的文官禮服,禮服的口袋里,放著一張約三寸的紙條,紙條上是陳璧君親手寫的“魂兮歸來”四個大字。
原來,陳璧君還希望汪精衛魂魄歸來繼續漢奸事業,讓人細思極恐。
但最后,汪精衛的尸身被運往火葬場火化,一代漢奸徹底消亡。
@如此講文史
汪精衛一生充滿矛盾,他前半生甘愿為革命獻身,后半生卻投靠日本人,成為人人喊打的大漢奸。
有書記載:汪精衛生性懦弱,而陳璧君為人強勢、熱衷權勢,汪精衛的最終叛敵,陳璧君在其中功不可沒。
而孫中山也曾戲言:“欲要胡漢民革命,先殺其兄弟;欲要汪精衛革命,須與太太離婚。”
汪精衛與陳璧君因愛結合,后來因為權勢,倆人一起被釘在了恥辱柱上。
這大概就是娶妻要娶賢的道理所在。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