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韋黃金鉆石遍地,為何阻擋不了通貨膨脹,發行100萬億面值鈔票
在我們的印象中,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和稀缺資源,其價值是非常穩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的全球貿易使得金本位和英鎊深入人心,由于有黃金做背書,英鎊隨著英國的船隊在世界范圍內流通,可見黃金在貨幣史上的地位。
還有一個國家,同樣在貨幣史上名留青史,但這一筆對于這個國家來說確實災難性的,這個國家就是津巴布韋,2009年之后,全世界就再也找不到一個國家的鈔票面值比津巴布韋還大的了,津巴布韋發行過的最大面值的鈔票是100萬億津巴布韋元,然并卵,當時這一張鈔票兌換成人民幣只有2.5元。
驚人的通貨膨脹不僅讓這個國家民不聊生,最終更是摧毀了津巴布韋的貨幣體系,2015年,津巴布韋元被正式廢除。然而在私下里,津巴布韋人早就不認可這種廢紙一樣的貨幣了,很多人交易使用的是南非蘭特、博茨瓦納普拉、美元和歐元。

事實上,津巴布韋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黃金,鉑金和鉆石,津巴布韋的鉆石產量在2013年時曾達到世界第一,當年這里產出的鉆石占全世界的13%。此外,津巴布韋的鉑金儲量位居世界第二,推算的黃金儲量為1.3億噸,最高年產量更是曾達到27.5噸,但就是這樣一個黃金鉆石遍地的國家,也曾是世界通貨膨脹最嚴重的國家。
曾經的津巴布韋,購買食品都需要拿上一麻袋一麻袋的現金,喝一杯咖啡都需要先付賬,因為喝完以后的物價或許已經比喝之前貴一倍了。為什么黃金鉆石遍地的津巴布韋阻擋不了通脹呢?首先是因為糧食的短缺,都說民以食為天,津巴布韋經歷了長時間的糧食短缺,糧食價格飛漲帶動物價飛漲,貨幣嚴重貶值。
在這種情況下,津巴布韋不僅沒有采取措施,反倒增發大面值貨幣,導致津巴布韋元進一步貶值,津巴布韋先后發行過六代貨幣,第二代的一元等于一千舊津元,第三代的一元等于第二代的一百億津元。我們熟知的100萬億面值鈔票是在2009年1月16日發行的,第四代貨幣直接去掉了12個零,也就是第三代的1萬億津元等于第四代津巴布韋元的1元,可民眾并不買賬,第四代貨幣僅流通了幾個月時間。
糧食短缺,加上連年的旱災,導致津巴布韋陷入了惡性通貨膨脹,而另外一個罪魁禍首是美國的制裁。2000年,津巴布韋將殖民時代白人擁有的土地重新分配,招致了西方的不滿,美國便對其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制裁,正是在制裁下,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陷入瘋狂,直到2014年,美國才取消了對該國的制裁。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