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流動性偏好陷阱流動偏好陷阱暗示什么什么是流動性偏好陷阱
一、流動性偏好陷阱
流動性偏好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是指當利率極低,人們會認為這種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說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會跌落時,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況。
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內放棄流動偏好 (指人們想以貨幣形式保持一部分財富的愿望)的報酬。利息率的高低取決于貨幣的供求,流動偏好代表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量代表了貨幣的供給。貨幣數量的多少,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決定,貨幣數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動偏好的作用,低于某一點的利率,人們就不肯儲蓄,而寧肯把貨幣保留在手中(參見圖)。
二、流動偏好陷阱暗示什么
流動偏好陷阱暗示:貨幣政策在這一范圍內無效。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段時間內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場參與者對其變化不敏感,對利率調整不再作出反應,導致貨幣政策失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一般是從利率下調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來認識流動性陷阱的。按照貨幣—經濟增長(包括負增)原理,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來改變利率。想貨幣供應量增加(假定貨幣需求不變),那么資金的價格即利率就必然會下降,而利率下降可以刺激出口、國內投資和消費,由此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如果利率已經降到最低水平,此時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那么單靠貨幣政策就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國民總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調的影響。
三、什么是流動性偏好陷阱
流動性偏好陷阱或凱恩斯陷阱(Keynes trap):當利率極低,人們會認為這種利率不大可能再降,或者說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上升而只會跌落時,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愿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偏好陷阱”或“凱恩斯陷阱”。
經濟上陷入流動性陷阱的特點: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的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主要有三個特點:

(1)整個宏觀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之中,需求嚴重不足,居民個人自發性投資和消費大為減少,失業情況嚴重,單憑市場的調節顯得力不從心。
(2)利率已經達到最低水平,名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為零或負利率,在極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資者對經濟前景預期不佳,消費者對未來持悲觀態度,這使得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杠桿作用失效。貨幣政策對名義利率的下調已經不能啟動經濟復蘇,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減稅等手段來擺脫經濟的蕭條。
(3)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
現代解釋:
流動性滯存主要包括:⑴、居民和企業的現金窖藏;⑵、銀行的存差。
銀行的存差部分可以變為國債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國債部分可通過政府支出花出去,用于實體經濟部門,而在中央行存款的部分則只能滯存于銀行系統內。至于企業和居民的現金窖藏,則明顯是流動性滯存。
窖藏還有另一種形式,就是當銀行存差過大時,銀行為減輕存款利息負擔,會降低居民和企業在銀行存款的利息率,進一步取消存款利息,甚至對存款收費。在銀行不是通過貸款,而是直接通過存款來獲益的情況下,就相當于存款者通過銀行來窖藏現金,這與租用銀行保險箱類似。這時,銀行成了吸收資金的“黑洞”。真正的流動性陷阱就出現了。參考:《MBA智庫》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