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流動性陷阱是指一個當貨幣政策完全沒法刺激經濟的情況,無論降低利率抑或增加貨幣供應量也沒有作用。
2.典型的流動性陷阱在當預期經濟不景氣出現(例如通貨緊縮、總需求不足、發生戰爭),使持有流動資產的人不愿意投資。
3.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最先提出來的。
4.凱恩斯曾指出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此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會下降。
5.即使是利率低得接近于零,也不能夠使銀行貸款、商業投資、消費真正運作起來。
6.利率太低,人們寧愿持有現金,最后擴張性貨幣政策失去了作用。
7.在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投機性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為無窮大。
8.在原本概念中,流動性陷阱發生在完全彈性的貨幣需求(即貨幣需求曲線是水平的)的情況,再多的資金注入經濟體系也不能壓低利率。
9.而基于狹義的凱恩斯經濟理論,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只限于它對利率的影響。
10.因此,若一個經濟體掉進流動性陷阱,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率再也不會下降,貨幣政策對經濟的作用亦完全失去。

11.由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凱恩斯主義革命的浪潮,許多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企圖把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弱化。
12.他們提出,即使利率不會下調,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貨幣政策仍然會對經濟產生作用。
13.他們指出因為庇古效應,即使經濟正處于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亦能夠有效刺激經濟。
14.庇古效應之名來自英國經濟學家阿瑟·賽斯爾·庇古,庇古效應指,實際貨幣余額是總需求函數中的重要構成元素,故此貨幣余額會直接影響ISLM模型中的IS曲線,及貨幣政策會因此而有效刺激經濟,即使正處于流動性陷阱。
15.雖然很多經濟學家對庇古效應會否出現及其效力如何存有很大疑慮,但到了六十年代經濟學界還是不太相信流動性陷阱的概念。
16.凱恩斯方程式把流動性陷阱的出現歸咎于在某正利率下的水平貨幣需求曲線,但有指1990年代出現的流動性陷阱只不過是因為零利率政策的緣故。
17.這個說法是,由于利率不可能低于零,貨幣政策將在這些情況下,如有人斷言它是流動性陷阱的元兇般軟弱無力。
18.雖然這后來的概念不同于凱恩斯原來所提出的概念,但兩者在兩點上相同。
19.首先,兩者都先假定了貨幣政策只能透過利率對經濟產生影響;第二,兩者都同樣得出貨幣政策在流動性陷阱下失去經濟刺激的能力的結論。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