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據證監會官網顯示,“中植系”旗下宇順電子(SZ.002289)的收買重組案被否,而“中植系”欲通過注入資產助宇順電子避免“摘帽”的計劃再一次失利了。
“申請人未能充分說明標的資產的核心競爭力,交易實現后商譽占比較大,不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監會示意。
此次重組案的失利有可能使宇順電子再次面臨“ST”,據三季報顯示,宇順電子的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0.16億元。
這意味著,在接下去不到2個月的工夫,宇順電子要想避免被ST,只有兩條路,一是第四季度盈利抵消掉前三季度的虧損;二是繼承尋覓標的完成收買。
11月4日,宇順電子的董秘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未來不排除會重啟并購計劃,然而市場好像沒有接受這種概率,宇順電子當天一字板跌停,收盤價為8.66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不是“中植系”旗下唯一一家上市地位奄奄一息的公司,其另一家公司ST天山,其業績也是連年虧損,且還未“摘帽”。
宇順收買案的“前世”
宇順電子的主營業務為液晶顯示屏及模組、觸摸屏及模組、觸摸顯示一體化模組等產品的研發、消費和銷售,產品用于通訊終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生產類電子產品等領域。
2009年登陸A股市場的宇順電子,彼時其業績表現較為良好。據當時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從2006年至2008年,宇順電子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6億元、3.1億元和4.81億元,與之對應的歸母凈利潤為0.16億元、0.38億元和0.36億元。
可是上市之后,好景不長,從2014年開始,宇順電子便以歸母凈利潤負增長兩年又盈利一年的節奏在“戴帽”和“摘帽”之間反復游走。
因為據滬深交易所規定,上市公司連續虧損兩年,股票就會進入ST狀態。
而剛在2021年4月28日才“摘帽”的宇順電子如今又一次面臨著ST的風險。據三季報顯示,宇順電子2021年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為-0.16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為-0.03億元。
相比于2020年,其虧損雖然有所減少,但是并沒有扭虧為盈,這意味著假如宇順電子不能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將前三季度的虧損額抵消掉完成盈利,則宇順電子又將進入ST狀態。
留給宇順電子的工夫不多了,這或許也是促成宇順電子收買深圳前海首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前海首科)的原因。
據公告顯示,宇順電子擬以9億元的交易價格向凱旋門控股有限公司、白宜平購買其持有前海首科 100%股權,其中,宇順電子擬以現金方式支付交易對價的 40%,以上市公司股票支付交易對價的 60%。本次交易實現后,前海首科將成為宇順電子的全資子公司。
據介紹,前海首科主要是為客戶提供電子元器件產品分銷、技術支持及倉儲物流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主要面向智能手機、生產電子、汽車電子、等應用領域客戶,提供授權分銷的電子元器件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其前五大客戶包括維沃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及其相關方、上海移遠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
“收買優質資產,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宇順電子對此示意,“借助A股市場提升標的公司競爭力”。
被否內因:潛在商譽沖擊
從業務上來看,宇順電子與前海首科之間確實存在肯定的業務協同性,而且前海首科的營收狀況表現也較為良好。
據公告顯示,2019年至2021年6月底,前海首科的營業收入為13.42億元、18.66億元和13,84億元,與之對應的歸母凈利潤為0.32億元、0.7億元和0.79億元。
但是,假如從現金流來看,前海首科的情景并不樂觀。
據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前海首科的經營現金流量凈額、投資現金流量凈額均為負數,分別為-1.49億元、-0.0018億元。此外,截至2021年6月30日,前海首科的貨幣資金僅為0.88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3.38%。
而宇順電子的貨幣資金情景也不容樂觀。據公告顯示,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宇順電子的賬面貨幣資金僅為 0.73億元。
而兩家同樣“缺錢”的公司進行整合是否可以完成“1+1>2”的效果需要打上問號。

值得一提的是,據公告顯示,在此次收買案中,前海首科承諾從2021年-2023年,其扣非后凈利潤分別不低于0.86億元、1.04億元和1.24億元。
“本次業績承諾是基于標的公司報告期內的業績、當下的市場情景等進行的合理猜測。”宇順電子在招股書中示意。
現實上,這并不是前海首科第一次被作為被收買對象出現在A股市場并給出業績承諾。
據公開資料,英唐智控(300131.SZ)2018年先后擬以重組、非公開發行、現金等方式收買前海首科,彼時前海首科承諾從2018年-2021年凈利潤分別為0.8億元、0.9億元、1.1億元和1.3億元。
英唐智控對前海首科的收買因為種種原因并未勝利,但是從后來的數據來看,前海首科在2019年和2020年也僅完成上述承諾金額的35.3%和63.6%。
證監會在反饋函中也曾提出質疑:“結合標的資產核心競爭力、市場競爭格局、報告期內業務開展情景等,補充披露本次業績承諾金額的合理性及可完成性。”
因此假如收買案過會,從短期來看,宇順電子或許可以掙脫被ST命運。但是從長期來看,仍舊“治標不治本”,假如前海首科沒有完成業績承諾,以至出現虧損,那么到時分宇順電子要面臨的是巨額的商譽減值以及其業績很可能被拖累,又再一次走在戴帽邊緣。
“中植式”運作遇阻
作為長期以來在資本市場中長袖善舞的“中植系”,其擅長使用旗下公司籌措資金,收買原始資產,然后再將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做高市值后再質押或減持套現,再通過旗下公司籌措資金,如此循環。
以宇順電子為例,“中植系”首先通過向大股東購買股權以及二級市場增持的手段獲得該資產的控制權。
據公告顯示,2015年12月8日,宇順電子的原實控人魏連速將其手中的3.49%股份以1.63億元的價格轉讓至“中植系”旗下的中植融云(北京)投資有限公司(現改名為“中植融云(北京)企業治理有限公司”,下稱中植融云),并且將盈余10.48%的股份以表決權的形式轉讓至中植融云。
隨后,中植融云又通過二級市場持續增持宇順電子的股份,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4日,中植融云持有宇順電子20.42%的股權,仍舊是宇順電子的實控人。
最后策劃資產并購, 2018年宇順電子曾欲購買成都潤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成都潤運),交易構成了借殼上市,但是該收買案由于成都潤運的實控人覃輝受到證監會處罰而不得不停止。此次中植系操盤宇順電子并購前海首科,一來掙脫被ST的命運,二來欲完成“股權+現金”的回報。
這套資本運作模式一度使得中植系在市場中“風生水起”,但是從宇順電子的并購案被否來看,這種模式好像正在碰到阻礙。
除了宇順電子外,中植系的旗下還有一家已經ST的公司-ST天山,中植系獲得該公司的控股權的方式與上述方案有所不同,中植系屬于“被動”成為ST天山的實控人。
據公開資料顯示顯示,ST天山的原實際控制人無法償還“中植系”的借款,從而以“債轉股”的方式將其股權轉讓給“中植系”,但后來并未獲得股東會同意,后來解直錕通過司法拍賣的方式獲得了ST天山的實際控制權。但是,據最新的三季報顯示,ST天山的前三季度凈利潤為-0.23億元,依舊虧損。
在重組監管從嚴的背景下,對于中植系來說,旗下的“ST”公司解套之路依舊困難重重。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