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眾所周知,企業在編制會計報表時應使用相同的會計政策,但自發變更會計政策也是允許的,條件是這種變更能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然而,上市公司中利用會計政策變更來操縱利潤的情況卻并不少見。這不僅誤導了投資者,更不利于證券市場的規范發展。當然,也有“智慧型“的合規會計政策調整案例,幫助上市公司重新回歸軌道,值得學習。棱鏡君對此種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通過會計政策變更可以改變上市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數據。近年來,部分上市公司通過會計政策變更改變公司財務數據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案例屢見不鮮,如操縱股價、內幕交易、操縱利潤、融資需要、保殼等動機,進行財務粉飾(不一定是財務造假)。有些上市公司通過變更會計政策成功實現新生,而有些則墜入萬丈深淵,處罰不斷。
圖1:關于會計政策變更的處罰案例
根據棱鏡君在巨潮資訊網的數據統計,2021年,A股上市公司就有3491個關于會計政策變更的公告;2022年1月至今有1263條關于會計政策變更的公告,媒體還不時地曝光某些公司濫用會計政策、隨意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消息,而且金額巨大。
圖2:2021年上市公司全年會計政策變更公告數量
由此看來,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的選用及變更在上市公司還存在很多問題,部分公司在進行賬務處理時并沒完全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來執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用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操縱公司業績以及所有者權益等財務指標的現象,影響了會計報表反映的信息質量,這難免會誤導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當然,并不是所有會計政策變更都是不允許的,部分變更還被視為典范。
案例一:深國商利用“會計政策”保殼
深圳市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000056.SZ)(以下簡稱“深國商”)更是用“會計政策變更“的方法將自己從死神手里挽救了自己。使用會計政策變更達到起死回生效果的案例雖然不多,但是足夠經典!深國商在歷經多年保殼之戰之后,終于在2013年10月大獲全勝,讓我們來細看此技。
根據該公司的公告,該公司2010年度、2011年度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年度凈利潤為負,2012年4月23日起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該公司2012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正,但是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依據深交所的相關規定,凈資產為負也屬于公司退市的警示事由之一,該公司股票被繼續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當年要是繼續為負的話就得退市了。
根據該公司2013年8月22日披露的2013年半年報,該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123,424,713.12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536,616.93元。但是依據該公司2013年10月15日發布的《2013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該公司下屬控股子公司深圳融發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在建投資性房地產皇庭國商購物廣場項目已于2013年9月30日完工,本期涉及的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模式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根據銀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的評估意見,皇庭廣場截止評估基準日2013年9月30日的公允價值約為76.46億元,預計開發總成本約為21.34億元,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預計增加深圳融發投資有限公司遞延所得稅負債約13.78億元,增加深圳融發投資有限公司2013年第三季度凈利潤約41.34億元,其中歸屬上市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24.80億元。這就是典型的通過會計政策變更的合規做法。因會計政策變更產生的24.80億凈利潤可是幫了上市公司一個大忙,該公司2013年的凈利潤和股東權益立刻雙雙轉正,經審計,該公司2013年度歸屬上市公司的凈資產為2,236,808,854.06元,該公司不存在應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和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符合申請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條件,自2014年3月31日起,撤銷該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風險警示。
案例二:會計估計變更當會計政策變更調減利潤2910萬受處罰
2018年,因信披違規,北京市金龍騰裝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騰”)及相關責任主體被采取自律監管措施。
經查明,金龍騰于2017年4月27日披露了2016年度報告以及關于會計政策變更及前期差錯更正并追溯調整的公告,對2015年度財務數據進行追溯調整。其中,由于會計政策變更導致調減2015年資產59,206,356.82元,調減所有者權益67,596,092.14元,調減營業收入 54,525,859.49元,調減凈利潤29,104,803.12元。經審查,金龍騰此次會計處理的變更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不應對前期數據進行追溯調整,違反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及《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第4.2.1條第二款的規定, 構成信息披露違規。
公司于2017年3月30日發布《會計政策變更公告》,分別針對公司的收入確認方法、毛利率的過程調整、應收賬款確認及壞賬計提進行會計政策變更并進行追溯調整。現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公司再次對上述變更內容進行審慎判斷后,認定上述變更應屬于會計估計變更,而非會計政策變更,適用于未來適用法本公司現將原《會計政策變更公告》更正為《會計估計變更公告》。
因此,棱鏡君近日重新學習了下關于會計政策及其變更的知識,學習下合規的和不合規的案例,以下內容為純“干貨“,作為學習筆記,理論文字多一點,感興趣的朋友繼續往下看。
一、會計政策及其變更的內容
(一)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
1、會計政策及其變更
(1)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中所采用的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原則主要講確認的條件,如收入的確認原則,預計負債的確認原則等;基礎主要是講計量基礎,如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還是以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基礎等;會計處理方法如存貨發出是選用先進先出法還是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長期股權投資選用成本法還是權益法等。
圖3:會計政策的范疇
(2)會計政策變更
會計政策變更,是指企業對相同的交易或事項由原來采用的會計政策改用另一會計政策的行為。在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下,企業可以自主選擇的會計政策并不多,因為當今會計準則(或國際慣例)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就是減少企業的可選擇性。
企業會計政策變更,一般有兩種:一是強制性原因,因為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要求企業采用新的會計政策;二是自發性原因,如會計政策變更是為了全面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會計信息的質量,而且符合全體股東及相關方面的利益,而且管理層有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采用新的會計政策能夠更好地滿足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能夠使會計信息更可靠、更相關,而且變更程序合法。如果不屬于上述情況或不滿足條件的隨意變更,應視為濫用會計政策,要按前期差錯進行追溯調整。
常見的會計政策變更如下(意思是有那么多方法進行業績操縱?):
(1)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資產從原規定不計提折舊改為計提折舊;
(2)壞賬核算從直接轉銷法改為備抵法;
(3)所得稅核算方法從應付稅款法改為納稅影響會計法;
(4)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短期投資、長期投資(上市公司謀劃利潤調節的主戰場)、委托貸款、應收款項從不計提準備改為計提準備;
(5)收入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
(6)根據財政部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的解答二》規定:企業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制度》而對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預計凈殘值等所做的變更,應在首次執行的當期作為會計政策變更,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
(7)根據財政部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有關問題的解答一》規定在壞賬準備采用備抵法核算的情況下,由原按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計提壞賬準備改按根據實際情況由企業自行確定作為會計政策變更處理;
(8)投資性房地產由成本模式改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也是上市公司業績重大變化經常出現的主因)
(9)存貨發出方法的變更。(這個是用得最多的,比例不大的話會計師也同意,幾年累計下來金額也不小)
因此,采用不同原則、基礎和會計處理方法計算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會計政策變更使收入或費用發生變化,則必然影響利潤總額發生變化,甚至影響應納稅所得額變化,應重點關注,尤其應關注的是重要項目的會計政策和行業管理、重大和異常交易的會計處理方法、在新領域和缺乏權威性標準或共識的領域采用重要會計政策產生的影響、會計政策的變更等,因為重要的、重大的、異常的和需要主觀判斷的都是影響比較大的,或是容易出錯的。
會計政策改變涉及會計收益或者費用發生變化的,必然影響到企業會計利潤發生增減變化,但是否需要調整所得稅,不能以企業會計利潤的變動為判斷標準,而應以會計政策的變更是否會引起應納稅所得額發生增減變動為判斷標準。
2、會計估計及其變更
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會計估計變更,是指由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者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調整。(企業難以對某項變更區分為會計政策變更或會計估計變更的,應當將其作為會計估計變更處理。)
如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并不屬于會計政策,而是屬于會計估計,因為它本身是在預計使用年限,預計凈殘值的基礎上對折舊額的一種估計。
常見的會計估計變更:
(1)存貨可變現凈值的確定;
(2)采用公允價值模式下的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確定;
(3)固定資產的與及使用壽命與凈殘值及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
(4)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與凈殘值;
(5)合同完工進度的確定;
(6)債權工具公允價值的確定;
(7)預計負債初始計量的最佳估計數的確定;
(8)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的改變。
3、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的區別
圖4:會計政策變更和會計估計變更的區別
在進行會計處理時,會計政策變更一般用追說調整法和未來適用法,而會計估計變更,只用未來適用法。
(二)會計政策變更條件
下面這些內容都是法規的原話,抄在在這里方便看。
1、企業選用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但在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企業可以變更會計政策:
(1)法律、行政法規或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要求變更
這種情況是指,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要求企業采用新的會計政策,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按規定改變原會計政策,采用新的會計政策。
(2)會計政策的變更能夠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這一情況是指,由于經濟環境、客觀情況的改變,使企業原來采用的會計政策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已不能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改變原有會計政策,按新的會計政策進行核算,以對外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企業因滿足上述第(2)條的條件變更會計政策時,必須有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其變更的合理性,并說明變更會計政策后,能夠提供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關會計信息的理由。
如無充分、合理的證據表明會計政策變更的合理性或者未經股東大會等類似機構批準擅自變更會計政策的,或者連續、反復地自行變更會計政策的,視為濫用會計政策,按照前期差錯更正的方法進行處理。
2、下列情況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1)本期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與以前相比具有本質差別而采用新的會計政策。例如,某企業以往租入的設備均為臨時需要而租入的,企業按經營租賃會計處理方法核算。該企業原租入的設備均為經營性租賃,本年度起租賃的設備均改為融資租賃,由于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有著本質差別,因而改變會計政策不屬于會計政策的變更。
(2)對初次發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項采用新的會計政策。該企業改變低值易耗品處理方法后,對損益的影響并不大,并且低值易耗品通常在企業生產經營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屬于不重要的事項,因而改變會計政策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這里,棱鏡君要說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
圖5:翰宇藥業真假會計政策變更
這家公司叫翰宇藥業,在創業板上市,這個案例比較有趣,從剛開始認為的屬于會計政策變更,在深交所多次問詢后,到后面改了好幾次,最終認定為不屬于會計變更。詳細內容請看翰宇藥業2022年1月5日發布的《關于對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注函回復的公告》,下圖是整個事件的時間線。
圖6:翰宇藥業會計變更認定的時間線
是否屬于會計政策變更?會計師是這樣回答的:
公司持有健麾信息股權由長期股權投資變更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變更的原因為公司持有股權的目的由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變更為不再實施重大影響且以出售并獲取增值收益為目的。由于持有股權的目的發生變化,導致公司持有健麾信息股權的目的、收益方式、時間等與以前相比具有本質區別,因而由權益法核算改為按金融工具核算,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中關于“本期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與以前相比具有本質差別而采用新的會計政策”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的規定。 因此,公司上述變更不屬于會計政策變更。
是否屬于會計估計變更呢?會計師是這樣回答的: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以及相關講解的規定:會計估計變更是指由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者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調整。例如,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由年限平均法改為年數總和法。會計估計是指企業對其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而會計估計變更,是指由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預期未來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的重估和調整。公司持有健麾信息股權由長期股權投資變更為交易性金融資產,變更的原因為公司持有股權的目的由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變更為出售并獲取增值收益,不屬于由于資產和負債的當前狀況及預期經濟利益和義務發生了變化,從而對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或者資產的定期消耗金額進行調整。 因此,公司上述變更不屬于會計估計變更。
(三)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處理
重要交易或事項選用的會計政策變更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甚至能使公司盈虧實現逆轉。一般處理會計政策變更有追溯調整法和未來適用法兩種,但按會計準則規定,除了特殊情況之外,會計政策變更應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
1、追溯調整法
追溯調整法是對某項交易或事項變更會計政策時,如同該項交易或事項初次發生時就開始采用新的會計政策并據以對相關項目進行調整的方法。要對以前各期追溯計算的列報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應有金額與現有金額之間的差額,即按追溯的變化也就是累計影響數來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期初數進行調整,調整留存收益以及其他相關項目的期初數。所以,追溯調整法下會計政策變更除了直接導致期初的所有者權益出現增減變動外,還會涉及相關資產項目和負債項目的調整,將導致資產總額及其結構發生變化。
2、未來適用法
未來適用法,是指將變更后的會計政策應用于變更日及以后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或者在會計估計變更當期和未來期間確認會計估計變更影響數的方法。在當期期初確定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各期累積影響數不切實可行的,應當采用未來適用法處理。
二、會計政策變更的動因分析
理論點來說,會計政策變更是各個“經濟人“博弈的結果。回答會計政策變更的動因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哪些人會關注會計政策的變化?知道了受眾后我們就可以知道制定會計政策變更的管理者目的(他想要別人知道的信息)。從上市公司來說,會計報告的主要關注者或者說影響者有股東、管理者(包括大股東和高管)、債權人、政府和員工。從對信息的了解程度來劃分,管理者屬于“內部人”,而其余都屬于“外部人”。“內部人”要進行會計政策變更很顯然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為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
從結果上來說,大部分會計政策的變更都是由于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原因強制要求企業變更會計政策,但我們這里要說的是其他有趣的原因:
1、為了適應經營環境的改變(節稅避稅)
比如稅率和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會促使公司采用后進先出法,生產率的下降會促使企業延長對應折舊資產的原來假定使用年限。如為了在保持利潤的穩定和減輕負之間保持平衡,公司會選擇盈余管理來合理規避納稅。
2、規避市場和監管動機
目前,資本市場還是一個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場,政府對企業的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場行為都通過一系列會計指標進行管制。良好的業績印象會影響股票的價格,如上市公司為了以較高的價格發行股票,或者是為了避免被特別處理或終止上市(保殼),又或者是吸引投資者融資,向投資者傳達經營狀態良好且具備長期盈利的能力等信息,往往會通過會計政策變更來操縱利潤等手段與市場管制部門進行博弈,選擇或變更會計政策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在博弈中出奇制勝的一天法寶。
3、企業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在很多企業,特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管理層與實控人(或股東)都簽有一定的獎酬計劃。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的薪酬與收益指標相關,有較高的收益意味著會獲得較高的報酬。所以,從自身利益最大化方面出發,管理層傾向于向股東報告較高的收益。但是,企業管理者不能控制外部因素,有時會引起實際的經營業績發生大幅度波動,最終對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因此,企業管理者希望采取一種能被自己控制的方法從而消除經濟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利用會計政策變更進行利潤的操縱,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盈余管理。
經營者分紅動機。一般來說,經營者的工資和獎金總額受會計利潤水平的影響,為了提高貨幣收入水平,經營者有選擇能增加會計利潤的會計政策的動機。
4、出于對企業融資的考慮
眾所周知,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占企業資金來源的很大部分。管理層會通過變更會計政策來使投資者對企業的經營業績有好的評價,以此來吸引更多的資金。近幾年上市也成了眾多企業追求的目標,這樣可以擁有更多機會籌資。但根據有關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和上市的條件比較嚴格,企業為了能夠滿足上市所需要的條件,最簡單的就是利用會計政策的變更來達到目的。
融資動機,如通過改變財務數據,降低相關財務指標的波動性,可以使債權人相信該公司具有足夠的償債能力,從而避免和降低上市公司的違約成本,或者是公司的高管為了獲取高薪而進行盈余管理以提高業績等。那些喪失配股等股權融資資格、以債務融資為主的公司,可能有明顯的為借款要求而選擇變更會計政策的動機。為了滿足債務合同中苛刻的約束條件,會利用會計政策變更來達到貸款方的要求。
5、均衡各期收益的考慮
企業為維護其良好的社會形象,趨向于選擇能均衡各期收益的會計政策,以避免收益波動過大使企業利益相關者產生不穩定感。以我國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為例,大眾都比較關心這些企業的社會責任感,道德感等方面,此類上市公司也是政府重點監督和宏觀調控的對象,是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這類公司傾向于選擇能夠均衡各期收益和減少收益波動的會計政策,從而維護企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6、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
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一般分為兩類:會計手段和非會計手段。會計手段使用頻率較高的有會計政策變更、資產減值準備和會計估計變更。非會計手段包括資產重組,利用關聯方交易,利用捐贈和政府扶持等。會計準則規定,上市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計提方法和計提比例,并且部分流動資產的計提額可以在資產價值回升時轉回。因此,企業便可以在資產計提和轉回的操作過程中影響盈余狀況,即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
會計政策的變更和會計估計很難實際判斷其正確性和是否恰當。公司采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來調節財務報告利潤水平的可操作性較強,同時也有較低的操作成本,因此,這種盈余管理手段也被廣泛運用。國內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多是為了IPO或避免退市,但虧損企業通過這種方式扭虧較為頻繁。還有的是公司從政府無償取得的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但這也使得部分公司過度依賴政府對其的支持。
7、操作利潤
這個理由比較直接。通常包括獲取上市資格、扭虧為盈、避免連續虧損、促進業績增長四種目的。
(1)獲取上市資格
有些公司在上市之前財務報表上經營狀況良好,符合上市標準,但上市之后短時間內就披露前期差錯并用追溯重述法進行更正。明顯的重大前期差錯。上市公司自身卻沒有發現?而且僅上市一年就一一發現自身的前期差錯?所以有充足的理由認為部分上市公司是故意為獲取上市資格而制造會計差錯。不過,近些年,這類公司少了許多。
(2)扭虧為盈
某些上市公司,利用會計估計錯誤來調節利潤,例如錯估成本結轉銷售成本,如果估計額與實際情況嚴重不符,而且調整金額對利潤的影響額占當期利潤額的比例很,可以認為前期差錯更正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手段。
(3)避免連續虧損
在之前的A股退市規定中,連續三年虧損會受到ST處理甚至退市,所以某些ST類上市公司利用前期差錯確認即更正,調增上年度費用和損益。在三年營業收入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經營情況未變,經營費用卻銳減,所以可以認為,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差錯更正的手段,以補提前期費用,少計本期費用的方式來避免連續虧損。
(4)促進業績增長
與避免連續虧損一樣,某些企業采用同樣的方式,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變更,補提前期費用,少計本期費用,在營業收入下降.主營業務利潤下滑的情況下,使本期會計利潤大幅增加,給會計報表外部使用者一個業績增長的錯覺。
8、政治成本動機
如為了擺脫或避免某些限制性的對公司生產經營將產生不利影響的監管,滿足政府等監管部門的治理要求,公司會進行盈余管理來塑造一個健康的企業運營形象。
三、相關法規
上市公司涉及的會計政策變更規則其實不多,主要有以下14部法規:
圖7:上市公司涉及的會計政策變更規則
后話
操縱利潤的手法雖然很多,許多“高級”手法雖隱蔽但不合法。而操縱會計政策變更雖然公開,但只要是在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另一種會計政策,其行為在法律上卻是無可指責的。
前已述及,中國現行法律法規利用會計收益數據制定的條款對上市公司募集新資本的需求予以限制。證券監管部門對于上市公司會計收益數據的計算是否合法自然十分關注,但是對于合法而不合理的會計政策變更卻無權從法律上進行干預。由于批準配股或者批準上市是政府行為而非市場行為,所以上市公司人員在選擇利潤操縱的手法時,首選“合法而公開”的方式,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另一種可以增加當期利潤的會計政策,而不必考慮市場反應如何。
由于我國正處于向高度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上市公司所處經濟環境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區別,利潤操縱行為有“中國特色”也就不足為奇。
參考資料:
1、財務管理研究《新會計準則背景下,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2、李海霞《上市公司會計政策變更的動因及對策》;
3、金融界《變更會計政策的行為及動機──上市公司利用變更會計政策操縱利潤案例分析》。
4、王品《會計政策的變更對企業的影響》。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