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五七工我們就會想起家屬工,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其實五七工和家屬工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五七工是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在相關行業的國有企業中從事生產自救或企業輔助性崗位工作的,具有城鎮常住戶口、未參加過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人員。
五七工、家屬工既不屬于臨時工,也不屬于正式的職工,也不屬于集體企業的職工,是在特殊時期存在的特殊現象,這種特殊主要有這么幾個表現形式。一是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計劃用工不足時的一種特殊用工形式;二是這種用工形式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后期有的行業或部門出于政治需要有意識地創造或保留了這一群體;三是參加工作時間一般都在1980年以前。
五七工、家屬工作為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一種特殊群體,按照現在的標準來判斷,有這么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五七工沒有勞動部門下達的招工指標,不屬于國有企業的正式工,也不屬于臨時工;二是五七工的工齡不屬于國家承認的連續工齡和工作年限,因而不能計算為視同繳費年限;三是沒有繳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無法正常享受基本養老金待遇。
我國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從國發(1991)33號文件,即《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以后開始實施的,以后相繼發布了國發(1995)6號、國發(1997)26號文件,按照以上這些文件規定,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已從國有企業的職工擴大到了城鎮所有的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五七工是屬于應保而未參保的群體,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部分群體的養老保障問題成了空白。
從2009年前后,各地開始解決五七工、家屬工的養老保險問題,將五七工、家屬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范圍。為五七工、家屬工的養老保障開啟了新的渠道,也算是對五七工、家屬工對社會所作貢獻的一種肯定。

例如黑龍江省對將五七工、家屬工納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的規定中指出,具有黑龍江省的城鎮戶籍,未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統賬結合制度前在黑龍江省的城鎮用人單位工作滿3年以上,在2009年7月1日前年滿60周歲以上。
考慮到這部分老人的身份和年齡等方面因素,養老保險費用的繳納20%由政府承擔,80%由個人承擔,和靈活就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有一點類似,但這是一次性補繳,不是逐年繳費。按照黑龍江省的規定,2009年7月1日前年滿75周歲及以上人員,按10000元標準繳納;75周歲以下人員在10000元的基礎上,每相差1歲增加1500元。比如74歲的就要補繳11500元,73周歲的就要補繳13000元。
養老保險費補繳以后,從補繳完成的第二個月開始領取基本養老金,每月基本養老金為413元,包含了45元的取暖補貼。從領取基本養老金的第二年開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調整。五七工參加每年的養老金調整時,定額調整部分和其他退休人員是一樣的,與繳費年限掛鉤的部分是按照15年計算。
按照河北省的規定,補繳范圍和黑龍江省的規定是差不多的,補繳的標準也是按照政府補貼20%,個人承擔80%,凡是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女性達到55周歲以上,男性達到60周歲以上都可以補繳,按照100%補繳的每月養老金485元,按照60%補繳的每月養老金355元,從補繳完成后的第二個月開始領取養老金,以后每年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金的調整。
綜上所述,五七工、家屬工是我國特殊歷史時期一種特殊的用工形式,解決五七工、家屬工的養老待遇問題是對這部分群體作出貢獻的一種肯定,也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廣覆蓋、保基本政策的一種體現。五七工、家屬工雖然在2009年,2010年之初領取的養老金比較低,但是經過多年的調整,不少人現在的養老金已經接近1000元左右。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