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價格歧視的分級企業實行二級價格歧視的前提什么是價格歧視
一、價格歧視的分級
根據歧視的程度不同,價格歧視可以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
(1)一級價格歧視:是指廠商的每一單位產品都按照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售出,因此也成為完全價格歧視。實行一級價格歧視的壟斷廠商事實上是把所有消費者剩余轉變成壟斷利潤。
(2)二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程度小于一級價格歧視,它是對不同的消費者數量段規定不同的價格。壟斷廠商獲得買者的部分而非全部的消費者剩余。
(3)三級價格歧視:指壟斷廠商將顧客分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群體,對每個群體收取不同的價格,每個群體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
拓展資料:
形成價格歧視的條件:
(1)不同群體的消費者對同一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而壟斷廠商能夠以相對低的成本,根據需求的價格彈性的差別,將這些消費群體加以區分。比如根據年齡和性別,可以把消費群體分成老年人和兒童、女士和先生。
(2)不同的消費群體或不同的市場是相互隔離的。這樣,就排除了某些中間商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可能性。比如,女士在“三八”婦女節半價觀看的電影,不能再以介于半價和全價之間的價格轉賣給男士。
相同商品之間僅僅存在價格差異這一事實本身并不能成為存在價格歧視的證據,只有當這些價格差異未反應成本差異時,才可以作為價格歧視的證據。
二、企業實行二級價格歧視的前提
企業實行二級價格歧視的前提有以下幾點二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產品,但是購買相同數量產品的每個人都支付相同的價格。一個壟斷的賣方還可以根據買方購買量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比如電信公司對客戶每月上網的時間不同,收取不同的價格,對于使用量小的小客戶收取較高的價格對于使用量大的客戶收取較低的價格,壟斷賣方通過這種方式把買方的一部分消費者剩余據為己有,因此不是不同的人之間。而是不同的產量之間存在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也稱為非線性定價。因此他對于我國公共事業領域正在進行的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什么是價格歧視
指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在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銷售價格或收費標準。
1、完全價格歧視:即假定壟斷者知道每一個消費者對任何數量的產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貨幣量,并以此決定其價格,所確定的價正好等于對產品的需求價格,因而獲得每個消費者的全部消費剩余。
2、二級價格歧視:即銷售者對購買者偏好的多樣性有所了解,但是不能觀察到每一位特定顧客的特性。即便如此,仍然有可能通過提供一系列包括價格和各種條款的銷售合同,在不同的購買者之間進行價格歧視。
3、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對不同市場的不同消費者實行不同的價格,在實行高價格的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
擴展資料
價格歧視的作用:
1、標度職能: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貨幣的價值尺度的作用是借助價格來實現的。
2、調節職能:價格較低時,生產者生產商品無利可圖一般會減少商品生產;價格較高時,生產者生產商品可以獲得較多利潤一般會增加商品生產。
3、信息職能:即價格變動可以向人們傳遞市場信息 ,反映供求關系變化狀況,引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價格的信息職能,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是市場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價格歧視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