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也能讓你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最近讀《低風險投資之路》,相逢恨晚。
徐大為 (David 自由之路) 2013年就在雪球上連載,2014年書就出版了。而我,時隔六年才發現這么一個寶藏。一如既往地后知后覺,堅決趕不上風口。
國內的投資牛人也不少,但思想成體系,還能把投資邏輯以及細節講得透徹的,總體不算多,徐大為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非常值得花點時間學習、模仿。
也許是天分,徐大為在中學時就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利用兩家游戲廳的差價做過套利,這也無意中預示著他后來在投資道路上的成功。
如果沒有做投資,想必他也混得不會太差。從移動公司跳槽到一家為諾基亞做網絡優化服務的三方公司再到一家創業公司,他的專業能力在業內得到認可。如果再往下發展,下一步就是做個公司高管了。
但是,就在他的職業呈上升期的關鍵時候,他選擇了離職。在通信行業工作了11年后,他選擇做自由職業者,一邊繼續做前公司的兼職顧問,一邊寫書、泡論壇。
1年之后,也就是2014年,他的書出版了,同時他的投資也很成功,讓他實現了財務自由。2015年,他在國內完成83天自駕游。2016年成立了自己私募基金。
他是怎樣通過工作之余研究投資,從而形成自己穩固的體系,幫助自己達成財務自由的?他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普通投資者學習。

從他的一些經歷可以看出,通往自由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
他也是從小白成長起來的。比如,早期,他也沒有記賬的習慣,盈虧多少,他也是稀里糊涂的。2005年,也就是接觸投資的第三年,他才學會用基金凈值收益法來計算投資實盤的收益率。
他也會犯投資者的通病,喜歡低估值品種,所以股市上漲就拿不住,從而踏空,眼睜睜看著牛市上揚,自己卻無計可施;他也會在虧損之后「裝死」,期待總有一天會漲回來;也會因為過高利用杠桿導致巨虧,不得不割肉,還眼看著良機就在眼前,卻無力回天……
但是,他非常善于總結復盤,一次次失誤讓他變得更強大。他的思維縝密而周到,他的研究專注而精深,所以他順利地躲過兩次股災,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體系。
同樣是產品經理,同樣不喜歡職場的紛紛擾擾,同樣是在工作的11年希望正式成為自由職業者……忽然發現,我潛意識里希望自己走的正是徐大為當年走過的路。
只不過,人家當年是在財務自由的前夕選擇做自由職業者,而我兜兜轉轉好多年還在山腳下。
希望通過自媒體記錄下我的思考、實踐和學習成長過程,與更多的,在路上的朋友同行,相互鼓勵,相互取暖。正如徐大為當年在和訊論壇上所做的那樣。
5年、10年之后,希望與各位朋友在山頂上把酒言歡,笑談風云。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