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給我發私信提問:為什么考試前時間不多了,我每天按照考研計劃的時間表學習、作息,還是覺得每天渾渾噩噩的,對未來很迷茫?
仔細想了想,我說:這其實取決于你自己日常生活采用的反饋機制。被這個問題困擾的你,處在一個單純的負反饋機制中。
這一天,你按照計劃和流程走下來,晚上回到宿舍的時候,開始每日三省你身,產生一些小懊悔:懊悔中午午睡多睡了一陣子,懊悔模擬試卷錯得有點多,懊悔在圖書館不夠專注。你覺得情緒存在了問題,便來發了私信。
一般來說,好的負反饋機制指的是:今天份睡覺前的懊悔(負面能量),會轉化為明日份的努力決心(正面能量)。即負面能量↓,正面能量↑。
但是,人的狀態隨時會產生波動:你的滿滿元氣可能還沒燃燒午飯時刻,書本教材看了一兩章,腦殼疼。正面能量↓,負面能量↑。
所以不論是備戰考研,還是在大學的第幾個學期,仍然很多人會因為自我評價和反饋機制的失調,處于時而躊躇滿志,更多時候混吃等死的狀態。你們將它稱為迷茫。
在正式引入學習生活的正反饋和負反饋調節機制之前,我還是想探討一下他們本來在生理學中的意思。
高中生物之中大家都了解過負反饋調節:為了達到平衡和穩定狀態,一個系統最終會抑制和削減最初發生了變化的那個部分。通俗點來說:平衡的意義在于克制,當你有打雞血的跡象時,給你適當潑一點冷水,而發現冷水潑得太多了,又會給你補一些雞血。
發現沒有,負反饋的結果雖然是好的,但是你可能有一半甚至一多半的時間處于“被潑了冷水”的狀態,而不是“打雞血”的狀態,這種情況下的學習是需要很大的壓力和耐力的。
而正反饋調節其實比負反饋要更容易理解得多,最簡單的正反饋例子是分娩、凝血和排泄等等。正反饋的重點是,在過程中不斷加強,一直到完成功能為止。
拿最通俗的排尿舉例,在膀胱儲存了超過約400毫升尿液時,人會有尿意。而人一旦進行排尿的過程,則是排空的。不可能說,在300毫升尿液時不會產生尿意,系統就只排100毫升的尿液了。正因為隨著尿液的排出,尿意會逐漸消失,才需要正反饋去加強這種排尿動作。
凝血也是類似的道理,非要把傷口處的纖維蛋白都生成好才可以停止。而不是說,啊呀還有一點點血嘛,沒有大礙,不凝了不凝了。
正反饋調節的精髓在于:專注于目標,不斷地努力堅持,一直到做到了為止。
那么貫徹學習計劃也是一樣的,面對一個既定的目標需要正反饋調節,今天的任務我非做完不可。并且每天都在努力正面反饋自己的我,昨天與今天也都在正面反饋,最終完成任務。

比如今天中午雖然午睡多了一會,但是如果能迅速起身,洗把臉集中精神,反而可以節省時間,按時完成今日計劃的。這時候產生的沮喪和起床氣,都不是這個計劃中應該浪費的情緒。
更不用說很多考研的人,今日份的任務完成地不夠完美,還有心思在朋友圈、微博或群聊微博中傷春悲秋,或者打開游戲從別處發泄情緒。一通發泄之后,躺在床上又要多浪費半小時胡思亂想,明天頂著不太好的精神狀態,繼續學習。
停。我要是你,我就爬下床再學一會,學到內疚感和不安消失了,安心睡覺,明天繼續加油鴨。最起碼這份糾結和浪費的時間,即時地補償給了自己計劃。
發現沒有,負反饋的大多數人,暗含著對計劃的不自信。
即便是他完成了每日計劃,他還是對考研、學習或者未來不自信,因為從一開始他的目標意義在于得過且過或者忙起來就行。事實上,船到橋頭雖然自然直,但是你這艘沒有明確航向的船未必停得對港口啊。
所以有些時候我寧愿建議一些自制力稍弱的人,多尋找研友一起努力。
而本來在求學和考試的過程中,我們追求的就不是負反饋調節帶來的穩定。我們要運用的是,不斷強化自己的行為和意愿,最終做成一件事背后的正反饋機制。
最后,在應用正面反饋的實際操作方面,我有一些小建議:
▲熟悉自己的能力和特點(包括又不限于知道自己每次學習可以專注的時間,以及每日所需的睡眠時間等);
▲為你的目標尋找一個監督人,讓他和你一起定期回顧,同時不斷根據你的狀態調整任務量;
▲在一些微小的部分運用負反饋,管理好自己的日常情緒和生活節奏,尋找合適的宣泄途徑(建議選擇運動、文字表達而不是進食、購物);
▲少進行短視性的回顧,避免產生自滿情緒和焦慮情緒(回顧了最近一周學習的內容,你通常會想:我的天我一周才學這么點,我還剩八周,啊啊啊那我學不完了涼了涼了)
如果你要問我,怎樣是運用到了正反饋?當別人喊你吃飯,你說“等等,等等,我把這一章看完的,要不你們先去吧”的時候,你大約就樂在其中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