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個漢堡”的兩條廣告,一條為:“該食品80%沒有脂肪”,另一條為“該食品20%有脂肪”。
分別運用這兩條文案銷售漢堡,前者的銷售額比后者足足高出50%。
明明描述的現實一模一樣,但因為認知偏差,多數人傾向購買前一條文案售賣的漢堡。
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越高,就越能接近事物的實質。
但生存中潛伏著很多難以察覺的認知偏差,讓我們判定結果時失真。
01
確認性偏差
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曾說:
“一旦某人形成一個理論,他的想象力就會讓他從每一個對象中看到僅有利于這個理論的蛛絲馬跡。”
這句話完美地解釋了確認性偏差,它指的是一個人一旦形成確認的觀點,就會下意識找支持自己或有利自身觀點的證據,以至為了佐證自己的見解,而扭曲新的證據。
有人丟了一把斧子,他認定是鄰居偷的,接下來通過看見他發現,鄰居不管是走路還是說話時的神態、動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樣子。
可過了幾天,他去找東西時發現丟掉的那把斧子,原來被自己忘在了儲藏室里。
于是第二天他再看鄰居的舉動和言行,覺得他一點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樣子了。
02
在認識的事物面前,會有注重力偏差
在一些場合里,面對眾多的挑選,為什么我們只會傾向于某一種挑選呢?其實,是注重力在作祟。
注重力偏差指的是,人會對自己認識的事物產生偏好的傾向。
比如面對一道不會的挑選題,人們更傾向于挑選自己認識的那個答案,在投資時,也會傾向于投資自己所明白認識的公司或者股票。
同樣也有吸引力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歡、令人舒暢。
03
光環效應
人都會被幸福的事物所吸引,光環效應指的是當我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很好,便會下意識認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優秀。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有的人很有魅力,有的中等,有的完全是無魅力。
然后讓被試者換用其他詞語(除了魅力)來評判這些照片里的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賦予更多理想化的特征,比如:親切、沉著、很好交際等。
但對沒有魅力的人,就很少用這些詞語了。
04
行動者與看見者偏差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這就導致了,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和他人相比,總會存在各種差異。
行動者與看見者偏差指的是,行動者和看見者對某一事件解釋的原因不同。
有人請一個瞎子朋友吃飯,吃完飯很晚了,于是主人就給瞎子點了個燈籠。沒想到瞎子氣憤地說:
“我本來就看不見,點個燈籠是專門譏笑我嗎?”
主人急忙解釋道:
“就是擔心你看不到才點個燈籠。
你看不到,但別人可以看到,這樣你走在黑夜里,就不會有人撞到你。”
同一件事,行動者和看見者由于身份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態度也就不一樣。
05
錯誤信息效應
我們看到或經歷的事件,真的和我們想象的一樣嗎?
錯誤信息效應指的是,我們看到或經歷的事物都是實在的,但有時分被外界稍加引導,記憶有可能就會發生錯位,從而得出跟現實不符的結論。
有試驗讓參與者看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一輛汽車駛過十字路口時與另一輛車相撞了。
關了視頻之后讓一部分人判定車輛互相“接觸”時的速度,他們給出的估測均值是每小時32英里。
接著再讓另外一組人做同樣的判定,只不過提問時把“接觸”這個詞改為“撞擊”,結果這組人給出的估測均值則是每小時41英里。
06
可用性啟發式偏差
許多人思索時最輕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太喜歡借助自己的經驗和見聞來下結論,哪怕這些經驗和見聞不肯定客觀。
可用性啟發式偏差指的就是,我們從已得到的信息,啟發式地產生聯想,造成一種錯誤的偏見。
比如許多人提起女司機的第一反應就是“馬路殺手”,也想當然地認為相比男司機,女司機開車更輕易發惹事故。
但交通部門數據顯示,交通肇事罪案件中,被告人為男性的占比為94.60%,女性占比為5.40%。
07
消極偏差
消極偏差指的是,我們雖然向往幸福,但內心卻傾向感知負面的消極信息,更看重壞消息帶來的影響。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夫妻關系中,“壞事”比“好事”更輕易影響夫妻關系質量;
也就是說,一次傷害很大的爭吵帶來的負面效應,遠遠大過于一次溫暖甜蜜的交談所帶來的積極作用。
再比如孩子考試得了99分,被負面偏差困住的家長,不會夸贊孩子取得的高分,而是特殊在意丟掉的那1分,并不斷夸大丟掉這1分的影響。
08
錨定偏差
錨定偏差指的是我們做決策時,會受到我們聽到的第一條信息的影響。
比如一件衣服標價99元,始終賣不出去,于是商家在原價后面加了個0變成990,然后進行半價促銷。
沒想到衣服很快以495的價格賣出去了。
顧客的心理很簡樸,看到990元半價促銷,第一反應是這衣服打5折,買下就相稱于撿到一個大便宜,可以馬上省下495元!
但第一眼看到99元,沒有任何促銷的信息,就不會產生這種感覺。
09
運氣樂觀偏差
生存中我們總被鼓勵要正能量,但始終保持樂觀真的是好事嗎?
運氣樂觀偏差指的是,人們對自己的認知有時會出現盲目樂觀的傾向,覺得自己的運氣很好,就認為會始終好下去,低估了壞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
比如盡管已經有數據證實吸煙導致的肺癌人數占全體肺癌的85%左右,但大多數吸煙者都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患肺癌的幾率很低,以至自信地以為那些統計數據,和自己無關;
諸如此類的還有酒駕的人都認為,喝酒出事的是別人,自己不會出事。
10
現狀持續良好偏差
人們都厭惡損失,認為一旦改變現狀,就會比現在糟糕。
商家賣貨時最常用的話術就是,先讓你拿回家試用,不滿足再退回來。
但一般情景下,只要東西不是特殊難用,人們都會留著而不是退回去。
同類的現象還包括,有些人就算對現在的伴侶不滿足,但仍不會分手;
早已厭倦自己的工作,但卻不會辭職做出改變。
認為現在是最好的,改變環境只能比現在的更壞,這種就是現狀持續良好偏差。
11
虛假共識效應
共識指的是彼此都認同一種觀念,但想要達成共識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輕易。
虛假共識效應是指人們總會高估自己的判定能力,在大多數問題上認為周圍人都可以和自己達成共識。
比如當我們請別人吃飯時,總會習慣性的挑選自己認為別人喜歡的餐廳或者口味,但實際上對方可能并不喜歡我們所挑選的。
只是礙于社交禮儀,對方不會反駁,這也就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做對了挑選。
12
后見之明偏差
俗話說:“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
所謂馬后炮其實就是后見之明偏差,它指的是事情發生之后,總有人認為,自己早就料到了后果。
比如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發生后,許多人事后諸葛亮地指出存在的問題不言而喻。
石油員工偷工減料,置警告于不顧,而且監察人員也疏于治理。
后見之明偏差的例子在生存中十分的普遍,原因就在于它能夠幫忙我們自我安撫。
就如塔勒布所說:
“人類常會為過去的憾事編造牽強的解釋,并信以為真,以此來蒙蔽自己。”
▽
我們都希望自己保持理性、客觀,但我們不可避免地始終處在認知偏差里,到底該怎么走出認知偏差,這里給到大家5條建議,希望對你有幫忙:
認知偏差很難避免,但若是我們充分了解它的形成原理,清晰它是如何扭曲我們的思想,這會幫忙我們走出偏差;
不斷讀書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設立準確的認知系統,也會幫忙我們避免掉入認知偏見的死胡同;

從不同視角或者別人的視角思索問題,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觀點,最后再進行綜合分析;
尋覓相反的數據或者結論,正向和反向的結論放在一起時,能幫我們更辯證地看待當下的問題;
對事件投入過度的關注和耐心,多多琢磨,幫我們抵達事物的實質,走出偏差。
電影《教父》中有這樣一句話: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實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實質的人,注定是迥然不同的命運。”
認知偏差會影響我們的生存和決策,以至扭曲我們的思維;
而你帶著什么樣的思維和認知,就會看到什么樣的風景。
在盲目和偏見之中,無法滋生出真知灼見;而獨立的思索,永遠賽過猜忌和捕風捉影。
細細品讀這12種認知偏差,帶著辯證的態度對待事情,才能在生存中,蘇醒地擁抱無限可能。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