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的持有人竟然是扎著麻花辮的小姑娘。
這小姑娘是何許人也,竟然在改革開放之初,工作為國家分配時,獲得第一張個體營業執照呢?
這張執照是1980年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持有人是章華妹。
章華妹家里貧窮,母親經常生病,父親每月30多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9口人,生活還是比較艱難的。
那個時候就業機會少,因為當時是國家分配,父母退休后,子女頂替上班的機會給了兩個哥哥,1979年,18歲的章華妹依然沒有工作。
社會上跟章華妹一樣很多人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便把目光瞄準在擺攤上,試探著在自家門口擺個小攤,賣些生活用品勉強度日。
章華妹的父親以前做過生意,頭腦比較靈活,鼓勵閨女嘗試一下,章華妹學著別人,賣一些手工品,針線,紐扣等小玩意,一個月也有十幾塊的收入,雖然不算多,但也勉強夠家里人吃飯了。
但是,當時做的小生意屬于“投機倒把”,政府有個“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主要工作就是巡街,抓章華妹這種“投機倒把分子”,在當時性質很嚴重,罰款,沒收商品。擺攤的章華妹時刻都要提防,看見來人趕緊收攤關門,等人走了再出來。
不僅風險大, 章華妹還會受到社會的歧視,全國各地的人民都認為,去機關、工廠才是正經工作,做小生意是被人看不起的,章華妹很多朋友知道她擺攤,便開始疏遠她,在路上碰見就當不認識。章華妹心里難過,但是為了家人能吃飽飯,卻也咬牙堅持。
這個時期,大量的下鄉知青返城,就業問題日益嚴重,解決民眾問題成為改革中放在臺面上迫在眉睫的難題。
沒辦法,城市中沒有多少土地,加上沒有工作的人群不只一兩個,這些群體一直面臨著生存問題。不少人迫于生活壓力,冒著風險做小生意。
于是1980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城鎮個體工商業戶登記管理若干規定》,但為何還有這些人還是猶如過街老鼠一樣,不敢光明正大的做生意呢?
原來是由于實施細則遲遲沒有發布,個體經濟又是禁區,沒人敢碰觸,所以各地都不敢輕易嘗試。

個體經濟增加了從業者的收入,滿足了群眾的需求,是解決就業的好辦法。
文件下發后,溫州市政府敏銳地認識到它對溫州的意義,經過調查,無家無業的貧困戶占了八成,無所依靠,每天和政府打游擊,只是為了糊口而已。
1980年7月11日,溫州市政府通知個體工商戶進行登記,領取營業執照。
持觀望態度的人很多,會有人來領取嗎?
冬天快來了,小商販的日子更加不好過,呼嘯的風吹著小攤搖搖欲墜,不一會身上都凍僵了,正在擺攤的章華妹正想著之前聽說的,誰家被罰款了,今天中午吃什么的時候,突然一個激靈,趕緊收拾小攤。
原來是看見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朝她走來,她以敏捷的速度收拾東西時,來人叫住她:“現在國家政策放開了,私人可以做買賣了,去工商局登記領個營業執照,就可以合法經營了”。
章華妹想能光明正大擺攤固然好,隨后哪一天政策變了,這營業執照不就成了“罪證”?回家跟閱歷豐富的父親商量,父親鼓勵章華妹抓住機會,合法經營。
得到父親的支持,章華妹鼓起勇氣去工商局提交了資料,過段時間章華妹領到了溫州市東城工商局下發的營業執照。營業執照貼著章華妹的照片,蓋著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公章。
領到營業執照的章華妹熱淚盈眶,像捧著寶貝一樣把執照帶回家,終于可以正大光明地擺攤了!
章華妹也沒有意識到,她領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她們這些個體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個體戶第一人的章華妹可以可發經營了,憑借敢闖敢拼,經歷酸甜苦辣后,從最初的賣紐扣小攤經歷不斷發展。如今章華妹已經成為了董事長,年營業額達數百萬,成為知名的民營企業家。
還有許多像章華妹這樣的企業家,敢為人先和政府的扶持,有了著名的“溫州模式”,給予了民營經濟良好的環境和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體現了決策者和管理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人民群眾的精神、大膽創新的結果。它是個體經濟獲得合法地位的體現,打破了原有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