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怎樣理解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的名詞解釋是什么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么
一、怎樣理解消費者均衡
、消費者均衡是一定預算約束下,效用最大化時消費者選擇的商品最優組合。在這種情形下,消費者貨幣分配比例達到最佳,即分配比例的任何變動都會使總效用減少,因此,消費者不再改變其各種商品的消費數量,這被稱為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在收入和商品價格已知的條件下,一個消費者關于兩種商品的預算線只能有一條,但該消費者關于兩種商品的無差異曲線由于偏好的不同卻有無數條。【注意1】均衡點: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相切的點。【注意2】條件: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商品的價格之比。?2、消費者均衡的實現是以三個條件為前提的,即偏好不變、收入不變和價格不變。3、商品價格的變化會產生兩種效應,即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指在名義收入不變時,因為該商品價格的變化,而導致消費者實際收入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消費者所購買的該商品數量的變化。一種商品價格的降低會使消費者的實際收入增加,提高了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反之,一種商品價格的提高則會使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下降,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替代效應是指在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因為該商品價格的變化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化所導致的該商品需求數量的變化。某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化會導致兩種商品之間的最佳替換率變化,這種變化會使消費者去調整兩種商品的消費比例,消費者會增加消費現在變得相對便宜的商品,減少消費那些現在變得相對較貴的商品。在一般情況下,這兩個方面的影響通常會同時出現。對于替代效應,當一種商品變得相對便宜時,對它的購買量總會上升,因此替代效應與價格的變動方向總是反方向的。但是,對于收入效應,則比較復雜。我們知道,當價格下降,一個人的實際收入相對增加時,對商品的需求量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這取決于該種商品是正常品,還是低檔品。在正常品的情況下,價格下降,收入上升,需求也上升,因此,收入效應與價格變動是反方向;在低檔品的情況下,價格下降,收入上升,但是需求反而下降,因此收入效應與價格變動卻是同方向的。對于正常品而言,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收入效應也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從而總效應必定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因此,正常品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對于低檔品而言,替代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呈同方向變動,而大多數情況下,收入效應的作用小于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總效應與價格呈反方向變動。相應的需求曲線也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從需求曲線來看,就是低檔品的需求曲線更陡峭,而正常品的需求曲線更平緩,對價格變化的反應更大
二、消費者均衡的名詞解釋是什么
消費者在特定條件下(如喜好,商品價格和收入既定等),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到各商品的購買中,以達到總效用最大。
在這種情形下,消費者貨幣分配比例達到最佳,即分配比例的任何變動都會使總效用減少,因此,消費者不再改變其各種商品的消費數量,這被稱為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核心。
在一定的收入和價格條件下,購買各種物品使總效用達到極大值或者使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的必要條件是消費者所購買的各種物品的邊際效用之比等于它們的價格之比。

擴展資料:
由于貨幣收入是有限的,貨幣可以購買一切物品,所以貨幣的邊際效用不存在遞減問題。因為收入有限,需要用貨幣購買的物品很多,但不可能全部都買,只能買自己認為最重要的幾種。
因為每一元貨幣的功能都是一樣的,在購買各種商品時最后多花的每一元錢都應該為自己增加同樣的滿足程度,否則消費者就會放棄不符合這一條件的購買量組合,而選擇自己認為更合適的購買量組合。
由于收入固定,物品價格相對不變,消費者用有限的收入能夠購買的商品所帶來的最大的滿足程度也是可以計量的。因為滿足程度可以比較,所以對于商品的不同購買量組合所帶來的總效用可以進行主觀上的分析評價。
三、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么
簡單的來說就一句話:效用最大化。所有的均衡條件的表述,最終要落到效用最大化上。比如最常見的條件表達為邊際效用等于價格,書上通常解釋為最后一元錢能通過消費獲得的效用,要等于持有它所獲得的效用,也就是所謂的貨幣的單位效用。其實最后說白了就是,只要還存在著能夠使效用增加的選擇,消費者就一定會這樣做,直到他的效用不能再增加了,也就是效用最大化。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來源是理性人假定,也就是經濟學上研究的消費者的共性,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達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值。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