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伊犁怎能不去漢人街,不去漢人街不算來過伊犁。每一個有特點的地方總有它獨特的故事!——“漢人街無漢人”
漢人街故事
在新疆伊寧市,有一條名的漢人街。伊犁人總要吆喝往來,可謂盛極一時 原是一條長約兩公里的街巷,道路曲折,兩側店鋪林立。

清同治三年(1864),西北爆發了農民大起義,軍事頭目阿古柏乘機侵入南疆,邊疆危機日益嚴重。同治十年(1871),沙俄悍然侵占我國伊犁,妄圖進一步侵略我國新疆領土。清政府為了收復新疆,命陜甘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率軍西征平叛。因長年戰亂,物資十分匱乏,清軍的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奇缺。由于連年饑荒、兵禍不斷,天津楊柳青人紛紛外出謀生他們組成“貨郎擔”,三五成群地圍著部販售胰子(肥皂)、毛巾、牙粉等日用小百貨以及跌打損傷的藥品。當時,清軍每駐扎休整時,就劃出一塊地等日“貨郎擔”們就地擺攤,販售商品。因為要不停追趕部隊營盤,因此楊柳青人的隨軍販售就被稱為“趕大營”,參與“趕大營’的人后來被叫作“大營客。攤隨清軍進疆的楊柳青人,后來紛紛效仿當地人建土房住人存貨,并在路邊擺點。數人攤位相鄰,互相照應,互通有無。同時輪流挑擔到附近營房和鄉村賣貨并共同集資,按股分紅,生意日益紅火起來。很快,趕大營的楊柳青商販就遍布新疆各大中城鎮,形成“三千貨郎滿天山”的局面。
當時聚集在伊寧市“漢人街”區城的漢人約三千人左右,大多是趕大營的楊柳青人,楊柳青人在這條街上的店鋪就有400家。從清光緒元年(1875)到1949年的70多年間,天津楊柳青約3000余戶至少1.5萬人移民新疆。他們成功地開辟了從海之濱到天山南北的商貿大通道,并使塵封已久的“絲綢之路”東段重新恢復了活力大大改變了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對新疆開發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新華東路瓊庫勒克街道辦事處紅旗社委員會曾是天津商會會館。天津幫商人經常來這里聚會,新來的"大營客"只要找到這兒,就像是找到了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漢人街的楊柳青人后裔已陸續遷出,仍住在老宅的所剩無幾,取而代之的是維吾爾族群眾在此聚集經商。因此"漢人街無漢人已成了"伊寧三大怪之一。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