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張仲謀與中芯國際張汝京的20年“恩怨情仇”
先說張汝京在父親的建議下,在中國大陸創立“中芯國際”。張汝京先是辭掉在美國德州儀器工作回到臺灣,創辦了世大半導體,世大在張汝京的帶領下,很快就建了兩座工廠,一舉成為臺灣第三大芯片公司,公司訂單飽滿,業績成長很快。
樹大招風,世大半導體也引起了業界大佬臺積電張仲謀的注意。在任何行業,當出現后起之秀時,摧毀它的最好辦法,就是收購它,于是,臺積電以高出世大股票價格的7倍發起了對世大的收購,當時世大的市值約為6億美元,張仲謀以50億美元實現收購。張汝京答應張仲謀,但提了一個條件,“收購完成后,世大的第三個工廠,必須要建在中國大陸”。臺積電對此條件不置可否,收購完成后,張汝京都沒有收到明確的回應。
其實張仲謀一直就不同意在中國大陸建廠,并且警告張汝京,“如果離開臺積電,你的大量股票將被強制收回”。即便如此,張汝京還是選擇了什么都不要,他把太太、兒子和90歲的母親一起遷居至上海,準備建廠。他也請來了德州儀器和世大之前100多位海外同事,還有300多位臺灣同胞。當時大陸芯片的制程工藝極其落后。而建晶圓加工廠太燒錢,一條最普通的8英寸生產線,都需要10億美金。在當時的半導體行業,“張汝京”三個字很值錢,遠遠超過10億美金,因此眾多投資者愿意投資,很快就籌到了10億美金。
2000年8月1日,中芯國際在上海動土,2001年9月,中芯國際正式投產。同時,中芯國際的0.25微米以下生產線,第一次將大陸芯片推進至納米級。短短3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擁有了4條8寸產線和1條12英寸生產線。3年時間,把大陸芯片產業進步了30年。到了2003年,中芯國際已躋身全球第三大代工廠。
此時,臺積電也開始了自己的陰狠操作。2003年8月,中芯國際即將在香港上市。就在上市前幾天故意“搞事”,臺積電在美國加州起訴中芯國際,并索賠10億美金。臺積電起訴中芯國際員工,盜取臺積電“商業機密”,2003年中芯國際的收入僅有3.6億美金,卻要賠給臺積電10億美金。

對此,中芯不得不選擇了庭外和解,6年分期賠償臺積電1.75億美金。這一次又因所請律師不專業,在“和解協議”上再次陷入被動,讓臺積電隨時可以捏住中芯國際的軟肋,因技術人員大多有臺積電“基因”,很難完全跳出前期技術積累,隨時會被臺積電指認“盜取臺積電商業機密”,并且屢試不爽,令中芯壓力巨大,損失連連。
臺積電為了阻止中芯國際成長和超越,在和解協議”達成1年零7個月之后,臺積電再次起訴中芯國際,狀告中芯國際違反“和解協議”,侵犯了臺積電的專利。中芯國際又輸了。根據法院判決,在1.75億美金的基礎上,再賠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中芯國際家底被賠個精光,失去了正常造血能力,更談不上與臺積電競爭,張仲謀要摧毀中芯國際的目的基本達到。最后張仲謀要求張汝京必須離開中芯國際。審判結果宣布時,張汝京在電話里痛哭不已。61歲的張汝京不得不離開自己創立和奮斗了9年的中芯國際。大陸芯片剛剛有起色,幾乎讓中芯國際的形勢一夜回到解放前。
張汝京離開中芯后,江上舟主持中芯國際工作兩年后,又因病去世,恰 恰遇上08年金融危機,中芯國際連年虧損,2010年中芯國際虧損達30億。此時,臺積電資深名將之一梁孟松臨危受命,接過風雨飄搖的中芯旗幟奮力追趕,終于在上任10個月后拿下了14納米技術。同時,7納米的工藝技術,也取得了較大突破。中芯國際終于能為的一線品牌客戶提供產品。華為就是這個時候和中芯國際合作,第一款產品是麒麟710A芯片。
中芯國際終于撥開烏云見日出,那個被張仲謀驅離一手創立的中芯國際的那位61歲老人一直閑不下來,他的第三次創業如火如荼。在簽署與臺積電競業協議時,他被告知只可以從事LED和太陽能領域的公司。2014年,在上海臨港新城里,新成立了一家叫做上海新昇的公司,公司是做半導體電子級硅片,是芯片的重要材料。
2020年5月31日,就在上周,上海硅產業集團以現金2995.8912萬元收購關聯方上海新陽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1.5%的股權。至此,上海硅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持有上海新昇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上海新昇的創辦人,正是張汝京,他今年72歲,一個被張仲謀打壓20年的老人,用他自己的方式為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奉獻了一生的拓荒牛,在中國芯片奮斗史上留下光輝一頁的老人。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