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覺得研報這個東西是騙人的,照著研報買,會虧得不成樣子。其實,研報是一個工具,我們沒有調研能力,不太可能去上市公司取數據,也沒有那個財務資質,研報可以幫我們把投資邏輯梳理好,給我們方向,只是研報沒有擇時效果。如果看研報,就是要跟著研報的建議,買入或者賣出,那很顯然,研報的打開方式就是錯的。
怎么用好研報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研報是什么?
研報是分析師對宏觀、行業、公司的投資分析和結論,讀研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政策、行業或個股的基本面。
研報分成賣方研報和買方研報。
賣方研究報告,利益勾結關系沒有那么直接,因為這份研報不是直接做投資決策用的,基本上大家能在網上看到的,一些免費的或者稍微付點錢能夠拿到的報告都叫賣方研究報告。買方研究報告,直接和投資決策掛鉤,直接為投資經理服務,報告會很精準,細致,調研成本很高,一般不外流。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賣方研究報告。
如果留意我們看到的報告給出的評級,會發現研究報告的評級大多數是買入或者增持,這是因為在A股主要是做多,做空的限制很多,我們看到的研究報告幾乎都是看漲,畢竟看跌也沒用,反而對工作有消極影響。分析師的收入取決于他們的客戶對他們提供的研究服務的打分,對工作有消極影響的服務是不會做的。
研報數量多,不僅存量多而且每年新增的研報數量也多,而且同質化也比較嚴重,正常人不太可能每一篇都看完,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看研報呢?
其實大多數研報,看標題就可以了,標題會把結論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有選擇的去看那些在新財富分析師榜單上的分析師寫的報告。新財富分析師榜單是由公募基金經理投票形成的,管理規模越大的基金經理,他們的投票權會越大,這也代表著實力基金經理對分析師的認可,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維度。
當然啦,研報如果只是看標題或者只看大佬的內容,未免片面了,也會讓我們錯過其他精彩的內容。研報可以分成四類:宏觀研報、策略研報、行業研報、個股研報。
我們讀研報,一定要知道我們讀的是哪一種類型的研報,然后用對應的方式去閱讀學習,會給我們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宏觀報告的分析最常見的是對各種經濟數據的點評和預測,例如CDP、CPI、PPI、消費、投資數據等。這類報告,其實同質化比較嚴重,這種報告可以作為學習資料,尤其是學習相關專業的同學,可以在學習完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后,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后,參考這類報告看看,報告中的預測邏輯能不能說服自己,相互切磋,提高專業能力。這類報告對投資的直接影響不大。

策略研報,研究市場會漲還是會跌,分析師給出自己的理解邏輯然后提供結論,這類報告主要看分析師的認知能力,需要我們做好甄別,理解其中的邏輯,決策參考。
行業研報,是對各種細分行業進行研究,例如新能源、光伏、白酒等。行業報告又可以分成定期報告、行業點評、深度研究等。定期報告和行業點評會根據行業數據變化而更新發布,更多是對數據跟蹤。如果要對一個行業有更好的認知,深度報告是一定要讀的,因為深度報告的內容包括對行業數據的整理和分析邏輯,這是極其有價值的。我們可以通過深度報告,認知一個行業的背景知識,行業特征,深度報告中也會有對行業內重點公司的介紹,如果我們還能跟著報告中對供給端和需求端的分析邏輯進行推演,那么我們對改行業的理解會提升一個檔次。
個股研報,是針對單只股票的研究報告,可以分成事件點評、深度報告。事件點評包括公司發布財報還有公告,還有對一些相關事件做的點評,一般頁數不多。個股研報里一般會有風險提示,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考,千萬不要無視。
這里還是強調一下,不需要太在意研報中的結論,宏觀和策略研報里的觀點簡單參考就行,行業和個股研報的觀點基本是看漲,也不用當真。我們要做的是重邏輯,輕結論。
研報是我們做基本面研究時,一個歸集和整理資料的重要工具,提升我們做基本面研究時的效率,是很好的知識學習來源。
研報哪里找呢?
一些免費的研報在行情軟件上可以看到,比如東方財富、雪球上就有;另外,如果有一定的財務資質,券商的客戶經理也會給我們發;還有就是一些收費的平臺,比如發現研報、蘿卜投研、慧博投研等。東方財富,研報數據全,基本上市面上可以找到的研報,百分之八十都會有,但是頁面不是很友好,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分類,適合長線股民做跟蹤的;蘿卜投研,研報分類全,適合新手閱讀,從研報的快速瀏覽,精選分析師的預期,深度,研報熱度等多維度展開,有效降低研報的入門門檻,短線博弈的引導;行行查,自定義查詢 150個細分行業,數十萬份研究報告,數百萬份行業相關數據。
讀研報,重邏輯,輕結論,當我們對行業了解到一定程度,自然會發現大的賽道下面的小公司的投資機會。大賽道說明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可以很高,如果賽道本身體量就很小,它是不會出來很大型的公司的,研報把市場容量的數據很客觀公正的給到我們,并且告訴我們該賽道內小企業清晰的發展邏輯,這種投資機會,我們是可以把握的。
祝大家,投資順利!
歡迎評論區交流!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