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怒江大峽谷勐古渡口
#旅途中的治愈系風景# #秋天#
怒江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程長,亞洲著名大江之一,怒江流出中國境內之后叫薩爾溫江。
怒江勐古渡口,是保山市與怒江州交界的古老渡口。勐古村東與瓦馬接壤,西臨怒江流水,南與汶上為鄰,北與瀘水交界。這里地勢險要,位置獨特,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飛地勐古”之稱。
勐古渡口,它是西南絲綢之路在怒江上最古老的通道。西漢時就已經存在,漢晉以來長期為官方經營,素為我國著名南方絲綢之路北線從保山經瓦房、汶上過怒江,翻高黎貢山北齋公房前往騰沖的必經要隘。
1942年5月騰沖淪陷后,為防止日軍從高黎貢山北齋公房一線向東渡江,曾由遠征軍預備2師在此設防駐守。同年6月,預備2師奉命前往騰沖開展游擊戰,該陣地交由第71軍騎兵團接防。為確保安全,在獨立工兵團的配合下,抽調當地汶上鎮數百民工修建了該江防陣地。1943年2月,駐騰沖日軍148聯隊組織黑風突擊隊從高黎貢山大塘子沿江向芒寬、西亞一帶掃蕩,曾在這里遭中國遠征軍江防部隊俯射阻擊,造成了較大傷亡。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實施滇西大反攻,該江防陣地交由右翼北線反攻主力第54軍接管,并在東岸勐古壩中部賽馬場一帶開設臨時軍用機場和物資倉庫等后勤保障設施,為確保部隊順利過江反攻高黎貢山,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到勐古渡口,可見《勐古飛渡》碑,巍峨豎立江邊。
在滇西抗戰的濺血歲月里,紛飛的戰火也曾彌漫勐古,至今,在勐古村的大沙壩村民小組寨邊,還有一個堅固結實的碉堡,據說是當年國軍的一個指揮部,而這里的渡口也承載了許許多多的迎來送往,見證了無數仁人志士的英雄壯舉,記載了同仇敵愾的民族豪情,是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地方。
《勐古飛渡》碑文節選:
1944年5月11日,國軍第20集團軍全體將士在士兵團預先準備的木船和橡皮船(艇)中,預備2師4團由六庫過江,直插騰北大竹壩;5團、6團均由栗柴壩渡江,攻擊邦瓦之敵。198師594團覃子斌部由栗柴壩渡江,攻擊丙貢、土官寨之敵;592團陶達綱部由勐古渡江,迎面主攻灰坡古道之敵。國軍炮兵設陣地于棕背丫口和干塘山,炮彈直射灰坡各據點。國軍迎面難攻,進展緩慢,傷亡慘重。5月13日,國軍在大炮、飛機協助下,占領小橫溝,敵向灰坡敗退。入夜飛機無攻擊,大炮也失去了目標,敵乘機增兵反撲,小橫溝又陷入敵手。5月14日594團由丙貢、巖頭、老鷹巖直插灰坡西面濫泥壩,截斷小橫溝之敵援兵,592團方占領小橫溝據點。小橫溝陣地敵我雙方數次反復爭奪,雙方傷亡慘重,戰后人們打掃戰場,將尸體埋進了3個大坑,日軍尸體頭朝下、腳朝上埋(意為讓日軍永世不得超生),國軍烈士遺體則平躺埋葬,以示告慰。
現在勐古渡口附近,國家新建有一座勐古大橋,主橋全長440米,是目前云南省跨徑最大的一座鋼箱梁斜拉橋,為保瀘高速的標志性工程。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